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论衡》引书为切入点,遵循“因书究学”的取径,从文献、学术/思想与时代三者结合的视角,对于《论衡》征引经书、传书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考辨。在此基础上,探究由《论衡》引书而引发的经学史、思想史意义,并对《论衡》映现的政治背景和隐含的时代意涵进行了辨析。《论衡》引经的经学史意义体现在:(1)在经典诠释模式方面,王充以经明道、以经明治、以经证事、以经证传、以经证俗、以经证己之说,并形成了“经典—政治—传书—世俗”四维一体的诠经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经典—政治”诠经模式的框架。(2)王充对于经典文献的质疑,其作法和精神,远绍孟子、近袭桓谭,同时又对后世造成久远影响,在经学质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3)《论衡》在对经学话题的关注和讨论过程中,自觉地将经学话题与当时的政治进行关联,往往与政治的实际取向存在很大的相近性或一致性。王充对于经学话题讨论的重心迁移,昭示了东汉前中期经学话题变化的态势。(4)王充对于五经的关注程度各有不同,表征东汉初期诸经面临的不同境遇:《易》学明升暗降,《尚书》学则独享庙堂尊荣,《诗经》学政治功能的衰减和教化功能的增强,《礼》学学术传承衰微和政治操作沉滞,《春秋》学依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5)《论衡》对于经书中表彰“气节”的文句特别在意,表征东汉初期诸帝对于“气节”的表彰和推崇,导致经学教育、择才功能的下降和经学表彰气节功能的提升,从而改变了经学的发展方向,并成为经今文学的衰落的一大主因。《论衡》对于传书内容的征引极为广泛,其中《孟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韩诗外传》、《春秋繁露》、《法言》、《新论》、《韩非子》以及《老子》、《庄子》等书与《论衡》的撰述以及王充的思想建构关系较为密切。(1)在王充知识视野的建构方面,融汇了诸子思想的《吕氏春秋》、《淮南书》等杂家著作,对王充影响最为广泛和全面,而王充在批评《淮南子》的基础上,确立了“文、政分途”、“营卫其身”的治学原则,提出士人要学会保护自己。(2)王充在《韩诗外传》的基础上发展的“圣人观”,为其撰述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作用;同时,王充著述还受到扬雄、桓谭及其著作的很大影响。然而他既想通过“献赋”的形式取得当权者的赏识,又深恐因此获罪的矛盾心理,显示了当时士大夫从事著述时进退维谷的心态。(3)王充对于《孟子》、《荀子》著作的征引表明,一方面,他“刺孟”但是“尊孟”,不过在实践中孟学路线走不通;另一方面,对荀子评价不高,却在实践中趋向荀子的路数。然而,王充无论是走孟学的路子还是步荀学的后尘,都与时代存在违隔。(4)王充的“非韩”以及对于法家类文献的征引,彰显了当时“任德”与“任贤”路线之争的现实政治矛盾,和儒生与文吏之间的紧张,以及王充为此提出的破解之策。(5) 王充在书中屡屡征引道家著作,将解决现实政治困局的希望寄托在“黄老”之术身上,显示了他在经学之外寻求破解时局之困的努力。另一方面,王充黄老思想凸显,预示道家思想在东汉中后期的复兴,也从另一个角度昭示了经学的衰落。(6) 至于《春秋繁露》,王充一方面从中继承了诸多因素,同时对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进行破袭,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自己以“人”或“人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把“人道”视为处理万事万物的准则、判定学说正确与否的依据,以及观念建构的基础。这一理念,主导《论衡》全书的撰述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衡》征引“道家”类文献新探[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清代《论衡》研究简述[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9)
- [3].浅谈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J]. 吉林教育 2017(11)
- [4].边缘文人的“御用文人梦”——文人身份视野下的王充及其《论衡》[J]. 文化与诗学 2016(01)
- [5].《论衡》征引“诸子类”“诗赋类”文献新探[J]. 唐山学院学报 2020(02)
- [6].《论衡》与上古之反义相成词比较研究[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1)
- [7].张宗祥校注《论衡》三十卷[J]. 出版史料 2011(01)
- [8].从字序看《论衡》反义相成词的构成[J]. 唐山学院学报 2009(04)
- [9].《论衡》征引“儒家”类文献新探[J]. 荆楚学刊 2019(04)
- [10].《论衡》虚词与《史记》虚词之比较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1].《论衡》语气副词三则[J]. 河西学院学报 2010(01)
- [12].《论衡》崇尚“实知”“知实” 彰显理性精神[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15(Z6)
- [13].东汉哲学著作《论衡》助动词系统新探[J]. 社会科学战线 2013(11)
- [14].试论《论衡》的文献价值[J]. 图书馆界 2011(01)
- [15].《论衡》中的思维模式及借鉴[J]. 领导科学 2011(09)
- [16].清人不重视校注《论衡》之原因[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7].《四库》本《论衡》校读散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02)
- [18].《论衡》中的君臣民政治伦理关系探析[J]. 船山学刊 2020(04)
- [19].东汉以前“倭”涵义变迁略考——试析《山海经》《论衡》《汉书》对“倭”的不同理解[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0].《论衡》“刻写”释义辨析[J]. 出版史料 2010(04)
- [21].《论衡》的零形回指研究[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22].“晨举脂烛”考释[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6)
- [23].《论衡》的文气思想及其影响[J]. 中文自学指导 2009(03)
- [24].怎样读王充及其哲学巨著《论衡》[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5(09)
- [25].王充《论衡》中的气象思想浅析[J]. 黑龙江史志 2014(01)
- [26].《论衡》个人性语法现象探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7].试谈《论衡》的散文艺术[J]. 人文丛刊 2015(00)
- [28].《左传》与《论衡》“之”字用法比较[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2)
- [29].从《论衡》看古汉语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30].“十二生肖”怎么教[J]. 小学语文教学 202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