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美术学
作者: 丁薇薇
导师: 周积寅
关键词: 中国画论,美丑观
文献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在文献材料基础上采取融通综合的方法,从中国古代“美”、“丑”的释义入手,分析中国画论中美丑观形成的哲学基础;揭示了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发源于对形神的探讨、包孕着对善恶的认识并体现出和谐辩证思想;文中对绘画品评中的美丑范畴作了描述和总结;剖析了中国画论中美丑的交错与转化;继而对明、清中后期画论中丑的张扬与偏至加以辨析,以探求中国画论中具有审美价值的丑的含义之延伸及精神实质;最后,总括了近现代中国画论中对美的探索。全文对中国画论中美丑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内涵、特征及嬗变进行梳理,作出评价。
论文目录:
绪论
1. 中国画论中美丑观的引入
1.1 美的本义与美意识
1.1.1 “美”字释义
1.1.2 中国画论中富有美意味的文字
1.2 丑的本义与丑意识
1.2.1 “丑”字释义
1.2.2 中国画论中富有丑意味的文字
1.3 中国画论中美丑观形成的哲学基础
1.3.1 儒家的美丑观
1.3.2 道家的美丑观
1.3.3 儒道两家美丑观的异同及其对中国画论的影响
2. 中国画论中美丑观的形成及其内涵
2.1 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发源于对形神的探讨
2.1.1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人物品藻与顾恺之的形神论
2.1.2 “象人之美”:由张怀瓘“神、骨、肉”论谈起
2.2 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包孕着对善恶的认识
2.2.1 “贤愚美恶”:人伦政治道德观影响下的绘画功能论
2.2.2 “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兼论“四君子”画
2.3 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体现出和谐辩证思想
2.3.1 “其体浑然相应”:郭熙论“山之美意”
2.3.2 “粗卤求笔”、“狂怪求理”:刘道醇论画的启示
2.3.3 “阳刚”与“阴柔”、“华”与“质”:沈宗骞论“美”二则
3. 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与绘画品评
3.1 中国画论中美丑的具体表现形态
3.1.1 美的各种形态
3.1.2 丑的各种形态
3.2 绘画品评中的美丑范畴
3.2.1 中国画论中美丑的客观性
3.2.2 中国画论中美丑评判涉及的范围
3.2.3 美丑在绘画品评中的地位
4. 中国画论中美丑的交错与转化
4.1 中国画论中美丑观的差异性
4.1.1 “妍媚”与“媚态”:“媚”与美丑观的碰撞
4.1.2 “以丰肥为美”与“腰肢瘦益妍”:从仕女画风尚演变看审美观念的时代性
4.1.3 “情有抑扬,画无善恶”: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与审美情感
4.2 “丹青能令丑者妍”:传统绘画对丑的描绘及其审美蕴涵
4.2.1 “弃其丑而取其芳”:传统绘画对丑的间接描绘
4.2.2 “愈能腐朽愈神奇”:钟馗与鬼魅图等
4.2.3 “巧画无盐丑不除”:枯木老树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4.2.4 “丑而雄,雄而秀”:中国画论中的丑石说
5. 中国画论中丑的张扬与偏至
5.1 中国画论中丑的发展概述
5.2 明中后期画论中丑的崛起与发扬
5.2.1 “疵”、“病”、“媚”:徐渭的审丑观
5.2.2 “娉娉婷婷原不能”:傅山倡导的“丑”论
5.2.3 “拙”与“巧”、“生”与“熟”的趣味转化:论美的异相
5.3 清中后期画论中丑的极至
5.3.1 “粗服乱头,愈形其美”:丑的偏至
5.3.2 “大好”与“大丑”:吴昌硕绘画思想中的美丑观
6. 近现代中国画论中美的探索
6.1 “新学”与“美育”:新思潮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
6.2 以黄宾虹、徐悲鸿等为代表的近现代中国画大师的美观念
6.2.1 “内美”与“外美”:黄宾虹论美的两个层面
6.2.2 “真”、“善”、“美”:徐悲鸿等中国画大师论艺术的三大原则
6.2.3 近现代画论中“美”的普适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 惠蓝.中国美术学院2004
- [2].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D]. 张曼华.南京艺术学院2005
- [3].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 [4].话语的转型[D]. 王云亮.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 [5].论两种世界观对中国画论的影响[D]. 韦兵.中央美术学院2002
- [6].鹤鸣九皋[D]. 贺万里.南京艺术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