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宁新中心小学514500
摘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这就必须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对知识接受能力、成绩基础等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同一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多个方法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生活化
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生涯的起点,也是日后学习的基础。如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尤其对于解题能力,通过模仿练习先掌握基本解题策略,提高对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与能力,再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思考打下坚实的解题能力基础。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讨论介绍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具体办法以及解决思路。
一、教学情境化,提高实践和运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年龄的影响,对于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不高,单纯地从字面意思理解数学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的例子和趣事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教学压力。在增加学生的亲切性、趣味性的同时,也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数学学科充满探索欲,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理解题意,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天真的、高于成人的好奇心,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来代替抽象的数学文字。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表演”代替传统逐字逐句的读题、分析题目,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教授“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实际用到的几何图形并说明它们的用处以及重要性。再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周长与面积计算的重要性。教学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剪裁、拼接了解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例如提出“将一个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如何分配长和宽才能形成两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剪裁和思考,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周长的计算,还加深了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将文字转化为实际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数形结合数学思想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问题结构理解教学,提高分析能力
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刚刚开始,数学方法掌握较少,数学思维不完善,对题目结构的分析能力不强。无法对题目所给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因此,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分清题目的结构,充分掌握已知信息才能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关联信息和隐含的条件建立关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铭记:“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每学习了新的题型后应带领他们思考总结这一类型题的特点与解决思路,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三、深化思维方式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时,总会受到一些定势思维的限制,而将一些知识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从而过于局限,容易进入到自己走不出的死循环里。而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能够总结归纳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且寻找不同类型题中的关联性,从而提高解题的灵活程度,同时不会再局限于定势思维,学会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进而提升解题的能力,明确解题的思路。
1.进行思维灵活相关训练。小学生尤其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解题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至于很容易钻进牛角尖中而不能够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教师引导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相关训练,帮助学生突破其定势思维,让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锻炼而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与转变能力,从而能够视野更加开阔地解决相应的问题。
2.进行思维整体训练。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过于局限,经常会忽略其整体性,导致问题思考不全面,以至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整体,从多个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例如,有5个正方形的平均面积为8;将其中一个正方形面积增加到12后,其平均面积则是10。那么改动的那个正方形周长是多少?此题的解答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不能只看到其中的某一个数,单纯地把这5个数分开来思考。这样,问题就变得越发简单。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培养起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具有关键性的帮助作用,教师们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趣,结合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使得他们的解题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邢志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5,(27)。
[2]赵玲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例谈[J].内蒙古教育,2016,(4):41。
[3]佘旭正浅谈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