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穗型杂交稻港优527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重穗型杂交稻港优527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重穗型杂交稻冈优527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周伟,任万军[1](2018)在《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1986—2015年由四川育种单位选育并通过四川省和农业部审定的总计436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产量构成因素演进与适应机插栽培的趋势,为今后四川杂交籼稻品种培育、栽培技术优化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来源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品种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和机插适应性的演进特点。【结果】近30年通过审定的四川杂交籼稻品种产量随年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增产幅度多为4%6%,高产或超高产的品种少。年际间波动幅度大,其中共有12年未达平均值,2009年后波动减缓。每穗颖花数、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随年份递进有所提高,而有效穗、结实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以早熟高产为适宜机插,以迟熟高产为次适宜机插作为机插适应性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宜和次适宜机插的品种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并呈快速增加的趋势。【结论】四川杂交籼稻品种的演进趋势是大穗、高产,适应机插的能力越来越强,但需提高结实率,缩短生育期。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2](2016)在《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3](2016)在《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探明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对指导育种实践具有普遍意义。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中,利用品种自身的库源特征及种植地的生态和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其与高产栽培技术的相关性,确定品种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节省因种栽培所需的人力、财力,还可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进程。本文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因种优化调控规律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水稻高产品种的穗粒数以160220粒为佳,这类品种在协调了"库"与"源"矛盾的同时,还较好地利用了基部绿叶的光合生产能力;大穗型品则应通过适当增施粒肥,充分发挥下部叶片的光合功能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2)采用扩"库"增"源"的高产栽培策略,增施氮肥以补充光合源,从而保证在高粒叶比情况下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旱育秧比当地湿润育秧的增产量与海拔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当地湿润育秧的产量水平呈极显着负相关;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呈极显着线性关系。氮后移的增产效果与稻田地力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并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增产。建立了以齐穗期剑叶SPAD值(X)预测粒肥高效施用量(Y)的简便适用新方法,Y=-30.798X+1 340.9,r=0.954 7**。形成了水稻高产与蓄水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技术。(3)水稻高产栽插密度分别与施氮量和不同品种之间的穗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每穗粒数偏少的品种更适宜强化栽培,生产上以选择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穗粒数不超过170粒的中小穗型品种为宜。前氮后移增产量(Y)与杂交组合穗粒数(X)的关系可表述为:Y=2 607.9-11.02X(R2=0.630 8),穗粒数≤237粒可作为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法的杂交品种的选择指标。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和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

王丽[4](2016)在《穗后弱光胁迫对杂交稻稻米淀粉品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喜光植物,生长过程中更易遭受弱光胁迫的影响。而四川盆地属于典型的弱光稻区,全年日照时数小于1200 h,年总辐射量仅有3345-3763 MJm-2,严重制约着我省水稻品质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本研究于2010-2013年和2015年,以II优498、冈优188、德香4103、冈优527、川香9838和宜香优2115等6个耐荫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控光遮荫试验,从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发育形成等方面,研究了水稻生理适应性、淀粉品质及产量形成特点,揭示了水稻对弱光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和品质变劣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多年试验表明,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籽粒结实率和粒重的降低,遮荫处理后每平米或每穗颖花数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而结实率和粒重均显着(P<0.05)低于对照。不同穗位间,以穗上部受弱光胁迫影响最小,遮荫处理使穗中下部籽粒灌浆不充分,结实率降低幅度较大;且穗下部粒重低于穗中上部,导致穗中下部减产幅度最大。弱光胁迫下,II优498和宜香优2115能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粒重,从而防止产量的大幅降低,二者减产幅度分别为30.6%和28.3%;冈优527和川香9838结实率或粒重则大幅降低,其产量减少幅度可高达45%以上。2.弱光胁迫下,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着降低。遮荫处理下,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崩解值显着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显着增加。不同穗位间,弱光胁迫对穗下部籽粒的影响明显大于穗上部和中部籽粒。总体来看,II优498稳定性更好,对弱光胁迫的耐性更强;宜香优2115在弱光胁迫下仍能保持较低的消减值绝对值,也是逆境下考虑的耐荫品种。3.弱光胁迫下,各水稻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对照,叶绿素a/b值品种间存在差异。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弱光胁迫的响应依胁迫时间而不同。遮荫处理显着增加了叶片原初光能转化率,但显着降低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导致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的明显降低。不同品种间,II优498能增加叶片厚度,提高PSII光化学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能和光化学反应能量,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从而提高其在弱光胁迫下的光能利用率,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此外,弱光胁迫条件下,叶片气孔导度与灌浆中期茎鞘碳同位素分辨率(△)呈负相关关系,成熟期茎鞘△则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对照处理则呈相反趋势。弱光胁迫条件下,水稻各器官(特别是茎鞘)△与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密切相关,可作为筛选耐荫品种的潜在指标。4.整体看来,穗中上部籽粒发育进程大致一致,颖果大小、色泽和充实情况差异不明显;穗下部籽粒发育迟于穗中上部。不同品种间,Ⅱ优498籽粒背部和中部淀粉粒发育优于腹部,淀粉排列紧密、均匀,多呈多面体状,垩白米粒多为腹白;而宜香优2115灌浆过程中,营养物质到腹部距离较近,腹部灌浆劣势不明显,垩白米粒多为心白。遮荫处理明显导致Ⅱ优498和宜香优2115穗下部籽粒淀粉体发育严重不良,其细胞间结合力小,失水后细胞整体收缩大,淀粉粒排列不均,断裂面排列紊乱,易断裂;是水稻穗下部精米率、整精米和蒸煮食味品质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5.遮荫处理显着减少籽粒蔗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积累量,进而大幅降低穗部鲜重和干重。不同穗位间,以穗上部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减少幅度最低,穗中部次之,而穗下部减幅最大,高达60%以上;从而显着降低穗部(特别是穗下部)干物质积累量,最终大幅降低结实率和粒重。不同品种间,Ⅱ优498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遮荫处理后其籽粒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积累量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宜香优2115,穗鲜重和干重减少幅度均较小。6.各穗位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随着穗位降低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稻米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糊化温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着(P<0.01)正相关关系,崩解值则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遮荫处理导致支链淀粉蓝值增加,但降低了直链淀粉蓝值,以及稻米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且穗下部受胁迫影响明显高于穗中上部;遮荫处理同时降低了支链淀粉短链部分所占比例,但提高了长链部分所占比例;弱光胁迫下,Ⅱ优498支链淀粉短链DP(聚合度)三20降低,支链淀粉中长链20 ≤ DP≤ 60增加;对于宜香优2115而言,遮荫处理降低了穗中上部支链淀粉短链DP≤12,增加了 13≤DP≤36链长比例。

罗德强,王绍华,江学海,李刚华,周维佳,李敏,姬广梅,丁艳锋,凌启鸿,刘正辉[5](2014)在《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水稻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栽培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论文旨在探明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方法】于2010—2011年在贵州省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不同生态稻区,以当地具有高产潜力的杂交籼稻品种为试材,设计精确定量施肥模式(accurate fertilizer,AF)与常规施肥模式(conventional fertilizer,CF),通过对两种施肥模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施肥模式的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精确定量施肥模式以斯坦福(Stanford)方程为基础,根据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及氮肥当季利用率计算总施氮量,各阶段的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的阶段需氮量确定。精确施肥模式的总氮按照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为30%﹕20%﹕35%﹕15%施用,常规施肥模式氮素总量按基肥﹕分蘖肥﹕促保花肥为20%﹕60%﹕20%施用。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取地上部分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成熟期考查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果】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着提高了黄平、绥阳、余庆、兴义4个点的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2.4%—48.0%,从产量构成因素看,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有不同程度提高,穗数增加8.1%以上,穗粒数增加2.5%以上,群体颖花量增加14.3%以上,而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施肥模式的差异较小;比较分析两种施肥模式的穗型大小,精确定量施肥模式较常规施肥模式穗粒数小于100粒的小穗比例降低、100—250粒的大穗和250粒以上的特大穗比例增加,小穗比例减少了36.7%—100%,大穗比例提高了2.2%—11.4%,特大穗比例提高了23.3%—94.9%;在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方面;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拔节前有所降低(4.2%—11.8%)、抽穗期显着提高(4.2%—13.9%);粒叶比明显增大,其中颖花/叶为9.3%—32.7%、实粒/叶为12.8%—35.7%、粒重/叶为10.1%—36.3%;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拔节前有所降低,拔节至抽穗期提高了9.8%—50.8%,抽穗至成熟期提高了26.9%—62.7%。【结论】精确定量施肥模式显着提高了贵州杂交籼稻产量,其途径主要通过控制拔节前的群体生长,促进拔节后的群体发展,适度减小拔节前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扩大拔节后尤其是抽穗后群体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在稳定提高穗数的基础上,控制晚生小穗数量、促进大穗形成,提高穗粒数和粒叶比,实现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的高积累,从而获得高产。

李松[6](2012)在《超级稻品种开花灌浆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我国96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品种进行耐旱性评价,并对超级稻品种水分胁迫下强、弱势粒结实特性进行分析,以及研究超级稻品种生理生态和品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以我国96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在水稻开花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10d,分析了水分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影响,并对各供试品种进行了耐旱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每穗粒数对开花期水分胁迫不敏感,结实率和千粒重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水分胁迫指数将供试品种分为耐旱型(WSI<0.0599)、中间型(0.0600<WSI<0.2599)和敏感型(WSI>0.2600)3类。筛选出9个耐旱型品种,其中粳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常规水稻1个、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个、籼型三系杂交水稻5个。籼稻品种的耐旱性明显优于粳稻品种,来源于同一母本冈46A的冈优527、冈优188和冈优725在本试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不同品种类型的水稻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超级稻品种的耐旱性要优于非超级稻,其中杂交稻品种的耐旱性较好。2、以40个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开花期水分胁迫对超级稻品种强、弱势粒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水分胁迫对弱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最大,强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次之,强、弱势粒每穗粒数最小。水分胁迫对常规稻结实率的影响大于杂交稻,对弱势粒结实率的影响大于强势粒,对杂交稻弱势粒结实率的影响最大。3、以超级稻品种Ⅱ优162和准两优527为材料,研究开花期不同水分胁迫时间对超级稻籽粒灌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异步灌浆Ⅱ优162最大生长量下降较大,随着水分胁迫时间延长,最大生长量下降越大;水分胁迫下籽粒前期灌浆速率增加,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前,弱势粒最大灌浆速率下降,活跃灌浆期增加,而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增加,活跃灌浆期缩短。同步灌浆准两优527最大生长量下降较小,随着水分胁迫时间延长,最大生长量下降越大;短期水分胁迫弱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增加,长期水分胁迫相反;强势粒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提前,最大灌浆速率下降;强势粒和弱势粒活跃灌浆期都增加。4、以准两优527、淦鑫688、Ⅱ优162和玉香油占4个超级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开花期水分胁迫对超级稻产量性状、生理生态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最终引起产量显着下降,同时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少,气孔阻抗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水分胁迫对整精米率影响最大,精米率次之,糙米率最小,部分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下降。

杨世民[7](2011)在《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06至2009年在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四个生态点进行,生态点分别是温江、雅安、汉源、西昌,海拔高度分别约为530m、550m、1055m、1500m,在杂交水稻生育期间和生殖生长关键时期,各生态点的温度、光照和降水条件差异明显。试验主要从杂交水稻的形态学变化、功能与代谢变化、激素含量和蛋白表达差异、物质生产能力和产量等多个方面对杂交水稻的适应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于2006年进行,比较研究了18个杂交水稻品种在温江、汉源、西昌三个生态点的生态适应性,并进行综合评价,从中筛选综合适应能力和对光照的适应能力有差异的品种进行下一年的试验;第二部分是两类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杂交水稻始穗期的遮光试验,于2007年分别在温江和进行,研究了弱光胁迫下3种同类型的6个杂交水稻品种在两类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机理;第三部分为不同类型水稻秧田期遮光试验,于2009年在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农场进行,研究了在2007年研究基础上确定的不同类型的4个杂交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应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齐穗期的单株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差异极显着,杂交水稻的叶面积调节能力较强;杂交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差异显着,杂交水稻品种在汉源生态点能形成优良的光合性能;杂交水稻可以通过合成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降低叶绿素a/b比值、防止叶绿素被强光氧化等生理变化,增强生态适应能力,尤其是对强光或弱光的适应能力,不同生态环境的不同光照刺激,可使杂交水稻启动不同的适应方式。不同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茎鞘物质输出率、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也差异显着,其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单株干重、结实率、千粒重。对所有15项测试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与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关系密切的指标有:光合速率、相对电导率、剑叶面积、有效穗、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氧化率、单株干重、产量、输出率、类胡萝卜素含量,说明在试验生态环境下,应重点改善杂交水稻的光合性能和增强抗逆性,才能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2.不同品种的光合速率、电导率、千粒重、单株干物质重、光氧化率、输出率等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杂交水稻品种可能有共同的生态适应方式,也各自有不同的特殊生态适应方式,改变叶面积是杂交水稻的共同适应方式,特殊的适应方式有:增加叶绿素、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光氧化率、减少叶片的物质输出、增强抗逆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将18个品种分为广适品种、普适品种、特适品种三种类型,生态适应性较强的品种有:壹丰8号、红优2009、D优7511、金优188、川江优3号、C优725、汕优63、Ⅱ优363、冈优725、协优93083.在杂交水稻始穗期遮光(遮光率约85%),在两生态点均表现一致的结果是:杂交水稻可以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来抵御弱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维持光合速率的相对稳定;遮光使叶绿素光氧化率有增加的趋势,遮光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而非阻止其分解的方式来增加叶绿素含量的,尤其使其合成更多的叶绿素b。遮光对水稻上三叶和单株叶面积无显着影响,但能增加剑叶着生角度,显着减少倒3叶的鲜重。遮光可以改变杂交水稻的有机物质分配规律,尽管遮光提高了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换率,但却因减少了叶片有机物质的输出,导致杂交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显着降低,产量也大幅降低,说明杂交水稻始穗期以后的光合生产能力对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遮光对不同抗逆特性品种的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抗逆性、物质生产与运输分配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广适性品种壹丰8号和红优2009、耐荫品种倍丰3号和冈优527,在弱光下能保持光合特性、生物膜结构、SOD酶活性、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产量形成能力的稳定,甚至可以启动弱光抵御机制,如改变剑叶着生角度、增强SOD活性、增加叶绿素b含量、减少叶片有机物质输出、甚至大幅降低产量来维持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4.在秧田期对杂交水稻进行不同程度的遮光(遮光67%和86%)处理,显着影响不同耐荫性品种秧苗的分蘖数,随着弱光胁迫强度的增大,分蘖数呈显着降低趋势;适当的遮光强度能促进耐荫性水稻品种秧苗增高、叶面积增大,过度遮光使秧苗苗高及叶面积显着降低。耐荫性强的品种在高强度遮光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及C/N比呈明显升高,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叶绿素b增幅高于叶绿素a,使Chl a/b比值降低,而耐荫性较弱的品种则无这样的变化趋势。秧田期遮光可以诱导抗逆激素ABA增加,对生长促进类玉米素(ZT)和赤霉素(GA)含量的影响,则因品种不同有差异。遮光可诱导杂交水稻在分子量为33kD左右的位置产生新的蛋白质谱带,耐荫性较强的品种倍丰3号在蛋白谱e(26-33kD)的表达明显增强于其它品种。耐荫性较强的品种相对电导率变幅较小,MDA含量增大的比例也相对较小,SOD酶活性随遮光强度的增加增幅加大,但脯氨酸(Pro)含量变化显着。5.作者根据本研究结果和前人的相关研究,对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概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新的考量,初步提出: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评价至少应该考虑生存需要的适应性和生产需要的适应性两个重要方面。在评价指标中,应重点选择针对性强的指标,回避一些具有共同性和瞬时变化的生理指标;应进行多年多点试验;还应采用合理的生物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定。

张喜娟[8](2009)在《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文中研究说明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超高产水稻的生理特性和遗传基础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理论依据。沈农265和沈农6014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出来的直立穗型超高产水稻品种,它们推动了粳型超高产水稻育种研究的深入和超高产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本文从多方面研究了超高产水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生理特性及沈农265的遗传基础。研究内容包括:1)以辽粳294和辽粳371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水稻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产量性状、光合特性、维管束性状和籽粒灌浆充实特性;2)以12个不同穗颈弯曲度的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差异,沈农265和沈农6014为直立穗型试材;3)利用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176株F2群体,对超高产水稻沈农265的产量、穗部、穗颈维管束以及抗倒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沈农265和沈农6014产量水平高。沈农265比对照辽粳294和辽粳371分别增产7.96%和14.16%,沈农6014比对照分别增产9.50%和15.8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沈农265和沈农6014通过适当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大幅度地提高穗粒数及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来获得高产。从穗部性状特点来看,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穗长中等、穗着粒密度大、一二次枝梗数及粒数多、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大且结实率较高、一二次枝梗千粒重较小、穗型指数较大。从穗部性状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来看,穗着粒密度和一二次枝梗着粒密度大、一二次枝梗数和粒数多、一次枝梗结实率高是两超高产水稻品种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这些特点可以作为北方水稻育种的重要参考指标。2沈农265和沈农6014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转运能力强是其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它们的光合特点有:1)叶面积指数相对较小,但上三叶叶面积所占比例较高,上三叶叶长适中,但叶宽和比叶重较大,空间配置较好;2)剑叶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a/b的值低,剑叶衰老缓慢,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在弱光及低CO2浓度下有较强的同化能力,光合“午休现象”较轻,耐光氧化能力强,叶片净光合速率高;3)分蘖成穗率高,光合产物浪费少,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优势不大,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经济系数高,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量多,茎鞘中储藏物质转运率较高。3沈农265和沈农6014维管束性状和籽粒灌浆充实特点有:剑叶、穗颈和穗下部一二次枝梗维管束系统发达,说明两超高产水稻品种光合产物运输系统比较发达;由于穗粒数多,尽管光合生产和光合产物转运能力强、维管束系统发达,沈农265和沈农6014籽粒的灌浆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和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等灌浆特性并没有优势,而各粒位和穗位籽粒仍表现了较高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相关分析表明:改善剑叶、穗颈和枝梗维管束性状,不仅利于增加穗粒数和形成大穗,还能使各粒位和穗位的结实率、充实率提高,说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和充实率间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进维管束系统来协调;由剑叶、穗颈和枝梗维管束性状改善所引起的穗粒数增多、灌浆速率降低及灌浆期延长,可以通过提高枝梗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占维管束面积的比例来解决。此外,剑叶、穗颈及枝梗维管束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剑叶和穗颈维管束性状对枝梗维管束性状改善有促进作用,作用大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提高穗颈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有利于提高枝梗小维管束韧皮部所占比例。4直立穗型粳稻穗下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和第4节间(N4)的弯曲力矩与弯曲穗型品种差异不显着,但N1、N2、N3的抗折力却显着提高,从而使N1、N2、N3的倒伏指数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弯曲穗型粳稻,说明其中上部节间抗倒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茎杆解剖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茎杆抗折力的相关性发现,直立穗型粳稻N1、N2、N3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是:(1)茎壁厚度和茎壁面积增大,节间抗折的物理性状明显提高;(2)大小维管束数目多,大小维管束、韧皮部、木质部面积增大,节间内部组织的结构明显改善:(3)纤维素含量高,支持细胞壁结构的物质含量多。茎壁厚度、茎壁面积、维管束性状及纤维素含量可以作为选育抗倒伏品种的主要参考指标。就北方粳稻而言,培育直立穗型品种,更容易获得抗倒性强的品种。5对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F2群体的产量、穗部和穗颈维管束以及抗倒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1)共检测到17个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差异较大,在12%~65%之间,其中有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25%,分别是控制穗长的qPL9、每穗颖花数的qSPP4-1、着粒密度qSD9和结实率的qRG12。2)共检测到37个控制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它们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5、6、7、8、9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表型贡献率在11%~65%之间,其中大于20%的有15个。这些QTL分别位于第3、4、6、9和12号染色体上,以6个QTL簇(QCR)的形式存在。说明紧密连锁或成簇分布是穗颈维管束性状和穗部性状高度相关的遗传学基础之一。3)共检测到18个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其中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的QTL检测到4个,位于第4、7、9和10号染色体上,可解释遗传变异的12%~23%,其正效等位基因均来自沈农265。在第4染色体上的相同区间上还同时检测到了控制茎粗、茎壁厚度、单个大维管束面积、单个大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单个小维管束面积和单个小维管束木质部面积的QTL,贡献率在12%~21%之间。在第7染色体与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的QTL相同的位置上,检测到控制茎粗的QTL,贡献率为13%,说明这两个位点是控制基部第二节间机械强度的重要区域,也是茎壁性状、维管束性状与机械强度高度正相关的遗传学基础。

吴朝晖[9](2008)在《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从生态和栽培方面研究促进超级稻高产的理论和技术,本人于2004~2007年在海南三亚、湖南长沙等地,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两优培九、两优0293、GD-1S/Rb207等为材料,进行了超级稻生态适应性、栽培模式、施肥水平等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了一批高产超级杂交稻组合,如Y优173、88S/金18、YHH-5、88S/R24-6、广湘24S/R28-3-2、8两优45、T64S/0293等。其共同特点是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中上。超级稻的理想栽培方式为宽窄行、垄栽。垄栽主要通过促进分蘖、减小剑叶叶角等达到提高产量目的。强分蘖能力组合(如两优0293)密度以120000穴/hm2左右为宜,而弱分蘖能力组合(如GD-1S/RB207)密度应以150000穴/hm2左右为宜。(2)为使超级稻产量达到12t/hm2左右,长沙地区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海南地区适宜施氮量为300kg/hm2,且基肥与追肥比例为5:5~6:4。(3)功能叶特性受施氮量影响:剑叶随施氮量增加而变长:变宽,剑叶叶角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叶片SPAD值随施肥水平上升与密度变小而增大;叶片光合速率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显着增加。(4)适量施氮促进根系生长、下扎及根系活力增强,过量施氮有抑制作用:施氮量明显影响根系的分层分布与幼穗分化期根系IAA与ABA的分泌量,施氮水平间呈现N2>N1>N3>N4趋势,而密度对根系分布及其激素分泌影响甚微。(5)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穗肥比例可防止根叶早衰;孕穗期增施钾肥,防止早衰的效果更明显;将单施穗肥改为施穗肥+粒肥,再结合根外施肥,能显着延长功能叶寿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6)密度和施肥对超级稻具有明显互作效应:产量与有效穗数以N3M3(中肥密植)最高;千粒重不受密度影响,但随施氮量增大而显着下降;施氮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是,在较低施氮水平下表现为对穗数的影响,但在较高施氮水平下主要表现为对每穗粒数的影响。(7)根际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显着,且受到密度的影响;水稻根际微生物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在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有差异;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在经过一季作物后的改变表现不一致,而总微生物活性的下降幅度与施氮量和密度有关,微生物活性随N、P、K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水稻分蘖期解磷细菌量因施菌肥而明显增加,解钾细菌数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增多,但不受钾肥影响。

王朋[10](2007)在《中熟水稻品种株型与产量演进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30年代的水稻高秆品种到现在的超级稻,我国的水稻品种经历了多次更替,每次更替均使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品种的演进过程中,产量、株型和源库关系等农艺和生理特性有哪些变化规律?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试验以近50年来在江苏省生产上应用的16个代表性中熟籼稻和11个中熟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品种更替过程中水稻株型及产量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品种改良,籽粒产量逐步提高。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而总颖花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每穗粒数的显着增多,杂交水稻相对较低的结实率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随品种改良,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显着,而收获指数增加的幅度较小。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稻米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以中熟籼稻品种更加明显。2.品种改良显着增加了抽穗期的叶面积、抽穗期有效和高效叶面积指数,但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叶面积的增加,因而粒叶比(总颖花数与抽穗期叶面积之比)不断提高。现代品种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且各生育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和根系各项指标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早期品种。但生育后期叶片、根系衰老进程相对较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光合生产能力。3.杂交稻组合穗大粒多,强、弱势粒异步灌浆明显;弱势粒灌浆速率小,但活跃灌浆期长。增加弱势粒的灌浆速率是提高杂交水稻籽粒充实和增加粒重的重要途径。4.各主要生育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均表现为现代品种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早期品种。各类型品种氮、磷、钾积累主要集中在拔节期—抽穗期,且此阶段营养元素吸收占整个生育期养分吸收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早期品种在成熟期仍有大量的氮、磷、钾营养残留在茎鞘中,现代品种尤其是杂交稻,成熟期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运转率较高。5.现代品种冠层顶部3叶的大小均极显着高于早期品种,且顶部3叶叶片着生角度随品种演进显着减小。杂交稻组合的株高较半矮秆常规稻品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株高的增加主要在于倒1和倒2节间长度的增长。现代品种各节间粗度和节间重量均较早期品种有所增加,穗下节间和基部第一节间尤为明显。在品种更替过程中,穗长大幅增加,且每穗粒数增加的幅度明显超过了穗长增加的幅度,因而着粒密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品种更替显着增加了品种一次、二次枝梗数目,其中又以二次枝梗增加的幅度更大。依据品种演进特性,提出了中熟高产水稻(产量>9t ha-1)的株型和群体指标:株高100-110cm,顶3叶平均叶角<15°,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8,总颖花量450-500×106ha-1,粒叶比>0.6,总生物产量>18t ha-1,抽穗期根干重>2.5t ha-1,抽穗期根冠比>0.25,收获指数>0.5。对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二、重穗型杂交稻冈优527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穗型杂交稻冈优527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品种及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演进
    2.2 产量构成因素演进
    2.3 生育期演进
    2.4 机插适应性演进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2)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雄性不育的发现与杂种优势利用
    1.1 自然雄性不育现象与杂种优势利用的构想
    1.2 野败型雄性不育性与三系配套
        1.2.1 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培育
        1.2.2 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筛选与三系配套
        1.2.3 珍汕97A和V20A应用情况
    1.3 新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利用
        1.3.1 冈型、D型不育系
        1.3.2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3 矮败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4 红莲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5 K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6 其他不育胞质
    1.4 新优良保持系及其不育系的选育
2 新恢复系的创制
    2.1 第二代优良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2.2 第三代抗病恢复系的培育
    2.3 超级稻恢复系的培育
3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
    3.1 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
    3.2 三系杂交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种植面积下降
        3.2.2 产量水平增幅较慢
        3.2.3 优良保持系选育效率较低
4 展望
    4.1 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4.1.1 建立优质高产并重、绿色高效生产的新理念
        4.1.2 构建理想株型
        4.1.3 优化绿色性状
        4.1.4 适于轻简栽培
    4.2 促进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3 培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

(3)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库源结构及其调控在指导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中的理论价值
2 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
    2.1 品种间产量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 品种间籽粒充实度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1 灌浆期下部叶片对籽粒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2.2 粒重稳定性与库源结构的关系
    2.3 根系活力与品种间库源结构的关系
3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规律性
    3.1 高产栽培策略
    3.2 高产栽培规律
        3.2.1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与当地产量水平和海拔高度关系
        3.2.2 水稻高产高效氮肥施用量与地理位置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3.2.3 水稻前氮后移增产作用与土壤地力产量的关系
        3.2.4 水稻粒肥高效施用量与剑叶SPAD值的关系
        3.2.5 水分管理对稻谷产量的影响
    3.3 因种调控技术
        3.3.1 水稻本田高产适宜插秧密度与品种间穗粒数关系
        3.3.2 适应强化栽培品种的库源特征
        3.3.3 适应不同栽培模式品种的库源特征
        3.3.4 适应氮肥后移品种的库源特征
        3.3.5 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
4 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展望
    4.1 适应机插、机收的杂交水稻品种库源结构研究
    4.2 杂交水稻前期苗情诊断与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4.3 杂交水稻倒伏的早期监测与预防技术研究
    4.4 杂交水稻减氮增产高效技术研究

(4)穗后弱光胁迫对杂交稻稻米淀粉品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及中文对照表
1 立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光胁迫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
        1.2.1.1 弱光胁迫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1.2.1.1.1 对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1.2.1.1.2 对植株生物最的影响
        1.2.1.1.3 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1.1.4 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1.2.1.2 植株对弱光胁迫的适应机制
        1.2.1.2.1 形态适应性
        1.2.1.2.2 生理适应性
        1.2.1.2.3 分子机制
        1.2.2 水稻颖果发育及品质形成规律
        1.2.2.1 水稻颖果的发育
        1.2.2.2 水稻胚乳的发育
        1.2.2.3 水稻淀粉特性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叶片结构及光合特性
        2.3.1.1 光合色素含量
        2.3.1.2 光合速率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
        2.3.1.3 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模拟
        2.3.1.4 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2.3.2 植株碳同位素分辨率
        2.3.3 籽粒胚乳发育及物质积累
        2.3.3.1 稻穗及颖花标记
        2.3.3.2 穗部物质积累
        2.3.3.3 颖果形态及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2.3.3.4 成熟籽粒扫描电镜观察
        2.3.4 稻米理化特性
        2.3.4.1 稻米碾米品质及外观品质
        2.3.4.2 稻米淀粉含量
        2.3.4.3 稻米淀粉吸收波长及蓝值
        2.3.4.4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2.3.4.5 稻米RVA谱特征
        2.3.5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弱光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光合色素含量
        3.1.2 光合速率特性
        3.1.3 叶绿素荧光参数
        3.1.4 光响应曲线
        3.1.5 快速光曲线
        3.1.6 叶片解剖结构
        3.1.7 光合特性与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关系
        3.1.7.1 碳同位素分辨率
        3.1.7.2 光合特性与碳同位素分辨率相关性
    3.2 弱光胁迫对水稻籽粒物质积累及胚乳发育的影响
        3.2.1 穗部鲜重及干重
        3.2.2 穗部碳水化合物积累
        3.2.2.1 穗部可溶性糖积累
        3.2.2.1.1 穗部可溶性糖含量
        3.2.2.1.2 穗部可溶性糖积累量
        3.2.2.2 穗部淀粉积累
        3.2.3 籽粒形态发育
        3.2.4 胚乳细胞显微结构观察
    3.3 弱光胁迫对稻米淀粉品质的影响
        3.3.1 籽粒微观结构
        3.3.1.1 籽粒细胞层次微观结构
        3.3.1.2 淀粉粒层次微观结构
        3.3.2 稻米淀粉含量
        3.3.3 稻米淀粉吸收蓝值及最大吸收波长
        3.3.4 稻米支链淀粉链长分布
        3.3.4.1 Ⅱ优498支链淀粉结构比较及差异
        3.3.4.2 宜香优2115支链淀粉结构比较及差异
        3.3.4.3 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及平均链长
        3.3.5 淀粉RVA谱特性
        3.3.6 稻米碾米品质及外观品质
    3.4 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弱光胁迫下水稻产量形成规律
    4.2 弱光胁迫下稻米淀粉品质形成特点
        4.2.1 弱光胁迫降低稻米品质
        4.2.2 淀粉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4.3 水稻对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4.3.1 叶片光合特性
        4.3.1.1 调节叶片光合能力
        4.3.1.2 碳同位素分辨率的利用
        4.3.2 穗部物质积累与籽粒发育特性
        4.3.2.1 延缓籽粒发育
        4.3.2.2 降低穗部物质积累
5 结语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5.1.1 弱光胁迫下水稻产量形成规律
        5.1.2 弱光胁迫下稻米淀粉品质形成特点
        5.1.3 水稻对弱光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5)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施肥模式的水稻产量及穗数组成
    2.2 不同施肥模式的水稻叶面积动态及抽穗期叶面积组成
    2.3 不同施肥模式水稻的粒叶比
    2.4 不同施肥模式水稻的干物质积累
3 讨论
    3.1 贵州高原山区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增产途径
    3.2 贵州高原山区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增产机理
4 结论

(6)超级稻品种开花灌浆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我国水资源概况
        1.1.2 水稻需水特点
        1.1.3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长影响及研究意义
    1.2 超级稻品种耐旱性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稻耐旱鉴定指标及综合评价
        1.3.2 水分胁迫对水稻生理生态的影响
        1.3.3 水分胁迫对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1.3.4 水分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水稻品种花期耐旱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种植方式
        2.1.4 控水方法
        2.1.5 测定项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花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2 水稻品种水分胁迫指数与结实性状的相关性
        2.2.3 水稻品种耐旱性与品种类型及其亲本来源的关系
        2.2.4 水稻品种耐旱性分类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品种穗不同部位籽粒结实和粒重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种植方式
        3.1.4 控水方法
        3.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每穗粒数
        3.2.2 结实率
        3.2.3 千粒重
        3.2.4 水分胁迫对常规稻和杂交稻结实率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超级稻品种籽粒灌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及管理
        4.1.3 控水方法
        4.1.4 取样及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籽粒最大生长量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4.2.2 水分亏缺条件下籽粒灌浆动态变化
        4.2.3 不同时期籽粒灌浆贡献率及平均速率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品种生理生态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种植方式
        5.1.4 控水方法
        5.1.5 测定项目
    5.2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产量和构成因子的影响
    5.3 水分胁迫对超级稻生理生态的影响
        5.3.1 水分胁迫对水稻剑叶长度、宽度和叶面积以及株高的影响
        5.3.2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气孔阻抗的影响
        5.3.3 水分胁迫对叶绿素 SPAD 值的影响
    5.4 开花期水分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4.1 碾米品质
        5.4.2 外观品质
        5.4.3 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1.2 生态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光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水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生态条件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3.1 光照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3.2 温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3.3 水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1.4 生态条件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5 光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1.5.1 强光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5.2 弱光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5.3 水稻光照胁迫的逆境机理
2 目的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点气象条件
    3.2 试验设计
        3.2 1 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试验
        3.2.2 两类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杂交稻始穗期遮光试验
        3.2.3 不同类型杂交稻秧田期遮光试验
    3.3 分析测试指标与方法
        3.3.1 取样时期和方法
        3.3.2 分蘖动态调查
        3.3.3 叶面积测定
        3.3.4 干物质积累测定
        3.3.5 考种和产量测定
        3.3.6 光合速率测定
        3.3.7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光氧化测定
        3.3.8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3.3.9 相对电导率测定
        3.3.10 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MDA、SOD、Pro的测定
        3.3.11 维管束面积测定
        3.3.12 叶片着生角度的测定
        3.3.13 激素测定
        3.3.14 蛋白质电泳分析
    3.4 不同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3.5 数据分析与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齐穗期的生态适应性
        4.1.1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单株叶面积
        4.1.2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剑叶面积
        4.1.3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剑叶叶绿素含量
        4.1.4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叶绿素a/b比值
        4.1.5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
        4.1.6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光氧化率
        4.1.7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光合速率
        4.1.8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的相对电导率
        4.1.9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输出
        4.1.10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产量
        4.1.11 三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
        4.1.12 杂交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4.2 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始穗期对弱光的适应性
        4.2.1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4.2.2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剑叶叶绿体色素性质的影响
        4.2.3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对叶片性状的影响
        4.2.4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4.2.5 始穗期遮光对两类生态条件下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4.2.6 始穗期遮光对杂交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杂交稻秧苗期对弱光的适应性
        4.3.1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4.3.3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叶绿体色素的影响
        4.3.4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3.5 杂交水稻秧苗对弱光响应的蛋白质电泳分析
        4.3.6 不同程度遮光对杂交水稻秧苗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5 讨论
    5.1 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
        5.1.1 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形态学特征
        5.1.2 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生理特征
        5.1.3 杂交水稻物质生产特性与生态适应性
    5.2 杂交水稻对不同生态条件弱光胁迫响应的形态及生理共性
    5.3 杂交水稻对不同生育时期弱光胁迫响应的形态及生理共性
    5.4 对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和弱光适应性的思考
6 本研究的创新性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的研究
        1.1.1 超高产水稻育种的起源
        1.1.2 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
    1.2 高产水稻的形态和生理性状的研究
        1.2.1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1.2.2 光合相关性状
        1.2.3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性
        1.2.4 植株的抗倒伏性
        1.2.5 根系活力
    1.3 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
        1.3.1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1.3.2 控制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超高产水稻产量性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比较
        2.2.2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2.2.3 不同水稻品种穗部性状比较
        2.2.4 穗部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超高产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冠层结构
        3.2.2 叶片净光合速率
        3.2.3 不同生育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3.2.4 齐穗后剑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5 分蘖成穗率
        3.2.6 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及转运状况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超高产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充实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维管束性状
        4.2.2 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灌浆特性
        4.2.3 不同粒位和穗位籽粒性状
        4.2.4 剑叶、穗颈和枝梗的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相关性
    4.3 讨论
        4.3.1 不同部位维管束性状的关系
        4.3.2 维管束性状与籽粒灌浆及其它性状的的关系
        4.3.3 沈农265和沈农6014的维管束性状和籽粒性状
    4.4 结论
第五章 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的茎秆抗倒伏性能
        5.2.2 茎杆结构特征
    5.3 讨论
        5.3.1 水稻茎秆机械强度的影响因素
        5.3.2 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
    5.4 结论
第六章 超高产水稻遗传基础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沈农265/丽江新团黑谷的SSR标记连锁图
        6.2.2 沈农265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2.3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
        6.2.4 沈农265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
    6.3 讨论
        6.3.1 沈农265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6.3.2 沈农265穗部和穗颈维管束性状的QTL分析
        6.3.3 沈农265基部节间性状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和QTL分析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9)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目的与意义
    2 水稻高产研究进展
        2.1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2.1.1 水稻高产育种的历史
        2.1.2 水稻高产育种现状
        2.1.3 高产育种的发展
        2.2 超高产水稻栽培研究的来源及进展
        2.2.1 超高产水稻栽培研究的来源
        2.2.2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新理念
        2.2.3 超高产栽培现状
        2.2.4 超级稻的栽培与调控途径
        2.2.5 湖南省一季稻种植现状
        2.3 水稻氮肥施用现状及超级杂交稻科学施氮研究进展
        2.3.1 目前水稻生产施肥现状
        2.3.2 湖南一季水稻(中籼稻)施肥现状
    3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2005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2 2006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3 2007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4 2006-2007年海南三亚基点的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2 试验地点
        1.2.1 湖南长沙
        1.2.2 海南三亚
        1.3 试验方法
        1.4 观察记载项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参试品种综合性状的表现、显着性检验及多重比较分析
        2.2 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
        2.3 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
        2.4 品种综合性状的聚类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参试组合产量比较情况
        3.2 参试组合各项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分析
        3.3 参试组合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诸因子的相关分析
        3.4 聚类分析
第三章 栽植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的影响及分析
    1 栽插及中耕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灰色关联度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1.1.2 试验设计
        1.1.3 试验的实施
        1.1.4 观察、测定项目及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分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LAI)
        1.2.3 干物质积累
        1.2.4 齐穗期维管束数
        1.2.5 不同处理的光合作用特性
        1.2.6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
        1.2.7 不同栽培方式、密度、中耕方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2.8 农艺性状与实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3 讨论
    2 不同垄栽对超级杂交稻根系、剑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发育进程及分蘖动态
        2.2.2 垄栽模式对根系伤流的影响
        2.2.3 垄栽模式对根层分布的影响
        2.2.4 栽培模式对剑叶张角的影响
        2.2.5 栽培模式对剑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2.2.6 栽培模式对顶叶完全叶SPAD值的影响
        2.2.7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3.2.3 分蘖后期密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分蘖动态
        1.2.2 株型调查
        1.2.3 叶片开张角
        1.2.4 根系测量
        1.2.5 农艺性状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进程及分蘖动态
        2.2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施氮对生长期叶面积动态及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施N对根系伤流的影响
        2.5 施N对根层分布的影响超高产水稻根系的发育形态
        2.6 各层次根系对形成超高产的贡献
        2.7 施 N对剑叶张角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2 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3.3 氮肥管理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超级杂交中稻优化施氮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2005年氮肥施用量试验
        1.1.2 2006年试验设计
        1.1.3 2007年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氮效率计算公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高产施氮模式
        2.1.1 施氮量
        2.1.2 氮肥运筹
        2.1.3 施肥方式
        2.2 水稻优质施氮模式的研究
        2.2.1 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2.2 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施氮模式
        2.3.1 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2 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3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水平产量经济效益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超级杂交中稻抗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叶片绿叶面积变化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
        2.2 产量及构成
        2.3 叶面积和功能叶光合功能期
        2.3.1 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变化
        2.3.2 灌浆结实期单株高效叶面积变化
        2.3.3 高效叶叶绿素含量及功能叶光合期变化
    3 讨论
        3.1 合理的肥料运筹可以延缓衰老
        3.2 穗肥的施用原则
        3.3 根外追肥对于防早衰
        3.4 库源关系与衰老
    4 结论
第七章 综合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某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点
        1.1.2 供试品种
        1.1.3 试验设计
        1.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1.5 数据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处理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不同处理的群体结构特点
        1.2.3 不同处理对叶的影响
        1.2.4 不同处理对根系的影响
        1.2.5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植株NPK的含量
        1.2.6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植株根际微生物的含量
        1.3 小结与讨论
    2 固氮解钾等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大田实验区
        2.1.2 大田实验设计
        2.1.3 取样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和讨论
        2.2.1 不同生长时期和黄熟期乳熟期对微生物总活性的影响
        2.2.2 好氧自生固氮菌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变化
        2.2.3 厌氧自生固氮菌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变化
        2.2.4 分蘖期解磷细菌量在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条件下的比较
        2.2.5 施菌与不施菌条件下解钾细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间的变化
        2.2.6 施菌肥与不施菌肥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变化
        2.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1 两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超级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研究
        1.1 参试组合产量比较情况
        1.2 参试组合生育期、经济性状等变异系数分析
        1.3 参试组合生育期、经济性状等相关分析
        1.4 聚类分析
    2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栽插方式研究
        2.1 栽插方式对生长动态的影响
        2.2 栽插方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3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
        2.4 栽插方式对经济形状的影响
    3 不同垄栽模式对超级杂交稻根系、剑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3.1 垄栽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2 垄栽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3.3 垄栽模式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4 不同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5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5.1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2 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5.3 氮肥管理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6 超级杂交中稻优化施氮模式研究
        6.1 对产量的影响
        6.2 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6.4 优化施氮模式
    7 超级杂交中稻抗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7.1 合理的肥料运筹可以延缓衰老
        7.2 穗肥的施用原则
        7.3 根外追肥对于防早衰
    8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的影响
        8.1 施肥和密度水平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8.2 对生长动态的影响
        8.3 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8.4 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9 固氮解钾等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9.1 施肥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9.2 菌肥对产量的影响
第九章 全文创新之处
    1 首次在超级杂交稻栽培方式的综合比较中,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
    2 首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超级杂交稻的根际微生态
    3 首次明确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在长沙和三亚的适宜施氮量
    4 对超级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参试组合进行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成果着作与课题

(10)中熟水稻品种株型与产量演进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我国水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演进的过程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干物重测定
        2.3.2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和根系活力测定
        2.3.3 籽粒灌浆测定
        2.3.4 植株氮磷钾含量测定
        2.3.5 株型
        2.3.5.1 冠层叶片大小及着生位置测定
        2.3.5.2 株高及各节间粗与重量测定
        2.3.5.3 穗部性状测定
        2.3.6 考种计产
        2.3.7 品质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更替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3.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2 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
        3.1.3 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
        3.1.4 根系性状
        3.1.5 叶片光合特性
        3.1.6 籽粒灌浆特性
        3.1.7 品种更替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3.1.7.1 氮素吸收与分配
        3.1.7.2 磷素吸收与分配
        3.1.7.3 钾素吸收与分配
    3.2 品种更替对株型的影响
        3.2.1 顶三叶叶角与株高
        3.2.2 冠层叶片大小与着生位置
        3.2.3 节间配置
        3.2.4 穗部性状
    3.3 品种更替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3.1 对中籼水稻品质的影响
        3.3.2 对中粳水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关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
        4.1.2 超级稻结实率低的原因
        4.1.3 关于不同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4.1.4 关于高产品种养分吸收与运转特点
        4.1.5 关于高产水稻的株型特征
    4.2 结论
        4.2.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重穗型杂交稻冈优527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J]. 刘琦,周伟,任万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01)
  • [2]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 科学通报, 2016(35)
  • [3]南方稻区杂交中籼稻高产品种的库源结构及其优化调控规律研究进展[J]. 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刘茂,蒋鹏,郭晓艺,周兴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10)
  • [4]穗后弱光胁迫对杂交稻稻米淀粉品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 王丽.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5)
  • [5]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J]. 罗德强,王绍华,江学海,李刚华,周维佳,李敏,姬广梅,丁艳锋,凌启鸿,刘正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4(11)
  • [6]超级稻品种开花灌浆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D]. 李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D]. 杨世民.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8]水稻超高产品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基础[D]. 张喜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9]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D]. 吴朝晖. 中南大学, 2008(02)
  • [10]中熟水稻品种株型与产量演进特点的研究[D]. 王朋. 扬州大学, 2007(06)

标签:;  ;  ;  ;  

重穗型杂交稻港优527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