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碰撞论文-李理

低能碰撞论文-李理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能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碰撞参数混杂,同位旋敏感观测量,有效质量劈裂

低能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李理[1](2018)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碰撞参数混杂效应及同位旋物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低能重离子碰撞通常为束流能量介于每核子几十到几百MeV的重离子反应。重离子在这一能量区间中发生碰撞,通常会产生5个以上的中等质量碎块,称之为多重碎裂。且随着束流能量的增大,碎块数量(多重数)、角分布和动能也会增大。通过对碰撞产物的分析,从观测量中得到的多重碎裂信息,可以研究如碰撞参数等信息。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初版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QMD),和在Hamilton量中引入了Skyrme能量密度泛函的改进型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Sky)。并对ImQMD中的两种不同Pauli阻塞进行了简单讨论。基于此输运模型,我们研究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参数的混杂效应及其对同位旋敏感观测量的影响。碰撞参数作为重离子碰撞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初始几何量,它对碰撞产物的电荷分布、轻碎块横动能、集体流、产物的快度分布、同位旋扩散都有重要影响。然而,碰撞参数却不是一个能被实验直接测量的量。因此,基于ImQMD-Sky模型框架,论文首先研究了最常见的估算碰撞参数的方法,即碎块多重数估算方法。这种方法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RHIC)中能较好估算出碰撞参数。碰撞参数的估算值与真实值的最大相对偏差约为真实值的7%(800MeV/u)~11%(400Me V/u),碰撞参数估算的方差在1fm左右。但对于中低能区重离子碰撞,早期的研究显示碰撞参数估算的方差有0.4b_(max)的大小。本文从输运理论上研究了中低能区碰撞参数估算存在较大偏差的物理原因。以~(112)Sn+~(112)Sn为例,发现在束流能量为50MeV/u时估算碰撞参数与真实的碰撞参数在中心碰撞区域相差较大,最大处两值的相对偏差可达真实值的约70%,这是因为碰撞参数和多重数的单调关系不明显。而通过只有核子-核子散射的Cascade模式和只有核内平均场的Vlasov模式的计算,发现差别的主因就是核内平均场作用。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系统~(112)Sn+~(112)Sn,E_(beam)=35,50,70,120 MeV/u的碰撞参数估算值和真实值比较及其使用程度。发现随着能量从低到高,两值间的相对差距从76%逐渐减小到33%。这是更高能量碰撞中核子-核子碰撞频率更高的原因。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进一步以束流能量为50MeV/u和120MeV/u为例,考察了以多重数定义的中心碰撞(即/0.2)与理论计算上常用固定碰撞参数b=2fm定义的中心碰撞事件在与同位旋无关观测量——碎块电荷分布和碎块动能分布的差距。发现在50MeV/u情况下与b=2fm的结果有较小的差距。而120Me V/u情况下,差距则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还分析了同位旋敏感的观测量。研究比较了丰中子系统~(112,124)Sn+~(112,24)Sn和~(132)Sn+~(124)Sn在这两种中心碰撞情况下的同位旋依赖观测量CI-R(n/p)和CI-DR(n/p)的差别。发现差距也很小,两种中心碰撞给出的观测量值在偏差最大处,相对偏差仅相当于固定碰撞参数b=2fm的10%以内。还比较分析了两套Skyrme参数,SkM*和SLy4计算的观测量比如出射核子中子质子产额之比等等。讨论了核子有效质量劈裂效应对观测量的影响。预言了更丰中子系统~(132)Sn+~(124)Sn,有利于更清晰地研究核子有效质量劈裂效应。(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曾捷[2](2016)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碎块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最新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v2.2)和统计衰变模型(GEMINI),研究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反应后碎块的总动能、电荷和同位素分布等情况。结果很好的符合了实验数据,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深度非弹性碰撞的机制和核核相互碰撞中的动力学过程。在模拟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之前,我们首先从核的基态性质,如结合能、方均根半径等,检验了ImQMD-v2.2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研究近垒160+40Ca和154Sm+162Gd反应体系的总动能分布,发现在中心碰撞和半中心碰撞的情况下,存在大质量转移的现象。用ImQMD-v2.2+GEMINI混合模型模拟了入射能量E= 35 MeV/u的197Au+197Au反应。发现在中心碰撞的情况下,即使不加统计衰变模型也能符合的很好:但是对于擦边碰撞的情况,ImQMD-v2.2的大质量碎块产额大,而中等质量碎块产额很小。通过衔接统计衰变模型GEMINI使初级的大质量碎块产生次级衰变,从而改善了中等质量碎块的分布,对大质量区域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很好地再现了入射能E= 35 MeV/u的197Au+197Au反应产物的电荷分布。同时我们也用混合模型研究了154Sm+162Gd在质心能量Ec.m=440 MeV情况下的同位素分布。发现丰中子同位素的产额要远大于丰质子,而经过统计衰变模型计算之后,产生的新的丰中子同位素还是很多。还计算了1S4Sm+154Sm和238U+238U在入射能量E=35 MeV/u下的同位素分布。发现在A=45-60的质量区域,统计衰变的影响非常明显,大量的丰中子核经过对称或不对称裂变、粒子蒸发等,导致在A=10-25区域的产额有明显的增加。而在这两个中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反应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很明显的新的丰中子同位素产生。这些研究表明近垒能区的多核子转移反应是产生新的丰中子同位素的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林晓贺[3](2015)在《低能离子—原子碰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粒子碰撞是指离子同原子或分子碰撞发生的各种反应过程,包括碰撞激发、电荷转移、电离以及辐射衰变过程等。重粒子碰撞过程广泛存在于天体物理和实验室等离子体环境中,对等离子体的电离平衡和能量输运都具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实验室等离子体和天体物理的环境中,由于电子的能量或密度比较低,重粒子碰撞的反应速率远大于电子碰撞过程,因此重粒子碰撞过程在等离子体的演化过程中等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各种重粒子碰撞过程的散射截面和反应速率系数等是等离子体理论模拟的基本参数。本论文开展了H-(1s22s2)-Li(1s22s)、Li-(1s22s2)-H(1s)和Be+(1s22s2S)+He(1s2s)碰撞过程研究,前两个过程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研究中非常重要,且对新一代磁约束聚变装置中的Li材料偏滤器装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在磁约束聚变装置的偏滤器和边区等离子体中广泛存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本文采用从头算的多参考双激发组态相互作用(MRD-CI)方法来计算Be+(1s22s2S)+He(1s2s)和Li-(1s22s2)+H(1s)体系的分子结构参数,包括势能曲线、偶极跃迁矩阵元、径向耦合矩阵元和转动耦合矩阵元等。对于H--Li和Li--H原子碰撞体系,研究中包含了最低的六个2态和两个2态,在渐近区分别对应于Li(1s22s)+H-(1s2)、Li-(1s22s2)+H(1s)、Li-(2s2p3P0)+H(1s)、Li-(2s3s3S)+H(1s)、Li-(2s2p1P0)+H(1s)、Li-(2s3s1S)+H(1s)、Li-(2s2p3P0)+H(1s)和Li-(2s2p1P0)+H(1s)原子态。对于Be+离子同激发态He(1s2s)原子碰撞体系,研究中包含了最低的五个2+态和两个2态,在渐近区分别对应于Be(1s22s21S)+He+、Be(1s22s2p3P0)+He+、Be+(1s22s2S)+He(1s2s3S)、Be(1s22s2p1P0)+He+、Be+(1s22s2S)+He(1s2s1S)、Be(1s22s2p3P)+He+和Be(1s22s2p1P)+He+原子态。在势能曲线计算中,渐进区能量的计算误差在0.1eV以内,满足本论文的碰撞动力学过程研究的计算精度要求。对于Li--H及H--Li碰撞非辐射过程,我们采用全量子的分子轨道强耦合(QMOCC)方法进行研究,考虑的过程包括电荷转移和碰撞激发,碰撞过程中会形成稳定的或不稳定的负离子共振态,不稳定的负离子会进一步发生电子脱附过程。对于Be+离子同激发态He原子的碰撞辐射过程,我们分别采用全量子、光学势和半经典方法进行研究。从基础研究角度,本论文研究了离子-原子碰撞的各种不同碰撞反应过程,包括碰撞激发、电荷转移和衰变过程,以及碰撞后进一步发生的分子缔合、电子脱附等过程;研究了碰撞过程中的不同物理反应机制,包括径向耦合矩阵元和转动耦合矩阵元引起的电子激发或转移,偶极跃迁矩阵元引起的辐射衰变过程等。从应用角度来讲,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天体物理中的光谱模拟和磁约束聚变研究中的等离子体模拟提供重要原子参数,如重粒子碰撞截面和速率系数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毛莉花[4](2015)在《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多重碎裂与核温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低能重离子碰撞是目前在地球实验室里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性质的唯一手段。多重碎裂是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的一个重要机制,正确描写这一现象是对理论模型的一个重要的检验。不对称核物质核态方程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一个热点。它不仅对远离β稳定线的核结构、核反应很重要,而且对核天体物理的许多问题,如中子星结构、超新星爆发的动力学等,也十分重要。中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系统可能被加热,而一些天体演化过程中也会出现高温环境。因此,研究对称能的温度依赖,以及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对核温度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ImQMD)型加上GEMINI统计衰变模型研究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的多重碎裂以及弹核碎裂核温度。本文的一个工作是研究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的多重碎裂。在模拟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之前,我们首先从核的基态性质,如结合能、方均根半径等,检验了ImQMD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计算了几个熔合反应体系的激发能,并与根据反应Q值计算得到的复合体系激发能进行比较,检验了两种计算激发能的方法,验证了ImQMD模型的合理性。接着采用ImQMD模拟了E = 35 MeV/u的197 Au+ 197 Au反应。通过分析初级碎块大小和激发能的关联随时间的演化得知,对于擦边反应,即使动力学模拟进行到相当长时间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初级碎块保留了较高的激发能。因此在动力学模拟后进行统计衰变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最后采用ImQMD+GEMINI的混合模型,很好地再现了入射能E=35MeV/u 的 197Au+197Au反应产物的电荷分布。本文的另一工作是研究中低能重离子碰撞的核温度。首先,我们用ImQMD+GEMINI模型研究了600 MeV/u 107,124Sn+120Sn反应中弹核碎裂产物的电荷、束缚电荷以及同位素分布。得到的结果能比较好地再现实验数据。接着我们采用氦锂温度计抽取了600 MeV/u isoSn+120Sn的核温度,得到的核温度随束缚电荷的变化行为与实验数据一致。我们还研究了系统同位旋不对称度和对称能密度依赖对核温度的影响。发现反应中的核温度与弹核的同位旋不对称度有关,同位旋不对称度大的系统核温度相对较高。在模型中采用不同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计算得到的核温度表明:硬的对称能给出的核温度要高于软的对称能给出的核温度,尤其是对丰中子体系更加明显。并且,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发现,稍软的对称能较好再现实验数据。这与其他观测量约束得到的对称能范围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韩亚楠,蒋刚,范全平,高玉峰,杜际广[5](2015)在《激发态Li原子和基态Ar原子的相互作用势及低能弹性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MRCI+Q/ang-cc-PCVQZ+DK理论基础上对Li Ar第一激发态(A2Π)的势能曲线进行了理论计算,采用HFD(Hartree-Fock dispersion)解析势能函数对得到的势能曲线进行拟合,并得到了相应的光谱常数,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和大部分理论计算值符合得很好.通过求解核运动的薛定谔方程完整地获得了每个电子态下J=0时的振动能级Ev、转动惯量Bv和6个离心畸变常数(Dv,Hv,Lv,Mv,Nv,Ov).然后采用分波法研究了低温及极低温度下激发态Li原子和基态Ar原子沿Li Ar相互作用势的弹性碰撞,在1.0×10-12—3.45×10-6e V碰撞能区内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这一弹性碰撞的总截面和各分波截面,讨论了各分波截面对总截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射能量低于10-9e V时弹性散射的总截面值很大且几乎为一常数,总弹性截面的形状主要由s分波决定,但是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加,s分波对总截面的贡献不断减少,高阶分波对散射截面的贡献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东东,王正海,周钰珊,方开洪,王铁山[6](2014)在《利用D-D核反应研究低能区氘与重原子碰撞的屏蔽库仑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中D-D核反应出射质子/氚产额的比值(P/T值)与出射粒子探测方向和材料中氘离子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探测角)相关。实际过程中,氘离子在载体材料中的多次散射将改变探测角,从而影响P/T值。因此,P/T值将反映氘离子-材料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本工作利用10-20 keV能区氘束轰击不同材料形成自吸收靶,并测量了不同靶材料下核反应的P/T值。同时,利用自主开发的蒙特卡罗程序模拟不同能量、不同散射势下D-D核反应的P/T值。结果表明:在普适势模型下,模拟值较实验值偏大;P/T值具有原子序数(Z)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14年10期)

王克栋,孟举[7](2014)在《生物分子的低能电子碰撞截面及其电子分子共振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与分子碰撞不仅在大气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在生物体系的辐射损伤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1,2]。生命物质在受到如X射线和丫射线等高能辐射时会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二次粒子,其中,电子是主要的粒子之一。这些低能电子贴附到周围的生物分子,可引起分子中某些化学键的断裂,在辐射损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因此开展生物分子的低能电子碰撞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及墙贴》期刊2014-07-21)

亚军,孙世艳[8](2014)在《初道屏蔽效应对低能电子碰撞H(e,2e)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初道屏蔽效应,研究了低能电子碰撞H(e,2e)的反应过程.计算了共面非对称几何条件下能量为27.2 eV的入射电子碰撞H(e,2e)反应的叁重微分截面(TDCS),将其计算结果与3C、DS3C和CDS3C模型所得结果及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DS3C模型能对上述碰撞过程成功描述,改善了与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张卫[9](2014)在《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紫外响应测试和电子碰撞离子源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搭建了一套模拟太阳紫外光污染的地面测试系统,并对我们研制的空间低能离子谱仪原理样机进行了紫外响应测试。第二部分是设计了一个用于多次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的电子碰撞离子源。论文主要由以下叁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概述了空间等离子体及其探测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我们研制的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原理样机。第二章介绍搭建的一套地面紫外响应测试系统,并对自主研制的空间低能离子探测器原理样机进行了紫外响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沿水平方向进入分析器的紫外光响应可以忽略,而以一定倾斜角进入分析器的紫外光响应较大,这与国际上已报道的结论一致。第叁章介绍了可用于空间中性气体组分探测的多次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的设计,详细论述了电子碰撞离子源的两种工作模式:储存模式和推斥模式,以及在推斥模式下的时间聚焦能力,并用模拟软件SIMION8.0对其进行了优化和仿真。(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01)

刘锦鹏[10](2014)在《中低能区类锂离子与He原子碰撞中的单电子丢失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基于Bohr-Lindhard (B-L)模型,考虑了碰撞双方的电子密度分布和碰撞参数依赖性,计算了中低能区(在20—900keV/u)的B2+、C3+、N4+及O5+等类锂离子与惰性气体He原子碰撞中的单电子丢失(SEL)、伴随单电离的单电子丢失(SELSI)以及伴随双电离的单电子丢失(SELDI)等过程的几率和截面,所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符合较好。研究发现,对于给定碰撞能量的同种入射离子,单电子丢失(SEL)、伴随单电离的单电子丢失(SELSI)及伴随双电离的单电子丢失(SELDI)等过程的有效碰撞参数范围依次减小,同时,叁种单电子丢失过程的截面——能量曲线上升至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叁个过程的极值能量Emax依次增大,且截面大小满足σSEL>σSELSI>σSELDI。对于给定碰撞能量的相同单电子丢失过程,有效碰撞参数的范围随入射离子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而当入射离子较重时,相应的截面——能量曲线的峰位将向右移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低能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结合最新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v2.2)和统计衰变模型(GEMINI),研究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反应后碎块的总动能、电荷和同位素分布等情况。结果很好的符合了实验数据,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深度非弹性碰撞的机制和核核相互碰撞中的动力学过程。在模拟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之前,我们首先从核的基态性质,如结合能、方均根半径等,检验了ImQMD-v2.2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研究近垒160+40Ca和154Sm+162Gd反应体系的总动能分布,发现在中心碰撞和半中心碰撞的情况下,存在大质量转移的现象。用ImQMD-v2.2+GEMINI混合模型模拟了入射能量E= 35 MeV/u的197Au+197Au反应。发现在中心碰撞的情况下,即使不加统计衰变模型也能符合的很好:但是对于擦边碰撞的情况,ImQMD-v2.2的大质量碎块产额大,而中等质量碎块产额很小。通过衔接统计衰变模型GEMINI使初级的大质量碎块产生次级衰变,从而改善了中等质量碎块的分布,对大质量区域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很好地再现了入射能E= 35 MeV/u的197Au+197Au反应产物的电荷分布。同时我们也用混合模型研究了154Sm+162Gd在质心能量Ec.m=440 MeV情况下的同位素分布。发现丰中子同位素的产额要远大于丰质子,而经过统计衰变模型计算之后,产生的新的丰中子同位素还是很多。还计算了1S4Sm+154Sm和238U+238U在入射能量E=35 MeV/u下的同位素分布。发现在A=45-60的质量区域,统计衰变的影响非常明显,大量的丰中子核经过对称或不对称裂变、粒子蒸发等,导致在A=10-25区域的产额有明显的增加。而在这两个中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反应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很明显的新的丰中子同位素产生。这些研究表明近垒能区的多核子转移反应是产生新的丰中子同位素的一种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能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理.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碰撞参数混杂效应及同位旋物理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8

[2].曾捷.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碎块分布[D].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林晓贺.低能离子—原子碰撞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毛莉花.中低能重离子碰撞中的多重碎裂与核温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5

[5].韩亚楠,蒋刚,范全平,高玉峰,杜际广.激发态Li原子和基态Ar原子的相互作用势及低能弹性碰撞[J].物理学报.2015

[6].刘东东,王正海,周钰珊,方开洪,王铁山.利用D-D核反应研究低能区氘与重原子碰撞的屏蔽库仑势[J].核技术.2014

[7].王克栋,孟举.生物分子的低能电子碰撞截面及其电子分子共振态研究[C].第五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及墙贴.2014

[8].亚军,孙世艳.初道屏蔽效应对低能电子碰撞H(e,2e)反应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张卫.空间低能离子谱仪的紫外响应测试和电子碰撞离子源的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10].刘锦鹏.中低能区类锂离子与He原子碰撞中的单电子丢失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4

标签:;  ;  ;  ;  

低能碰撞论文-李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