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沿海两种常见纺锤水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东南沿海两种常见纺锤水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论文摘要

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 Giesbrecht 1889)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 Steuer 1915)是我国近岸、河口区的重要浮游桡足类之一,常成为海区的优势种。这两种纺锤水蚤的亲缘关系,过渡类型,系统分类地位,各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与分化等等生物学和生态学问题依然迷惑不解。本文根据纺锤水蚤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和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信息,分析了纺锤水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特点,基因流模式;探讨了两种纺锤水蚤及其过渡类型的分类地位,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差异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分化的遗传学证据,探讨其生存策略等有关生态适应和生态进化的问题,为纺锤水蚤的种群补充、种群动力学研究以及地理分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以相应引物经PCR扩增得到厦门港刺尾纺锤水蚤(A.spinicaud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tCOI)片段,经过连接、转化、扩大培养最后测序得到658bp的有效片段。共获得15个mtCOI序列(刺尾纺锤水蚤7个个体,太平洋纺锤水蚤8个个体),其中四条序列已上传至国际基因库(Genbank,检索号:DQ665251、DQ665252、DQ665253、DQ665254)。共获得30个16S rRNA序列(刺尾纺锤水蚤17个个体,太平洋纺锤水蚤13个个体)。2、厦门港刺尾纺锤水蚤(A.spinicaud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的mtCOI序列(658bp)平均差异为19.13%,16S rRNA序列(209bp)平均差异为24.95%。达到了种间的水平,明确了这两种纺锤水蚤的亲缘关系。这两种纺锤水蚤在自然海区中有两种常见的过渡类型,本文利用mtCOI序列,确定了这两种过渡类型的分类地位,并对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提出了改进。3、九龙江口和闽江口的太平洋纺锤水蚤的mtCOI基因片段(273bp)的平均差异为1.28%,16S rRNA基因片段(214bp)的平均差异1.80%。基于mtCOI序列计算其基因流值为:Fst = 0.1306;Nm = 1.66。属于高基因流的种群。但是结合纺锤水蚤具有休眠卵的生物学特性和福建沿岸流的季节性,推测九龙江口和闽江口两海区的种群已有分化的趋势。4、珠江口外海与台湾海峡南部的太平洋纺锤水蚤16S rRNA平均遗传距离为0.7%,卡方检验没有显著差异(P=0.2173);它们与福建沿海太平洋纺锤水蚤的16S rRNA遗传距离达到31.6%(P=0.0277),大于太平洋纺锤水蚤与刺尾纺锤水蚤这两个种类之间的遗传距离(24.95%)。根据珠江口-台湾海峡南部种群和福建沿海种群的基因流模式Fst = 0.9462,Nm = 0.01,提出珠江口-台湾海峡南部的太平洋纺锤水蚤与福建沿海的太平洋纺锤水蚤是生殖上完全隔离的两个地理种群,珠江口-台湾海峡南部种群很可能是纺锤水蚤属中的另外一个物种。5、形态学、线粒体16S rRNA序列和初步的生态学等方面的证据清楚地表明:福建沿岸低盐水中的太平洋纺锤水蚤与日本Ariake湾发现的新种A.ohtsukai是一个种,并不是真正的A.pacifica。分布在中国南海北部高盐水中的太平洋纺锤水蚤才是真正的A.pacifica。6、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纺锤水蚤属其它种类的mtCOI和16S rRNA同源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和核酸变异比较,探讨了这些种类的系统发生与演化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桡足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节 DNA 分子遗传标记在桡足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节 线粒体DNA作为桡足类遗传标记的优势
  • 第四节 纺锤水蚤的研究历史和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材料来源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主要仪器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厦门港两种纺锤水蚤及其过渡型的分类地位
  • 第一节 结果
  • 第二节 讨论
  • 第四章 福建沿海太平洋纺锤水蚤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一节 结果
  • 第二节 讨论
  • 第五章 纺锤水蚤属的系统发生
  • 第一节 福建沿海太平洋纺锤水蚤的新定义
  • 第二节 纺锤水蚤属的系统发生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国东南沿海两种常见纺锤水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