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多义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学派: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认知主义。通过学习总结国内外对多义词研究的现有文献及资料,笔者发现在认知领域,原型裂变及次范畴化可以很好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而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以原型裂变和次范畴化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多义词“eye”和“眼”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取向差异,为英汉多义词对比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在原型裂变和次范畴化的理论基础上,本文从三个角度——实体特征、实体功能和语言功能,分别分析了英汉多义词“eye”和“眼”各个义项的形成及次范畴的产生过程,并将二者进行对比。通过研究,本文得出“eye”和“眼”的引申义从基本义中分裂或转换而来并可形成次范畴和次原型,其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次原型可既是主范畴的成员又是次范畴的原型,体现了成员角色的双重性。英汉民族基于身体名词“眼”的认知取向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同一层级上,分裂而来的义项比转换而来的义项同主原型的关系更密切。引伸义同基本义之间的意义节点数量会影响它们的关系密切程度,意义节点越多,它们的关系越不密切,英汉差异就越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治学读书四法:从善、有用、范畴化和经典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03)
- [2].动态范畴化视角下“同志”的语义嬗变[J]. 文学教育(上) 2020(09)
- [3].名词非范畴化工作机制的研究[J]. 林区教学 2015(01)
- [4].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5].“门”族新词形成理据的非范畴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7)
- [6].范围副词演变中的非范畴化[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9)
- [7].汉语数量范畴“去范畴化”现象研究[J]. 励耘语言学刊 2016(02)
- [8].考眼力“共有几个3”游戏——符号学下的范畴化研究[J]. 赤子(下旬) 2016(12)
- [9].叙实谓词“奇怪”的多角度分析[J]. 国际汉语学报 2017(01)
- [10].新闻标题中名词非范畴化现象解析[J]. 校园英语 2016(04)
- [11].专有名词非范畴化:认知机制与英汉翻译策略[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2].态度系统的范畴化问题及其拓扑应对[J]. 当代修辞学 2019(01)
- [13].非范畴化“有+名”主观程度义分析[J]. 语文建设 2016(35)
- [14].元曲中的非范畴化现象及其英译研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5].“的”字结构非范畴化的认知语用分析[J]. 文教资料 2009(20)
- [16].数量结构“一把”的非范畴化现象探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8)
- [17].量词的非范畴化特征及其动因机制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4(06)
- [18].试论名词非范畴化的转喻机制[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5)
- [19].语言非范畴化的再定义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3(04)
- [20].网络流行语“×哥”非范畴化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10)
- [21].语言的范畴化研究与言语幽默的互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非范畴化理论研究综述[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8)
- [23].语言非范畴化的动态过程[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4].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7)
- [25].同义词与再范畴化[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 [26].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03)
- [27].隐喻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的认知阐释[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 [28].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使用规律的次范畴化研究[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29].英语两类定语从句区别的次范畴化解释[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4)
- [30].探究去范畴化的定义[J]. 科技信息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