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是什么?简明的回答必定是集中”。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特点,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化亦是如此。本文在中国经济集中、人口流动的宏观背景下,根据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以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一,县域尺度的人口-经济空间分布静态分析。以全国县域人口、经济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口(经济)密度、人口(经济)比重、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等指标刻画了我国2000年静态的人口.经济空间分布特征。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空间分布规律类似,在地域上都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特征。其中,东南半壁人口高度稠密,经济相对发达:西北半壁人口则远为稀疏,经济也相对落后。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县域人口.经济分布特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初步辨明了我国人口、经济分布的空间关联特征。各县域人口、经济分布的不一致指数,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和异质性。不一致指数较低(高)的县域与其周围同样不一致指数不高(低)的县域,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第二,省域尺度的人口.经济重心轨迹动态分析。利用几何重心法得到中国自1952年以来人口.经济重心的变动数据,表明自解放以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显著变动。基于GRA(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模型的关联性分析表明,GDP与三次产业产值的空间分布变动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虽然如此,人口与经济在空间分布上依然具有较大程度的偏离。解放以来我国生产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同时,人口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未发生相应的集中,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格局的高度失衡,这是导致我国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消除一切制约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制度及非制度因素,促进人口健康、有序流动,可以使人口与经济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达到“均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差距。第三,经济的城市集中与城市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分析。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经济的城市集中与城市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问题进行探讨。表明传统工业化战略的城市化倾向与农村经济弱化,导致了经济的城市集中,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部门,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和消费差异。以城市为指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换速度、方向和国民经济发展及人口管制政策密切相关。基于城乡劳动力转换模型的理论推导表明,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部门、城市工业部门与城市服务业部门的转换与城乡差距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利用1996-2005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市指向的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呈同向变动趋势。第四,经济的区域集中与区域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分析。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集聚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解放至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长期受到国家社会经济计划和政治运动的深刻影响,是在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管理下进行的。19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与经济分布的相关性大大增强。迁移目的地更多地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几个省份,特别是处在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接受了来自中西部省份的大量净移民。利用多元回归方法,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一个省份的工业GDP在全国工业GDP总额中的比重越大,迁入该省的劳动力所占份额也越大。与1985-1990年相比,1995-2000年的工业集聚对劳动力的“拉动效应”更为强劲。秩相关分析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第五,经济集中与人口流动背景下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协调性评价。中国实际的人口产业结构变化与经典的人口产业结构理论不尽吻合,其演化进程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当时的经济背景有密切关系。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是劳动力产业结构复合系统的序参量,对系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但各个序参量对系统演化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集中与人口流动背景下,利用基于协同论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三次产业的就业与产值结构的变动协调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劳动力产业结构在1984年以前的协调性波动幅度很大,而1984年以后的协同演进态势趋于理性。这种情况与我国经济的区域集中与人口流动响应在时间上的变动趋势,具有一定吻合性。这一结果为引导劳动力流动及经济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六,人口分布、经济集中与地区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分析。以甘肃省为例,基于人口分布、经济集中的视角,对地区经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甘肃省人口分布有向以兰州都市圈为中心的区域集中的趋势,全省的经济分布也有向陇中地区集中的倾向,但二者的集中区域和程度有所差异。与国外典型核心区相比,甘肃省的经济集中度偏低,而人口集中度更低。以人均GDP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对甘肃省地区差距进行分解,发现区域间经济差异主要是由于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均衡造成的,第二、三产业的空间集聚推动了地区差距的扩大。甘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生产过多地集中到核心发达区域,而是生产向核心区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人口却没有相应地向那里集中,从而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的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数据附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进展与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县域尺度的人口-经济空间分布静态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县域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特征
  • 第三节 县域人口与经济分布特征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域尺度的人口-经济重心轨迹动态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省域人口与经济重心确定
  • 第三节 省域人口与经济重心变动的关联度测算
  • 第四节 省域人口与经济重心变动关联性特征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的城市集中与城市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化战略的城市化倾向与城乡差距
  • 第三节 城市指向的人口流动
  • 第四节 经济的城市集中与城市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的区域集中与区域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产业集聚理论与中国的工业集聚
  •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省际人口流动
  • 第四节 经济的区域集中与区域指向的人口流动响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集中与人口流动背景下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协调性评价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人口产业结构变动特征
  • 第三节 人口产业结构演进的协同论基础
  • 第四节 人口产业结构演进协调评价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人口分布、经济集中与地区经济差异——以甘肃省为例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态势
  • 第三节 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偏离
  • 第四节 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的地区经济差异效应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数据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J]. 人力资源 2020(06)
    • [2].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分布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3].人口迁移与区域结构[J]. 绿叶 2016(12)
    • [4].安徽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05)
    • [5].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6].浙江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变动及匹配关系[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7].贵州民族人口与经济发展论略[J].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2017(02)
    • [8].《人口与经济》(双月刊)欢迎订阅[J]. 人口与经济 2014(06)
    • [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3(03)
    • [10].《人口与经济》创刊30周年庆典贺词[J]. 人口与经济 2010(06)
    • [11].欢迎订阅2010年《人口与经济》[J]. 人口与经济 2009(06)
    • [12].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 [13].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02)
    • [14].新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经贸实践 2017(06)
    • [15].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7)
    • [16].资源型城市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3)
    • [17].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人口与经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商论 2016(16)
    • [18].天津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研究[J]. 天津经济 2015(01)
    • [19].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06)
    • [20].《人口与经济》(双月刊)欢迎订阅[J]. 人口与经济 2015(06)
    • [21].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耦合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2].北京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匹配性研究[J]. 西北人口 2014(04)
    • [23].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述评[J]. 法制与经济(上旬) 2012(05)
    • [24].《人口与经济》(双月刊)欢迎订阅[J]. 人口与经济 2011(04)
    • [25].中国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区域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6)
    • [26].“十四五”及中长期人口与经济形势和策略[J]. 人口与健康 2020(08)
    • [27].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08)
    • [28].《人口与经济》(双月刊)欢迎订阅[J]. 人口与经济 2014(04)
    • [29].《人口与经济》(双月刊)欢迎订阅[J]. 人口与经济 2014(05)
    • [30].重庆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及其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11)

    标签:;  ;  ;  ;  ;  ;  ;  

    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