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薇拉·凯瑟两部小说《我的安东尼娅》和《啊,拓荒者!》中的孤独现象。凯瑟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拓荒时期西部边疆的歌颂者。但是,在为这些拓荒者高唱赞歌的同时,凯瑟也揭示了在这一特殊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在同未被征服的土地进行艰苦斗争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边疆生活的那种孤独和绝望。这一点,在这两部小说中都有所反映。基于此因,笔者在这篇论文中将它们放在一起来研究,以希望能帮助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欣赏凯瑟的作品。论文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在拓荒者身上存在的孤独现象。笔者选择了一些主要人物,几个次要人物,还有一些外国移民的后代,以揭示孤独感是草原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其中的主要人物,笔者重点分析了安东尼娅和亚历山德拉,这两人通常被认为是拓荒妇女的典型代表。次要人物中,笔者选择了雪默尔达先生,柏格森先生和两个俄国人。尽管这几个人物并不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为他们是西部的第一批外国移民,所以他们的孤独也更具有代表性。对于外国移民的后代,笔者主要分析了莉娜和蒂妮。她们作为移民的后代,同样感到了孤独,孤独感已经从第一代外国移民传递到了他们的后代身上。第二章讨论了两部小说中孤独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虽然这些拓荒者都不同程度的感到孤独,但他们的孤独却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有些人采用了比较极端的方式,自杀或杀死他人;有些人终其一生一直在思念故土;有些人顽固地保留旧有习惯或记忆:有些人为避免受到伤害而从现实中隐身;而有些人则一直不断地逃避。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凯瑟在表现拓荒者的孤独时所采用的意象。从少女时代起,亚历山德拉一直在做同一个梦。但直到小说结尾处,她的梦也没有实现。更为糟糕的是,她的这个梦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这个梦境实际上是亚历山德拉在孤独中自身愿望的一种呈现。梦境没有实现,这也就说明她将继续处于孤独之中。此外,凯瑟还采用了一些艺术形式来表现拓荒者的孤独。在孤独的草原生活中,他们中的许多人保留了某种艺术形式:有的在音乐或乐器中寻找解脱:有的人拒绝音乐;有的求助于诗歌,绘画,甚至做衣服。不管是亚历山德拉的梦境还是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是拓荒者孤独感的象征。第四章主要分析了造成拓荒者孤独感的原因。外国移民们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被边缘化了:来自于早期美国移民和其他外国移民的种族歧视将他们相互分隔开来;语言始终是一个他们难以克服的障碍;另外,他们在宗教上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女性也被边缘化了:父权社会的影响依然要求女性的行为服从一定的规则;在婚姻生活中,妻子在地位上依然低于丈夫;即使在这两部小说中,女性也丧失了话语权,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凯瑟自身对美国西部的那种恐惧和疏离感也影响了她的写作,她曾经在西部感到的那种孤独也体现在了她的这两部作品中。虽然孤独现象并不是凯瑟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必然会拓宽读者对凯瑟作品的理解,也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美国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现实。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亚历山德拉·亚当斯:绝对倔强(英文)[J]. 英语画刊(高级版) 2020(01)
- [2].亚历山德拉·库塔什[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04)
- [3].国外保障好人不“难做”[J]. 财会月刊 2014(34)
- [4].法律不能惩罚做好事的人[J]. 幸福(悦读) 2013(10)
- [5].浅析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廷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关系[J]. 西部学刊 2019(02)
- [6].法律不能惩罚做好事的人[J]. 课外阅读 2013(13)
- [7].法律不能惩罚做好事的人[J]. 芳草(经典阅读) 2013(08)
- [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J]. 中国图书评论 2019(03)
- [9].亚历山德拉·里普利笔下斯嘉丽性格发展的现代意义[J]. 芒种 2015(24)
- [10].论模糊限制语在《啊,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角色中建构作用[J]. 青年文学家 2010(19)
- [11].360° News[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6(08)
- [12].《啊!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的生态智慧[J]. 作家 2015(08)
- [13].法律不能惩罚做好事的人[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3(03)
- [14].国外如何保障好人不“难做”[J]. 现代班组 2014(07)
- [15].亚历山德拉完美人格的最终回归——《啊,拓荒者》中“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观的体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2)
- [16].从“男性”自我到“生态”自我——《啊,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1)
- [17].通过阈限 破茧成蝶——丽莲·海尔曼名剧《小狐狸》中亚历山德拉的成长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8)
- [18].美国贫富者间的食物鸿沟[J]. 共产党员 2011(04)
- [19].交换杀人案[J]. 故事世界 2011(20)
- [20].深层生态学视角下自我价值的实现——《啊,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形象解读[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 [21].那些年,我们一起恋过的男子[J]. IT经理世界 2013(23)
- [22].树之子[J]. 俄罗斯文艺 2009(01)
- [23].浅析亚历山德拉与父亲的认同[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7)
- [24].让“好撒玛利亚人”走出困境[J]. 青年博览 2014(12)
- [25].小胖、小贝与那座农场(下)——亚历山德拉·桑吉奈蒂与《记忆中的生活》[J]. 中国摄影 2010(02)
- [26].亚历山德拉——伍尔夫“双性同体”视角下的理想人格[J]. 海外英语 2019(11)
- [27].薇拉·凯瑟“草原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解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8].废旧轮胎“变身”环保屋[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5(04)
- [29].小说四篇[J]. 世界文学 2016(05)
- [30].让你亲眼看到奇闻(21)[J]. 奇闻怪事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