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的预测研究

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的预测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对我国部分城市的居民死因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关联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的模型拟合分析及初步预测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大中城市的热浪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预测模型,为预测预警热浪的健康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哈尔滨市及北京市朝阳区的居民死因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滞后模型和灰色关联等方法对两市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分段回归模型进行阈值分析,结合高温期间的现场调查结果和访谈信息,以及前期对重庆市和汕头市的研究结果,对多个城市进行广义相加模型拟合分析及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进行初步预测分析。结果1.现场调查数据显示:高温热浪可以导致热相关疾病尤其是中暑的发病率增加,虽然居民在高温期间会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但中老年人群仍是易感人群。2.典型城市的气象因素与居民死亡指标的关系分析显示:高温对死亡指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滞后0至4天,混杂因素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其浓度每上升10μg/m3所对应的相对危险度变化在滞后10天左右达较高水平,累积相对危险度在滞后15天左右达峰值,环境温度在滞后0天和1天具有较高的相对危险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在200μg/m3以下时与环境温度的交互作用较为明显;死亡指标变化的长期趋势与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此基础上,气压是影响死亡指标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3.多个城市的环境温度阈值分析显示,北京市、哈尔滨市、重庆市、福州市及汕头市的全死因死亡危险的阈值温度(℃)分别为25.63(±0.809)、23.24(±1.114)、29.29(±2.886)、36.06(±0.281)和31.28(±1.016),当各城市的环境温度分别高于相应的阈值温度时,每升高1℃死亡人数增加的百分数(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9(0.461.52)、1.12(0.242.00)、0.17(-0.340.68)、21.70(11.9932.26)和2.79(1.054.57),其中福州市的结果明显偏高,可能是由于数据质量问题,因此该结果有待进一步论证。4.仅考虑温度因素时模型拟合分析确定的各城市全死因死亡指标的预测因子分别为北京市lag0+lag1+lag24,重庆市lag0,福州市lag0+lag1521,汕头市lag0+lag24+lag814,哈尔滨市lag0+lag1+lag814+lag1521,纳入相对湿度因素后,各城市的预测因子分别为北京市lag0+lag1+lag24+lag1521,重庆市无,福州市无,汕头市lag0+lag814,哈尔滨市lag0+lag1+lag814+lag1521。5.初步预测分析显示:高温对居民死亡指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滞后0至4天左右,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可通过温度的变化及滞后时间的确定估计死亡指标相对危险度的变化,进而确定欲观察时间段内的死亡指标危险程度。北京市和重庆市高温期间对应的最大相对危险度值分别为1.126和1.118,与此相对应的温度并不是最高日平均气温,这种现象主要可能是因为人群对高温的耐受及应对极端高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至极端高温对应的相对危险度有所下降;汕头市、福州市及哈尔滨市高温期间最大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310、1.269和1.254,分别对应于各城市的最高日平均气温。结论1.高温的滞后效应主要在滞后0~4天,为急性效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在气温的影响过程中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居民死亡指标的长期趋势与气温及相对湿度有关,而气压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基础上,主要影响死亡指标的短期波动。2.仅以气温因素与混杂因子进行广义相加模型拟合时,不同的城市滞后0天温度的效应均有统计意义,而气温效应的滞后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差异;将相对湿度因素纳入模型时,重庆市和福州市的显著性因子有较大变化,表明相对湿度因素在重庆市和福州市对气温的健康影响有明显的混杂效应。3.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能够对不同的温度和不同滞后时间的死亡指标的相对危险度进行估计,通过观察日的温度相对于参考日的温度变化及确定一个滞后时间段,了解观察日相对于参考日的相对危险度变化,以此对观察日的居民死亡指标的相对危险度进行预测;通过对模型的初步验证,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高温对健康的影响,但数据质量对模型的估计效果有较大影响。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注解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热相关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 1.2 热浪对热相关死亡率的影响
  • 1.3 针对热相关死亡率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 1.4 研究地区概况
  • 1.5 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及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2009 年夏季现场调查及往年中暑病例收集情况
  • 3.2 2010 年夏季社区老年人群问卷调查
  • 3.3 哈尔滨市数据资料的分析结果
  • 3.4 北京市朝阳区数据资料的分析结果
  • 3.5 五个城市阈值温度分析
  • 3.6 五个城市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结果
  • 3.7 预测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对本研究过程以及总体思路的说明
  • 4.2 对现场调查情况的讨论
  • 4.3 对典型城市数据分析的讨论
  • 4.4 对阈值温度分析的讨论
  • 4.5 对模型拟合分析及预测分析的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技术路线
  • 附录 3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缩短在线气相色谱仪分析滞后时间采取的措施和效益分析[J]. 新型工业化 2020(05)
    • [2].盆底肌电图滞后时间诊断儿童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跃的初步评价[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11)
    • [3].缩短在线气相色谱仪分析滞后时间采取的措施和效益分析[J]. 中国仪器仪表 2014(03)
    • [4].电控喷油器开启和落座滞后时间的研究[J]. 汽车与配件 2010(18)
    • [5].玉米不同水肥耦合方式下氮肥肥效滞后时间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14(02)
    • [6].在线分析仪试样传输滞后时间的计算及分析[J].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18(03)
    • [7].玉米不同水肥耦合方式下氮肥肥效滞后时间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12(01)
    • [8].一类大滞后时间系统的智能PID控制(英文)[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8(03)
    • [9].远程模块的输入滞后时间对G.D.包装机的影响分析[J]. 中外企业家 2020(08)
    • [10].基于滞后时间削弱器的模糊PID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1].深圳市2014—2017年雷电预警时效分析[J]. 广东气象 2019(01)
    • [12].减少转炉终点判断分析系统滞后时间的方法[J].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9(05)
    • [13].高电压大电流真空灭弧室触头的磁场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20(10)
    • [14].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信息传播滞后分析[J]. 出版广角 2014(Z2)
    • [15].加入滞后时间削弱器的大滞后系统的最优模糊PID控制[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 [16].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气候时滞效应[J]. 生态学报 2020(10)
    • [17].我国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信息传播滞后研究[J].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14(06)
    • [18].电控喷油器开启及落座时间的测试[J]. 汽车科技 2010(02)
    • [19].加入滞后时间削弱器的大滞后系统的神经网络PID控制[J].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8(03)
    • [20].混凝土坝变形滞后特征及坝型对其的影响研究[J].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5(06)
    • [21].电控喷油器关键结构参数的匹配优化研究[J]. 机电工程 2016(06)
    • [22].所有的疾病都始于肠道[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7(11)
    • [23].河北省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24].时间滞后对全球温度场关联性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11(08)
    • [25].一种高鲁棒性的大滞后系统控制方法[J]. 电气自动化 2009(02)
    • [26].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评价花生油氧化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24)
    • [27].电控喷油器的一种新型磁路结构[J]. 中国机械工程 2014(17)
    • [28].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论文出版滞后对策[J]. 情报探索 2015(03)
    • [29].亳州市疟疾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4(11)
    • [30].存在参数误差的滞后时间集合预报效果检验[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6(01)

    标签:;  ;  ;  ;  

    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影响的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