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论文题目: 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作者: 张俊海

导师: 冯晓源,黎元,姚振威,汤伟军

关键词: 针刺镇痛,功能磁共振成像,交感神经,疼痛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 不同针刺方法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 目的:本研究采用fMRI的方法,通过比较穴位深刺、穴位浅刺和非穴位深刺等不同针刺方法电针时脑功能的变化及其针刺镇痛效应,来探讨针刺镇痛的可能机制以及针刺方法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分别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及穴位浅刺三种针刺方法,电针18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9),频率为2Hz,输出电流强度为5mA。全脑fMRI扫描,刺激模式为Block设计,电针刺激与静息交替进行,每次各持续2分钟,完成两个循环;记录不同针刺方法时受试者的得气分数,疼痛情况并测量针刺前、后痛阈的变化。功能图像后处理采用FEAT软件,分析得出三组针刺方法的平均脑功能图及组间差异的平均脑功能图像,并做中脑导水管周围区(PAG)的感兴趣区(ROI)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其中得气分数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针刺前后痛阈变化用配对t检验及方差分析。 结果:18位受试者均顺利完成试验。穴位深刺组、非穴位浅刺组及穴位浅刺组得气评分的差别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依次为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穴位浅刺。针刺后穴位深刺组、非穴位深刺组及穴位浅刺组的痛阈均较针刺前有增加,穴位深刺组电针后的痛阈值比非穴位深刺及穴位浅刺明显升高(F2,51=38.45,p<0.01),而穴位浅刺与非穴位深刺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579)。不同针刺方法引起的脑功能区的变化既相同也有差别。三者相同的脑激活区包括:右侧SⅠ、SⅡ区、双侧岛叶、双侧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比较发现上述脑区激活程度以非穴位电针时最为明显,其次为穴位深刺、穴位浅刺。其中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还出现双侧丘脑及基底节的明显激活;穴位深刺时更出现了中脑PAG区的信号升高。穴位深刺与穴位浅刺比较,右侧尾状核、豆状核及中脑PAG区出现明显激活;与非穴位深刺比较,穴位深刺时PAG区的激活也较明显,而双侧额叶眶回及右侧视皮层信号降低。ROI分析显示,不同针刺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及中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针刺方法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图表与说明

第二部分 电针调节交感神经活动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图表与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发表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穴位针刺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真穴、假穴和触觉刺激的对照研究[D]. 姜庆军.第二军医大学2006
  • [2].穴位针刺预处理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泽斌.湖北中医学院2003
  • [3].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颜培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 [4].针刺治疗绝经过渡期绝经相关症状的临床研究[D]. 温秀云.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可重复性研究[D]. 何敬振.山东大学2008
  • [2].合谷穴与口面部功能联系——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 刘玲.湖北中医学院2005
  • [3].基于fMRI的穴位刺激与脑皮层功能兴奋区相关性的研究[D]. 闫立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 [4].基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肖壮伟.汕头大学2005
  • [5].针刺足三阳经与足太阴脾经原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 王光彬.山东大学2005
  • [6].手法针灸与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的fMRI对照研究[D]. 裴仁全.汕头大学2005
  • [7].穴位针刺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真穴、假穴和触觉刺激的对照研究[D]. 姜庆军.第二军医大学2006
  • [8].针刺后溪、中渚、外关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D]. 迟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标签:;  ;  ;  ;  

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