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老鹰茶白粉病是近年来四川雅安中里镇老鹰茶种植区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造成叶畸形和茶叶产量降低,严重影响了老鹰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对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观察记载,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与病菌互作的组织学变化及寄主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老鹰茶白粉菌为无性阶段的白粉孢菌。该菌对酸、碱性环境适应性较强,最适pH值为10,最适温度范围为15℃—25℃,湿度达100%时萌发率最高。散光或黑暗条件下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的杀伤作用。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越长,萌发率显著下降。通过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并保湿培养对茶树品种进行抗性鉴定,2种方法所得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鉴定结果表明:在5个老鹰茶品系中有抗病系3份和感病品系2份。其中38号抗病性最强,1号和14号抗性次之,8号最易感病。在不同时间段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较详细的观察到老鹰茶与白粉菌互作的组织形态变化过程。其结果表明:接种4h后,分生孢子一端形成初生芽管,接种8h后,芽管发育形成附着孢,接种12h后,附着孢前端形成压力臂或二次压力臂。另外,在附着孢形成过程中诱导寄主细胞产生晕圈。24h后,白粉菌在侵染锥下形成成熟的指形吸器。接种48h后,分生孢子长出初生菌丝。72h后,初生菌丝进一步扩展形成大量的次生菌丝,并在寄主叶面组织上相互缠绕。老鹰茶不同品种对白粉菌的抗、感病性与光合作用、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和丙二醛(MAD)、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研究初步表明,POD、PPO、CAT的活性及En、Tp、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在抗性品种中明显高于感病品种,而PAL活性变化则在感病品种中明显高于抗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发病期间病叶均低于健康叶,但各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老鹰茶的概述1.2 寄主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理研究进展1.2.1 寄主与病原菌互作后的组织病理机制1.2.2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1.2.3 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1.3 研究目的及意义2 研究材料与方法2.1 供试材料2.2 仪器及试剂2.3 试验方法2.3.1 老鹰茶白粉病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的鉴定2.3.2 老鹰茶白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2.3.3 老鹰茶品种抗性比较试验2.3.4 老鹰茶与白粉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观察2.3.5 老鹰茶与白粉病菌互作后的生理因子变化研究2.3.6 数据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症状特点及病原菌的鉴定3.1.1 老鹰茶白粉病的症状3.1.2 病原菌的鉴定3.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3.2.1 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2.2 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2.3 紫外光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2.4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2.5 pH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3 老鹰茶品种的抗性鉴定3.4 老鹰茶与白粉病菌相互作用的组织学研究3.5 老鹰茶不同抗性品种的生理生化测定3.5.1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光合速率(Pn)的影响3.5.2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蒸腾速率(Tp)的影晌3.5.3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的影响3.5.4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晌3.5.5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晌3.5.6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丙二醛(MDA)活性的影晌3.5.7 白粉病菌对不同老鹰茶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晌4 讨论4.1 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4.2 老鹰茶对白粉菌的抗性品种鉴定4.3 老鹰茶与白粉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4.4 老鹰茶与白粉病菌互作后的生理因子变化研究5 结论5.1 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5.2 老鹰茶树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初步鉴定5.3 老鹰茶树与白粉菌互作的组织病理学研究5.4 老鹰茶树品种对白粉病抗病性的生理因子研究6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白粉菌论文; 老鹰茶论文; 生物学特性论文; 抗性鉴定论文; 组织学论文; 抗性生理论文;
老鹰茶白粉菌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及抗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