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 ——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

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 ——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

论文摘要

本文是在参加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壮族部分)的基础上完成的。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中,在知识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教育设置除了遵循自身的社会责任之外,还顺应了市场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双重规律进行自身调整以便与社会发展同步。然而这个过程给壮文教育和其他民族文字教育的发展除了带来动力,还带来了一种难以诉说的隐痛。在这个变迁的社会中,民族语文教育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将如何继续生存,民族学校将如何调整,怎样能够更好发展,教育如何继续其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在主流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冲击之下,学校能否在传承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发展之路?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的发展选择了教育,同时教育也执行着选择文化的功能。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机构,直接承担着这一系列的责任。因此笔者特地在研究中选取广西壮文学校作为个案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考察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选择和适应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研究通过广西壮文教育五十年来发展历程的回顾,以及对广西壮文学校的个案研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全面回顾、整理广西壮文教育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的变迁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产生的?以市场为导向后,民族学校是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学校如何能够完成其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字的责任?民族学校对社会变迁的应对与选择,对民族教育有何启示?学校教育在保留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发展、普及壮文教育?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价值与意义,介绍壮族语言和新创文字的历史概况,在阐述本研究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的同时界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概念,并附有本课题研究的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壮族及其语言文字的概况,对广西地理及民族分布、壮族源流、广西壮族人口分布和语言分布情况、多语和双语掌握情况和壮族文字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广西壮文教育发展现状及田野调查情况。首先回顾了五十多年来,新创壮文的推行与发展历史,尤其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后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情况。其次,针对新创壮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几所壮文实验小学所在的田野点进行了调查,发放了教师、学生和入户问卷,讨论了目前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新创壮文在扫盲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目前广西壮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第四章运用布迪厄的场域及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研究了社会变迁下的广西壮文教育发展。首先对广西壮文学校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整理,分析了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即影响壮文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然后运用文化资本理论透视了广西壮文学校毕业生的个人生活境遇与壮文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对壮文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分析。首先讨论了推广壮文教育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推广壮文教育的消极因素,结合田野调查结果,分析了民委部门、教育部门、政府其他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等对壮文前景的看法;最后结合多元整合教育理论带来的启示,提出民族教育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以开发以壮文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为壮文教育的发展铺就普及发展之路。第六章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广西壮族及其语言文字概述
  • 第一节 广西壮族社会概况
  • 一、广西地理及民族分布概况
  • 二、壮族源流概论
  • 第二节 广西壮族语言文字概述
  • 一、广西壮族人口分布和语言分布概况
  • 二、广西壮族多语和双语掌握概况
  • 三、广西壮族文字发展概况
  • 第三章 广西壮文教育发展及现状
  • 第一节 新创壮文的推行与发展概况
  • 一、启动阶段(1957年到1966年)
  • 二、停滞阶段(1966年到1979年)
  • 三、恢复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 一、发展阶段
  • 二、徘徊阶段
  • 第三节 新创壮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几所壮文实验小学所在地的田野调查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方式
  • 三、调查内容
  • 四、田野点基本情况
  • 五、田野调查结果
  • (一) 新创壮文在学校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
  • (二) 目前广西壮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三) 目前新创壮文在扫盲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
  •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下的广西壮文教育发展——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
  • 第一节 广西壮文学校发展历程概述——社会场域中的壮文学校生存
  • 一、初创发展时期——壮文专业的起步时期
  • 二、"文革"干扰停滞时期——壮文专业的停滞时期
  • 三、干校办班时期——壮文专业的复苏时期
  • 四、恢复发展时期——壮文专业的鼎盛时期
  • 五、改革发展时期——壮文专业发展中蕴藏危机的时期
  • 六、创新发展时期——壮文专业的谢幕时期
  •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学校发展——壮文学校所处的场域分析
  • 一、经济场域——来自市场的冲击
  • 二、政治场域——国家政策的影响
  • 三、文化场域——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三节 个体境遇与壮文教育发展——来自文化资本理论透视
  • 一、精英的生活轨迹——壮文专业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 二、生存现状素描——壮校毕业生中的平凡者和失落者
  • 三、个体境遇与壮文教育发展——文化资本理论的透视
  • 第五章 壮文教育的前景分析
  • 第一节 推广壮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 一、推行新创壮文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 二、推行新创壮文,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
  • 三、推行新创壮文对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有着现实意义
  • 四、推行新创壮文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五、壮文具有保存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 六、壮语现在仍然是农村地区壮族人民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壮文拥有存在的巨大空间
  • 第二节 推广壮文教育的消极因素
  • 一、标准音点范围有限,南北部壮语之间差别较大
  • 二、推广汉语的影响
  • 三、壮族社会文化心理传统的影响
  • 四、壮文同汉字的异质性造成壮族知识分子的排斥心理
  • 五、壮文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功用的限制
  • 第三节 人们对壮文前景的有关讨论
  • 一、民委部门的态度
  • 二、教育部门的态度
  • 三、政府其它部门的态度
  • 四、教师对壮文前景的态度
  • 五、学生对壮文前景的态度
  • 六、当地家长的看法
  • 七、简单结论
  • 第四节 对壮文教育发展的建议与讨论
  • 一、民族教育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多元整合教育理论带来的启
  • 二、壮文教育的普及发展之路——开发以壮文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 结语
  • 一、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 二、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 ——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个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