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物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叙事性作品,深度学习,人物评价,《小英雄雨来》
人物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邓玉琳[1](2019)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微整合课程开发探索——以叙事性作品的人物评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行常规的单篇课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策略缺乏深度理解,在写作中也未能有效使用。关于人物形象描写策略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叁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组元缺乏逻辑序列,孤立、零散。虽然有关于运用人物描写的叙事性文章,但是选文各自独立,没有形成学科能力进阶的序列化,人物形象描写的不同策略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内在关联;二是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描写策略的理解一(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梁玉兰[2](2019)在《论古本戏曲传奇《阴阳判》的人物复仇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奇《阴阳判》讲述朱栩士为父报仇事,颂扬了朱栩士的复仇精神,并通过阴判和阳判两部分对其复仇行为进行了描写。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其复仇主题及其复仇行为在阴间阳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情调。(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14期)
王婉如[3](2019)在《从叙事学人物观浅析《我亡故的弟弟来到美国》中的主要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学的人物观有两种:结构主义叙事学"功能性"的人物观及传统的"心理性"的人物观。本文试图从这两种人物观两种观点出发,简要分析《我亡故的弟弟来到美国》一文中的主要人物,以期对该小说有更好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李培涛[4](2019)在《多重空间叙事视角下的人物精神解读——评纪录片栏目《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物》是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传记式纪录栏目,通过片中人物对历史的回顾和再现,记录他们的生命旅程,从中折射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人物精神。本文从列斐伏尔的多重空间叙事理论出发,对该栏目所包含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其精神空间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多重空间叙事视角下纪录片所反映出来的人格魅力及其社会内核,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11期)
于明洁[5](2019)在《谈人物设定在跨媒介叙事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许多项目使用跨媒介叙事的方法来保证信息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覆盖率。尽管在多个媒介平台中传播信息过于分散,但是项目始终围绕着一个内容中心或人物中心去传播,这使得不同媒介覆盖的相同受众加强了信息内容的传播印象。跨媒介叙事中,常通过建立特殊的"人物设定",以人物形象特征吸引受众注意力。"人物设定"简称"人设"。为了对跨媒介叙事中"人物设定"进行深入了解,特此开展项目《复仇者联盟》"黑寡妇"一核心角色的研究,旨在利用多种媒介分析其人物设定,多重研究其人物信息,呈现关于黑寡妇人物设定的多重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1期)
季晨雨[6](2019)在《另类的叙事——萧红战争小说中的边缘人物叙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战文学大量涌现,民族救亡的声音成为了时代主流,集体呼声愈发响亮。而萧红却始终坚持着"人的文学"的创作道路,用另类视角的文学叙事在主流的声音之下发出自己的声音。萧红在小说创作中对边缘群体精神状态的关怀,实际上具有一种五四时期人本主义思想在其中。萧红认为,个体的生存困境不应当被忽视,尊重人的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启蒙思想也是救亡文学的一部分,两者不是冲突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存的。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之下,萧红进行了一系列关注人性与启蒙的战争小说的创作。(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0期)
李小君[7](2019)在《《影》的流动空间叙事与圆形人物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张艺谋执导、邓超一人分饰两角并有一众实力派演员加持的武侠动作片《影》,2018年在国庆档上映后引发热议。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沦为权力争斗牺牲品而从身份和心理层面展开自我重塑与救赎的故事。其水墨画风格的表现形式产生的黑与白、虚与实及明与暗的画面对比与颇具东方色彩的"影子"题材相统一,艺术性的视觉呈现和空间性叙事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影子"即替身,是真身为避免遭受意外而寻求的防御面具。通过观影不难发现,影片中存在多对真身与影子的组合,除了显在地表现为人物不同身份间(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2期)
田为兵[8](2019)在《抽丝剥茧 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像小说、戏剧这样的叙事性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而综合来看学生需要学习的这些课文,那些属于文学史上现代、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几乎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在教材所选的诸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几乎都是立体而典型的,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些作品时,需要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技巧,从不同的切入点解读一个人物,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山西教育(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苏知花[9](2019)在《地方党报中典型人物报道写作的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方党报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深深地嵌入时代脉搏中,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作用不可或缺。这也是纸媒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有别于电子媒介。因而对地方党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分析,有助于我们的具体写作实践。地方党报典型人物报道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也离不开纸质媒介的传播特点。本文对典型人物报道写作的叙事分析,结合采访写作实践,对特定背景下如何写"活"人物报道提供了一些有迹可循的经验。(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9期)
伦珠旺姆[10](2019)在《史诗叙事与当下转向——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人物阿达拉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达拉姆"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结尾部本《地狱救妻》中的主要人物,集英雄、王妃和魔头等多重身份于一身。"阿达拉姆叙事"是藏族《格萨尔》史诗发生于部落社会及佛教化、生活化演变的绝佳表述,集中体现尚武、向善的藏族文化精髓和世俗民间、宗教阶层的复调言说。从叙事内容层面看,部落社会时期的阿达拉姆是创造文明、开拓疆土的"文明使者",骁勇善战的阿达拉姆女英雄在佛教化社会中演变为宗教叙事中"杀生"的"食肉空行母"。阿达拉姆叙事体现的是社会行为,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已然成为当下民众的生活行为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人物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奇《阴阳判》讲述朱栩士为父报仇事,颂扬了朱栩士的复仇精神,并通过阴判和阳判两部分对其复仇行为进行了描写。本文从文本出发分析了其复仇主题及其复仇行为在阴间阳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情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物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敏,邓玉琳.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微整合课程开发探索——以叙事性作品的人物评价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2].梁玉兰.论古本戏曲传奇《阴阳判》的人物复仇叙事[J].中国民族博览.2019
[3].王婉如.从叙事学人物观浅析《我亡故的弟弟来到美国》中的主要人物[J].青年文学家.2019
[4].李培涛.多重空间叙事视角下的人物精神解读——评纪录片栏目《人物》[J].中国电视.2019
[5].于明洁.谈人物设定在跨媒介叙事中的重要性[J].国际公关.2019
[6].季晨雨.另类的叙事——萧红战争小说中的边缘人物叙述[J].北方文学.2019
[7].李小君.《影》的流动空间叙事与圆形人物塑造[J].电影评介.2019
[8].田为兵.抽丝剥茧尽显人物灵魂——分析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切入点[J].山西教育(教学).2019
[9].苏知花.地方党报中典型人物报道写作的叙事分析[J].传媒论坛.2019
[10].伦珠旺姆.史诗叙事与当下转向——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人物阿达拉姆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