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明清《水浒》评点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的新高度。评点是传统小说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态。评点具有依附文本的形态特征,根据其在小说文本中的位置可分为回前评、回后评、眉批、旁批、夹批等类型。明清时期,许多评点家对《水浒》进行了点评,其中叶昼、李贽是奠基人物,金圣叹的成就最大。他们主要关注《水浒》这部通俗小说的叙事意图、人物性格塑造、伦理指向和叙事文法。评点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感悟、重直觉的思维模式,对《水浒》进行条分缕析式地欣赏与品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美学观念。与此同时,评点家又非常重视对叙事文法的分析。尤其是金圣叹,他从理论的高度总结了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等等,如此集中而简洁的小说叙事法则总结在前代是没有的,之后的评点也未能超越。因此,《水浒》评点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极好范例。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中西叙事理论的原点出发,对“叙事”范畴的历史演变作了简单介绍,并将《水浒》评点视为独特的中国古典叙事理论形态。第二章从“事”与“文”的关系入手,对《水浒》评点“以史论文”的点评方式进行了论述。评点家既继承了“以史论文”的点评方式,又有所突破,在“文”的自觉上走得更远。评点家的论述涉及到历史之“真”、生活之“真”、文学之“真”与叙事之“美”的关系。第三章从评点家对《水浒》叙事意图的争论入手,论述了评点家自身的伦理道德指向以及小说暗含的伦理道德之“善”向艺术之“美”转化的条件和途径。重点分析了金圣叹的“忠恕”、“格物”观念的新内涵。第四章论述了评点的叙事文法理论。本论文认为,古代文论在《水浒》评点这里有了较大的突破:历史上相互轻视的技巧与意趣、法度与神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 问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的创新一、思维的三弦:问题的缘起二、《水浒传》评点研究的持续性与必要性:研究的意义三、研究的创新第一章 《水浒传》评点:独特的古典叙事理论形态第一节 返回中西叙事本身第二节 关键词辨析一、叙事诗学、叙事理论、叙事美学二、“文艺启蒙思潮”与“第二次文学自觉”三、“为文计,不为事计”,“因文生事”与“以文运事”四、“忠恕”与“格物”五、文法第三节 《水浒传》评点家简介第二章 事与文:历史之“真”、生活之“真”、文学之“真”导言第一节 “以史论文”在《水浒》评点中的体现第二节 “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史与文的区分一、“马迁之书,是马迁之文也”——金圣叹叙事理论中的新认识二、“以文运事”——选择、组织语言的叙事过程三、“因文生事”——小说叙事的自我衍生的功能第三节 生活之“真”到文学之“真”一、“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所以便可与天地相始终”——小说叙事中的“真情”二、“动心”、“深达因缘”——审美主体对小说叙事的情感体验第三章 伦理之“善”与叙事之“美”导言第一节 “忠义”之争及其启示第二节 忠恕、格物——伦理之“善”向艺术之“美”转变的条件一、“忠恕”“格物”之论二、李贽与金圣叹的哲学观比较第三节 道德之“善”向艺术之“美”的转化一、“使人对之,龌龊销尽”——叙事的净化作用二、“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叙事的升华作用第四章 文法:叙事之“法”与叙事之“美”导言第一节 “文法”之论及其启示一、“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叙事文法的提出二、“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叙事文法的运用第二节 小说叙事文法的渊源与成因第三节 气势——文法表达的叙事效应与阅读体验一、“杀其奔腾之势”“舒其磅礴之气”——小说叙事的气势与评点的力量二、“于破核分荚之时,具有凌云蔽日之势”——叙事气势形成的语境第四节 典型性格:评点中的“性格”论与黑格尔的“性格”论之比较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明清水浒传评点论文; 叙事理论论文; 以史论文; 真实与虚构论文; 叙事意图论文; 文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