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学生司司长曲振元谈高考改革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

教育部大学生司司长曲振元谈高考改革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

一、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谈当前高考改革的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贾佳[1](2021)在《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文中研究说明

陈琳[2](2019)在《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我国政府、社会、高校、研究者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和实践议题。本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组织变迁理论、场域理论等理论基础,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进行文献梳理、政策解读与访谈调研,选取一所行业型大学的特色学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深入梳理与分析该大学食品学科一百多年来历史演进的过程,总结其学科建设的成败得失,揭示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挖掘其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析出特色学科发展的固有的内在逻辑,为行业型大学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提供参考。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什么?有什么独特的演进路径和规律?(2)大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阶段时期,具体是如何作用的?(3)大学学科发展是自然生长的过程还是由于外在力量规划设计的主要作用?研究发现,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过程,在其演进历程中,政府、市场、知识、组织文化等不同因素起到了相互交织且差异化的影响。政府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不同阶段,政府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后,探索高等教育正规化的新模式成为“政府逻辑”。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政府逻辑从“政治绩效”更多转向了“学术绩效”的治理导向。市场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学生就业形势趋好、科研经费增多等也是基于改革开放带来了行业的大发展。知识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J大学的食品学科,从最初的发酵、食品工程、粮油加工等研究,逐渐衍生出食品大分子功能性与结构、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发酵与基因代谢、功能食品开发等学科领域,显示出食品学科自身依据知识生产的分工而形成诸多的研究领域。组织文化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J大学食品学科凝练出的精神传统,推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绩效考核制,营造起能上能下的氛围,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提升了食品学科整体水平与竞争力。在对J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行业型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反思,存在的问题如学科建设理念不够完善、学科与行业从融合走向疏离、学科联动发展不力、跨学科发展存在障碍等。从历史经验出发,对于行业型大学学科的今后发展来说,应当注意这样几点:抓住政策机遇空间,加强特色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学科基础理论;关注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推进协同创新,全面释放学科功能;优化学科组织文化,激发学科发展自主性。本研究的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剖析了中国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独特历史脉络。J大学食品学科从农学起步,逐步经历学科意识产生、学科确立、学科形态独立等过程,最终通过行业型高校的建立,形成了J大学食品学科的独特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如何选取某个或某几个学科作为突破口,更好的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考验着大学决策者的智慧和水平。第二,构建了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解释模型。政府逻辑、市场逻辑、知识逻辑、组织文化逻辑等四重制度逻辑形塑了学科发展。研究发现,在中国语境下,大学学科发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自然生长出来”,还是充满着“抢抓机遇、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等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三,采用了“档案+口述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使得历史资料之间相互印证,弥补不足缺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与解释力。

郑程月[3](2018)在《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文中提出高考、中考直接关系着我国新时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影响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1977年以高考恢复为发端带动了中考和整个考试招生政策的复苏,整个教育领域焕发了崭新气象。可以说,1977年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恢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教育领域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这是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的法律保障。考试招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高考与中考是我国现今最主要的两大升学考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考试招生。第一,高考与中考是我国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主渠道,同时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第二,高考与中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两者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往往都是统筹进行的,中考改革必须配合并适应高考的改革。另一方面,两者都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这一根本目标。简言之,高考与中考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在整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本研究以高考与中考政策恢复40年来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内容与逻辑脉络,通过历史研究视角对其演进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窥探我国考试招生政策40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研究立足历史回溯、政策内容分析与现实关照的三重维度,通过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完整地审视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演进。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演进主线—政策改革主旨、内容特征聚焦—影响因素与价值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与审思—展望与建议”的分析思路与阐述方式,首先通过对高考、中考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既有相关文献的梳理述评,发现有价值、可挖掘的研究视域,明确本研究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进行历史溯源,扩大必要的历史视野,为深入研究夯实历史积淀,随后密切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在历史的回溯中对高考与中考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通过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及录取体制等方面的细致剖析,归纳出高考、中考政策的演进主线与内容特征,再然后分析阐述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变迁,进而总结40年来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政策演进发展的趋向审思,最后对高考、中考政策演进的历史贡献进行总结,并进行新时代的政策展望和提出改革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重要认识: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是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根本坚守;政策改革既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人的特殊化、个性化发展,既要突出普适性又要秉持选拔性原则;考试招生模式由统一走向多样化是政策创新的必然选择;考试招生政策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是发展的必然。40年来高考与中考政策的演进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高考、中考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历史需要还原,并且通过回顾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对40年来我国高考与中考政策演进历程的梳理描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下我国高考与中考的改革完善与深度创新。针对当前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可采取的适切性举措建议包括: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瞿振元[4](2017)在《高考改革的亲身经历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高考网上录取、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等改革的决策过程,强调促进公平和科学选材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核心问题。当下,要重点研究考试招生工作如何更好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如何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普及化进程相适应、如何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问题,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考试招生制度。

本刊编辑部[5](2015)在《201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文中认为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教育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观照现实问题,在科研产出和成果质量上都呈现出新气象,在服务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教育理论的新拓展。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从顶层设计为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

刘罗春[6](2011)在《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制度及其改革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领域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建国以来我国相对单一的以国立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产权,以及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的招生计划体制,致使高校招生考试权基本上为国家所有和集中行使,这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是继续坚持统一高考制度不变,主要针对以往的高考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致使高考制度的表层和外围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考试制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然招生录取制度并未发生实质改变,这是新时期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方向。关于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具体包括招生计划编制、招生计划形式、录取标准和方式、高校招生自主权等问题。但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从根本上受制于招生计划体制,以及过于集中的高校招生考试权,这是我国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战略定位,总体上是要在坚持现行统一高考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围绕过于集中和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权问题进行有步骤、有配套的渐进式变革,重点在于强化高校招生考试权运行的法治基础和民主环境,夯实高考制度赖以发展转型的现代大学制度基石,最终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考制度。目前改革的基本路径是:调整招生计划制度的规制范围和方式,优化高考制度的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着眼招生权与考试权的适度分离与衔接,提高高考制度的规范化程度和运行绩效;继续调整和优化高考模式,提高高考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高考制度的外围制度进行优化和配套,增强高考制度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宋洁绚[7](2009)在《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既属于教育制度范畴,也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确定标准和程序;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体现着国家意志,促使民众与国家在意志上趋同,以强化国家凝聚力,维护政局稳定。自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它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国家通过对考试方式、命题方式、考试科目、内容、频次、招生方式、招生计划、录取体制以及相关技术环节不断改革探索,建立了一套以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为主、单独考试与少量学生免试保送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招生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然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争议与质疑并没有因为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而稍有缓和。近年来,公众对“国家完全控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批评越来越尖锐。但客观而言,已有的针对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讨论与评议大多遵循的是“批判—建构”模式,忽略了对制度生成与变迁特点的考察,而按常理,解释制度的生成与分析制度的变迁是评价与建构一项制度的基础。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高度集权传统的国家,国家主义作为建立和巩固政权的价值基础贯穿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国家主义是一种研究治国之道和治国之术的学说。它以国家为价值本位,追求国家利益至上,通过国家权力的运作贯彻国家意志,最终达到国家层面上的统一、稳定与和谐的目标。在教育领域,国家主义尤为强调教育服务国家需要,体现国家意志,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最高权力部门制定,强调国家本身就是目的,高过个人目的,视国家为个体的最终目标,个人乃至社会是为国家而存在的。基于这一基本判断,本论文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研究置于国家主义的框架之中,以“国家利益-国家权力-国家意志”为基本线索,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价值取向、运行模式以及变革与监控等三个方面,结合百年历史与现实,围绕“考试——招生”这一基本程序,从考试方式、报考资格、考试科目与内容、招生方式、招生机构等五个方面对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生成与变革进行分析,揭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其运行的内在逻辑,透视国家主义对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形成及其社会功能的影响,解读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本质特征。论文最后在分析现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困境的基础上,勾勒了该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作为独立实体的国家、地方、高等学校和考生及其家长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进行着各自的利益选择与利益追求。从整体上看,在学用结合、培养目标上,国家与地方、高等学校及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百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经历了摸索、初创、遭受劫难、重建与改革等四个时期,其价值取向保持着内在一致性,即以追求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国家深刻并且全面地影响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建构。从国家完全垄断着所有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的权力,到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与调整,国家、地方、高等学校等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格局有了一定的调整,地方获得了一定的考试命题权,高等学校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招生权。但从根本上说,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运行中,国家权力主导并强制推动其实施的性质仍没有发生改变。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入口,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安危,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从“教育救国”、“教育立国”、“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战略,国家意志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运行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决定改革运行方式、方向的根本性因素。借助国家主义的学理资源研究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我们会发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呈现出的明显特征是国家全面主导:国家利益是制度设计与建构的出发点,国家权力是推动制度运行的基本力量,国家意志是决定制度运行方式、方向的根本因素。可以说,国家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息息相关,主导和推动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生成与改革。客观事实表明,国家主义全面影响下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繁荣与稳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下民众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公正的氛围里,还很难找到一种更合适更能让人信任的制度来替代它。不过,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国家利益统领,地方、高等学校与个人利益被遮蔽;国家通过强制性行政手段施加影响力,导致地方、高等学校和考生个人力量处于被压制状态;国家意志强势主导着制度改革的方向,地方、高等学校与个人意志被忽略。具体表现在:有失公允的“升学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国家标准”替代“高等学校标准”,倾斜的招生与录取,刚性的甄选标准,高度集中的招生录取权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大众化的新阶段。以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大众高等教育,要求有相应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也应随之作出积极的回应。如确立多元和谐统一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柔性干预方式,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以及考生的受教育权,以及积极培育市场力量等。

张献武[8](2007)在《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的思考》文中提出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由杨东平任院长的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7月19日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国际会议中心,公布了由他领衔起草的《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被

马长青[9](2005)在《建构与优化:我国当前普通高考体制面临的问题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高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造人才的突破口,肩负着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历来是倍受社会、家庭、学校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在不断进行改革,为选拔和培养人才,引领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高考作为选拔培养人的重要渠道,“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必须不断总结探索,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完善高考机制,促进教育发展。本研究从审视与反思、审理与分析、对策与建议三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展开研究。目的是从现有高考体制下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中分析原因及症结之所在,提出适当的改革建议与设想,以引起人们对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利于创造性人才发展的人才选拔方式。为此,笔者首先探讨了我国现有高考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遮蔽了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落实。二、对高等教育的不利影响:表现为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应试的惯性思维及获得型学习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危害。同时给中等高等教育的衔接带来了难题。三、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考试竞争助长了社会腐化,考试作弊、招生漏洞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造成我国目前高考体制问题的基本原因:一是升学与升学率:中学教育的内在要求与片面追求。二是非公平竞争: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及中等教育的恶性竞争。三是我国招生制度模式的单一化及新的招生制度改革的举步维艰。针对问题的存在,笔者通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借鉴国外高考招生的模式,提出了以下改革设想:一、从根本上改观中等教育的应试导向,推进素质教育;二、加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良性衔接,淡化精英教育;三、教育部门应防止中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及恶性竞争的泛滥。四、在改革高考制度方面,笔者认为我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决不能取消,应加以改革和完善,积极探索多元、复合的招考制度,如借鉴日本的大学招生制度,我国可以由统一高考与自主考试两次考试相结合录取新生。同时启

王红兵[10](2003)在《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高考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从大学到中学,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任何对高考的改革应该是稳妥而慎重的。近些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力度加大,尤其是高考内容的改革倍受人们关注。作为“置身”其中的中学教师,关注高考,了解高考,研究高考,是必须和必要的。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建国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分析现状,借鉴世界高考改革的经验,来寻找和探索我国高考改革的前景。其间,又通过分析50年来历史试卷变化的特点,对今天的历史考试做出思考。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高考的初创与探索、高考的停止、推荐入学、高考的恢复和重建、高考改革的多元化、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六个阶段,回顾建国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从中看到:高考改革是一个在不断吸取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部分,从考试的选拔功能、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考生的自主性、会考的功能、考试评价手段、考试过程的科学性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当前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从“增负”还是“减负”;“综合”还是“拼盘”;“赋值”与“限时”等三个方面对综合试卷进行质疑,以便为高考改革和综合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在对未来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高考改革的共同模式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高考改革应该朝着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综合化、录取标准严格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对部分国外历史试题分析,提出自己对今后历史试卷命题改革的看法是:应该更加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性,现实性。 结束部分,提出高考改革的渐进性。

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谈当前高考改革的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谈当前高考改革的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2)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对象
        三、主要内容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行业型大学
        二、大学学科
        三、特色学科
        四、食品学科
    第四节 相关文献述评
        一、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组织变迁相关研究
        二、学科发展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三、学科发展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四、学科发展与知识演进关系的研究
        五、学科发展与组织文化的关系
        六、行业型大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七、食品学科发展研究述评
        八、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展环境及其成长轨迹
    第一节 国内外食品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国内食品学科的发展概况
        二、国际食品学科的发展概况
        三、国内与国际食品学科比较
    第二节 J大学食品学科的成长轨迹
        一、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端
        二、J大学食品学科的沿革与研究分期
第三章 政府逻辑主导下的食品学科(1958-1978)
    第一节 “有计划”的食品学科
        一、院系调整中的食品学科
        二、食品行业特色高校的建立
    第二节 食品学科的设置与发展
        一、系科的设置与专业建设
        二、国家建设需求下的教学与科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协同驱动的食品学科(1978-2001)
    第一节 “大食品”与新兴应用学科
        一、“大食品”学科理念的形成
        二、“大食品”学科建设
        三、教学与科研
    第二节 “211工程”建设中的食品学科
        一、大学更名的影响
        二、“211工程”建设与实施
    第三节 食品学科组织的分化
        一、“食品”的积淀
        二、“发酵”的新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重制度逻辑博弈下的食品学科(2001-2018)
    第一节 政府与行业逻辑的变革
        一、综合性大学的初步建立
        二、产学研融合的尝试
    第二节 知识逻辑的更新
        一、新型知识生产模式的“学科群”的出现
        二、基于国内外学科评估自省性发展
        三、食品学科知识生产的交叉与分化
    第三节 组织文化逻辑的凸显
        一、任期目标责任制
        二、食品学科文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的演进逻辑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多重因素作用下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的演进逻辑
        一、作为学科内生动力的知识逻辑
        二、主导学科建设模式的政府逻辑
        三、扩大学科现实功用的市场逻辑
        四、彰显学科组织特性的组织文化逻辑
    第二节 学科视角下行业型大学发展的历程反思
        一、学科建设理念不够完善
        二、学科与行业从融合走向疏离
        三、学科联动发展不力
        四、跨学科发展存在障碍
    第三节 行业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一、抓住政策机遇空间,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学科基础理论
        三、关注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四、深化推进协同创新,全面释放学科功能
        五、优化学科组织文化,激发学科发展自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关于学科专业建设部分重要法规政策(1949-2018)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J 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大事年表(1958-2018)1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 丰富与完善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理论研究
        (二) 多维度探究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历史逻辑,丰富政策研究范畴
        (三) 推动现代考试招生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四) 协同推进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完善,统筹构建人才选拔与培养体制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政策与教育政策
        (一) 政策
        (二) 教育政策
        二、考试与招生、考试招生政策
        (一) 考试
        (二) 招生
        (三) 考试招生政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我国考试史的相关研究
        二、我国考试招生政策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一) 对科举考试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探究
        (二) 对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三) 对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研究
        (四) 对1977年高考政策恢复以来的研究
        三、对高考、中考政策改革及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一)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改革的研究
        (二) 对高考与中考政策具体内容的研究
        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三) 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先秦至清末时期考试制度的发展与特征
        一、考试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的举贤选能
        二、古代考试制度的雏形:汉代察举制与课试
        三、古代考试制度的演变:科举的创始、发展与终结
        (一) 科举考试的诞生与发展
        (二) 科举考试的革废与新式考试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一) 高校从单独考试、联合招考到统一招考的演进
        (二) 中学考试权的变化与会考制度的建立
        二、革命根据地考试招生政策的发展
    第三节 1949至1977年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与变革
        一、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政策的确立、反复与废止
        二、中学考试招生政策的逐步规范与废止
第三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脉络与内容特征
    第一节 高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7-1984年)
        (一) 考试科目设置从文理分科到考试科目的逐步稳定
        (二) 全国统一招考形式的确立
        (三) 以知识立意考查为主
        (四) 摒弃“血统论”,确立参照政治表现、全面衡量的录取标准
        二、尝试改革阶段(1985-1992年)
        (一) 缩减考试科目,丰富考试科目组合形式
        (二) 由知识立意到侧重于能力立意的考查
        (三) 尝试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实行保送生与自费生政策
        (四) 考试招生工作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建设的起步
        三、基调摸索与初定阶段(1993—1998年)
        (一) 由“双轨”到“并轨”改革的完成
        (二) 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纳入考试内容
        (三) 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与试点
        (四) 现代信息技术在招考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四、大力改革与调整完善阶段(1999-2009年)
        (一) “3+X”考试科目设置的确立与调整
        (二) 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的考查
        (三) 考试机会的增加与分省命题的推行
        (四) 报考条件的放开与“阳光录取”制度的建立
        (五)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机制的建立
        (六) 考试招生政策法治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七) 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加大,多措并举实施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五、全面创新深化改革阶段(2010年-至今)
        (一)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酝酿期(2010-2013年)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政策深化改革实施期(2014年-至今)
    第二节 中考政策的演进与内容特征
        一、中考政策恢复与酝酿改革期(1977-1997年)
        (一) 重点中学的恢复与发展
        (二) 因地制宜推进中考改革
        (三) 考试管理权的逐步下放
        二、中考政策的改革推进期(1998-2009年)
        (一) 开启改革试点,探索特色与多样化考试模式
        (二) 均衡分配教育指标,实施指标到校
        (三) 以等级制方式替代唯分数的评定办法
        三、中考政策的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一) 确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 多元录取招生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高考与中考改革的互动关系
        (一) 高考改革基于顶层设计牵引中考改革的主方向
        (二) 中考改革体现了对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回应
第四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演变
        (一) 经济与政治是影响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主导因素
        (二) 社会发展变革推动考试招生政策的演进
        二、内部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与考试招生政策的自我完善
        (一) 人才选拔倾向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 考试招生政策自身的调整与完善
        三、价值因素:协调价值冲突与平衡利益博弈
        (一)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二) 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博弈
    第二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价值取向
        一、从单一的国家、社会本位到统一于国家、社会发展下的“以人为本”
        (一) 人才选拔、培养的国家与社会本位
        (二) “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立与强化
        二、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高质量发展下的公平
        三、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发展
        (一) 保证入学权利的基本均衡
        (二) 优质均衡的推进与发展
第五章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与趋向审思
    第一节 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历史经验
        一、把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作为政策改革的重点
        二、不断完善考试评价与录取机制以发挥政策功能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来推动政策改革
        四、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始终是政策改革的主要目标
        五、从招考合一到招考分离以推动科学选才
        六、把强化考试监管与法治建设作为规范考试招生的根本
        七、基于国情坚持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与逐步推进是政策改革主要模式
    第二节 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趋向审思
        一、教育扩大与普及化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政策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相适应
        (二) 与教育扩大、普及进程相适应,推进政策的规范化、法治化
        二、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政策演进
        (一) 推动政策改革,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二) 正确发挥“指挥棒”作用,实现由招分到招人的转变
        三、从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钟摆”到和谐统一的过渡
        (一) 政策改革要兼顾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需要
        (二) 推动公平选才与科学选才的和谐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展望与建议
    第一节 40年来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的重要贡献
        一、为人才选拔构建了科学有效的制度化渠道
        二、推进了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不断扩大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第二节 对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认识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理性认识我国考试招生政策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三、考试招生政策改革的展望与建议
        (一) 推动国家考试法的出台,深化考试招生法治化建设
        (二) 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招考分离与特殊人才选拔
        (三) 推进异地考试招生政策完善,补齐教育短板
        (四) 全面构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
        (五)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六) “适才选择”,立足人才结构的调整,健全招考机制
        (七) 凝聚改革共识,综合施策,构建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八) 构建科学评价标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九) 与国际接轨进行考试招生政策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4)高考改革的亲身经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所经历的高考改革与体会
二、关于高考改革的思考

(6)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我国高考制度的过渡与建立
    第二节 我国高考制度的反复与废除
    第三节 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改革
第二章 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行高考制度的基本概貌
    第二节 现行高考制度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反思
第三章 国外典型的"高考"制度及其启示
    第一节 以英国为代表的证书制度
    第二节 以日本为代表的两次考试制度
    第三节 以美国为代表的综合选拔制度
    第四节 相关分析和启示
第四章 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路径
    第一节 立足招生计划体制改革
    第二节 继续深化高考模式改革
    第三节 相关制度改革的配套和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2 国家主义与高等教育制度
    2.1 国家主义及其本质
    2.2 国际视野中的国家主义
    2.3 国家主义在中国的变迁
    2.4 国家主义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
    本章小结
3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演进
    3.1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摸索时期(1912-1948年)
    3.2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初创时期(1949-1965年)
    3.3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遭受劫难时期(1966-1976年)
    3.4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重建与改革时期(1977年至今)
    本章小结
4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价值取向
    4.1 制度、价值取向与利益
    4.2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利益主体
    4.3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演进中的利益格局
    4.4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演进中的利益博弈
    本章小结
5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权力关系
    5.1 权力、国家权力
    5.2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权力
    5.3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的权力格局
    5.4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中权力格局的演进
    本章小结
6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运行方式
    6.1 意志与国家意志
    6.2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运行
    6.3 招生考试的监控与保障
    本章小结
7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未来走向
    7.1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根本特点
    7.2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面临的困境
    7.3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未来走向
    本章小结
8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8)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希望讨论激活改革
试水改革初见成效
改革应在讨论中前进
链接

(9)建构与优化:我国当前普通高考体制面临的问题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审视与反思:我国目前普通高考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国以来我国高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 对我国高考制度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 我国现有高考体制存在的积极作用
        (三) 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现有高考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现有普通高考体制对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
        (二) 现有普通高考体制对高等教育的不利影响
        (三) 现有普通高考体制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 审理与分析:造成我国目前高考体制问题的基本原因
    一、升学与升学率:中等教育的内在要求与片面追求
    二、非公平竞争: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及中等教育的恶性竞争
    三、高考招生制度模式的单一化及新的招生制度改革的举步维艰
第三部分 对策与建议:改革我国目前普通高考体制的初步设想
    一、从根本上改观中等教育的应试导向,切实推进中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良性衔接,淡化精英教育的历史痕迹
    三、教育管理部门应切实防止中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及恶性竞争现象的泛滥
    四、改革高考制度,制订合理、有效、公正的招考计划
        (一) 尝试建立多次考试的高考制度,逐步取消“一考定终身”的一次性考试制度
        (二) 探索多元、复合的招考制度
        (三) 完善立法,积极推进普通高考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四) 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最大限度地杜绝招考漏洞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一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 高考的初创与探索时期(1949年--1965年)
    (二) 高考的停止时期(1966年--1971年)
    (三) 高考进入统一招生推荐入学时期(1972年--1976年)
    (四) 高考的恢复和重建时期(1977年--1984年)
    (五) 高考改革的多元化时期(1985-1999年)
    (六) 高考的进一步深化时期(1999年--至今)
二 对当前我国高考改革的评价
    (一) 当前我国高考改革存在的问题
    (二) 综合能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前景
    (一) 当前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
    (二) 世界高考制度改革的共同模式及发展趋势
    (三) 我国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 对历史考试改革的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瞿振元谈当前高考改革的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未竟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次转型[D]. 贾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D]. 陈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3]我国考试招生政策演进研究(1977-2017) ——以高考、中考为例[D]. 郑程月.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4]高考改革的亲身经历与思考[J]. 瞿振元. 教育与考试, 2017(04)
  • [5]201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 本刊编辑部. 教育研究, 2015(02)
  • [6]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改革路径研究[D]. 刘罗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7]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宋洁绚.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的思考[J]. 张献武. 教育, 2007(25)
  • [9]建构与优化:我国当前普通高考体制面临的问题与反思[D]. 马长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9)
  • [10]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D]. 王红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教育部大学生司司长曲振元谈高考改革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