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及结构表征的优化

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及结构表征的优化

一、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其结构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姜红蕾[1](2020)在《可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作为流感病毒亚单位鼻黏膜疫苗佐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行性感冒每年都会产生季节性流行,对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传播迅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性流行的重要方式。现在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普遍为皮下或者肌内接种,接种耐受性差、免疫效果差。为了增加疫苗接种的依从性和免疫效果,人们将流感相关疫苗的接种方式转向了鼻黏膜接种。鼻黏膜接种不仅易于操作无痛,而且由于模拟了流感病毒感染机体的途径,产生的免疫效果更加全面。但是,由于鼻腔表面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单纯的流感病毒抗原并不能很好地穿过鼻黏膜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因此,人们需要寻找新的鼻黏膜佐剂来辅助流感抗原发挥免疫效果。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将水溶性硫酸化可德兰多糖(curdlan sulfate,CS)与6-O-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OHTCC)通过静电结合形成纳米粒能够活化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刺激 NO、TNF-α、IL-6、IL-1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引起交叉递呈。将纳米粒荷载模式抗原(ovalbumin,OVA),对小鼠滴鼻给药后,能够引起APCs的活化和递呈,增加T细胞的数量,引起全身系统性免疫应答以及局部黏膜免疫应答,是很好的候选佐剂。但是其存在现配现用、稳定性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发展。因此,我们将可德兰多糖(curdlan)和OHTCC通过化学连接制备可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结合物(C-O),并制成纳米粒,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活性,并将其作为H1N1流感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佐剂进行研究,考察其对H1N1诱导的免疫应答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EDC/NHS为催化剂,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化学连接将可德兰多糖与OHTCC连接制备得到C-O;通过红外光谱光谱、核磁共振1H谱、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2)采取超声法制备C-O纳米粒,并用电位粒径仪对粒径、电位检测,并用BCA法测定其抗原荷载率以及体外释放。(3)对C-O纳米粒的体外免疫活性进行评价,检测其对腹腔提取的巨噬细胞的增殖、吞噬作用以及NO、IL-6、IL-1β等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检测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以及MHC Ⅱ、MHC Ⅰ的表达影响;检测其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4)对C-O纳米粒作为流感病毒亚单位鼻黏膜疫苗佐剂的体内免疫活性进行评价,分两次滴鼻免疫小鼠,对免疫后小鼠的血清以及黏膜表面所产生的H1N1特异性抗体浓度进行检测,并检测相关细胞的表面标记。研究结果与结论:(1)制得的C-O为白色絮状固体,产率为75.1%,其含有的琥珀酰化可德兰多糖和OHTCC的比例为1:6.14。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安全低毒。(2)C-O能制成了形态均一的球型纳米粒,粒径为190.53 nm,Zeta电位为15.93 mV,在4℃下能稳定保存6 w左右。其抗原吸附率为60.02%,并且能够在中性条件下能缓慢释放,延长抗原作用时间,具有成为蛋白等负电荷物质载体的可能性。(3)在体外实验中,C-O纳米粒能够促进APCs的活化,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对外来抗原的吞噬作用,提高NO、IL-1β、IL-6等因子的分泌,同时能够促进下游COX-2蛋白的表达;能够使DCs表面的MHC II以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上调,促使DCs活化和成熟,提高IL-12的分泌,并且能上调MHC Ⅰ的表达,从而引起交叉递呈;并且能直接刺激脾淋巴细胞大量增殖。证明C-O纳米粒能够促进APCs的活化,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4)在体内试验中,将C-O纳米粒作为佐剂H1N1流感疫苗鼻黏膜佐剂,能提高重组H1N1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的免疫原性,促进APCs的募集和活化,使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并且诱导机体产生H1N1特异性抗体,并且能够引起口腔和阴道黏膜分泌sIgA抗体,引起局部黏膜免疫。C-O纳米粒性质稳定,具有载体性质,在体内外实验研究中表现出了良好免疫活性,并能诱导黏膜免疫应答。这些性质都表明C-O纳米粒具有成为鼻黏膜佐剂的潜能,为流感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鲁慧娟[2](2020)在《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尤其以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制浆造纸工业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更是用水大户,是水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占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的20-30%。而造纸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主要含有细小纤维素、木质素、有机物、酯类等污染物,属于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若未达标排放,将会对自然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目前,造纸企业主流使用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PAM)絮凝处理造纸废水,但其存在电荷属性单一、难生物降解进而引发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使用受到限制。壳聚糖与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易进行改性。因此,本课题以纤维素与壳聚糖为原材料,制备了竣甲基纤维素(CMC)和季铵化壳聚糖(HTCC);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一步合成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HTCC-g-CMC)。探究了HTCC-g-CMC对高岭土悬浊液和造纸废水的絮凝性能和生物降解性,并对其絮凝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开展主要工作如下:1.羧甲基纤维素、季铵化壳聚糖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以纤维素、壳聚糖为原材料,制备了 HTCC和CMC,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HTCC和CMC的制备工艺,得出HTC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TA用量10 mL,NaOH用量20 mL,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h;CM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1.4g,氯乙酸用量4.3 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 min;通过红外、SEM和BET对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TCC和CMC制备成功,表面吸附位点增加;通过XRD和热重分析可得,改性后的纤维素与壳聚糖结晶度降低,进而导致HTCC和CMC的热稳定性较改性前降低。2.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HTCC和CMC以戊二醛为交联剂,按照1:1的比例来制备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通过正交实验得出HTCC-g-CMC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戊二醛用量为0.35 g,pH为5,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 h;红外表征表明HTCC-g-CMC同时具有正电性季铵基团和负电性羧基,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HTCC-g-CMC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可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带电属性,说明HTCC与CMC通过缩醛反应成功接枝,得到HTCC-g-CMC产品;HTCC-g-CMC经过80天的降解,降解率达到93.7%,降解后的HTCC-g-CMC表面粗糙,出现较多孔径,说明产品HTCC-g-CMC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3.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絮凝性能评价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HTCC-g-CMC产品对高岭土悬浊液和造纸废水进行絮凝处理,探究了 HTCC-g-CMC絮凝造纸废水的絮凝机理;通过正交实验,HTCC-g-CMC絮凝高岭土悬浊液在酸性条件下最佳絮凝工艺为:pH为2,助凝剂用量为0 mL,絮凝剂用量为10 mL,搅拌时间为6 min;在碱性条件下最佳絮凝工艺为:pH为12,助凝剂用量为2 mL,絮凝剂用量为6 mL,搅拌时间为4 min,通过3次平行实验,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平均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0.4%和98.9%;HTCC-g-CMC絮凝实际造纸废水,絮凝过程以粘结架桥为主要絮凝机理,造纸废水浊度和CODCr去除率分别达到90.3%和67.2%,与商业PAM絮凝效果基本相当,可考虑将其用于造纸废水的絮凝沉淀工段。

王莫茜[3](2019)在《多功能型壳聚糖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众多的水处理方法中,絮凝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化学处理法,絮凝效果会直接对后续处理工艺的程序运行和最终的水质处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开发出高效环保且价格低廉的絮凝剂势在必行。由于传统絮凝剂存在有毒单体或重金属在水体中残留等缺陷,使得高效、经济且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的壳聚糖(CTS)及其改性絮凝剂成为了研究关注的热点。论文针对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本身存在溶解性比较差、正电荷密度低等不足,为了增强絮凝剂正电性并提高其分子量,以含季铵基团的甲基丙烯酰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利用等离子体引发对CTS接枝共聚改性,制备出同时具有脱色、絮凝、杀菌等多重功能的壳聚糖基絮凝剂;此外,论文对目标产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其优化制备条件,并对其分子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仪器表征分析;最后将聚合产物用于处理活性艳兰KN-R染料废水、高岭土悬浮液和沙门氏菌悬浮液合成废水中并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其对三种污染物的絮凝作用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壳聚糖基絮凝剂CTS-g-P(AM-DMC)的合成方法与步骤为:将预定量的CTS溶解于稀乙酸中,再加入单体AM和DMC,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向反应体系中通氮气30 min;将反应溶液置于等离子体点火装置中,通电引发反应,随后将其取出置于水浴振荡器中振荡一段时间;加入丙酮和乙醇提取和纯化反应产物,烘干至恒重,最终得到聚合产物CTS-g-P(AM-DMC);对聚合产物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分别考察总单体浓度、CTS质量占总进料质量的百分比、放电功率、放电时间、后聚合温度和后聚合时间对聚合产物CTS-g-P(AM-DMC)的接枝效率及特性黏度的影响,由此确定聚合产物的优化合成条件。(2)将CTS与CTS-g-P(AM-DMC)的溶解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过接枝共聚改性后的CTS-g-P(AM-DMC)溶解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pH值在6.07.0之间为部分可溶,其他pH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此外,对聚合产物以及合成废水的Zeta电位进行测试,结果表明CTS-g-P(AM-DMC)的等电点为pH=7.9,其电性条件有利于增强其与污染物之间的电荷中和作用。(3)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CTS-g-P(AM-DMC)、CTS、P(AM-DMC)以及混合物的官能团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证实CTS-g-P(AM-DMC)被成功制备;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各絮凝剂的晶体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TS-g-P(AM-DMC)的结晶度比CTS小,因此水合能力增强,溶解性提高;热重-差热(TG/DSC)分析表明,CTS-g-P(AM-DMC)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在室温下储存及应用;此外,对聚合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分形维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CTS-g-P(AM-DMC)的表面形貌呈现粗糙凸起且具有大量比表面积大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增强其网捕卷扫性能。(4)将合成的接枝共聚产物CTS-g-P(AM-DMC)用于活性艳兰KN-R染料废水的处理中,通过研究絮凝剂投加量、水体pH值和染料初始浓度对染料废水脱色率以及COD去除率的影响及对其机理分析,确定了优化脱色条件。实验结果表明,CTS-g-P(AM-DMC)具有比CTS更优异的脱色能力,主要是因为其分子链上丰富的活性基团,为活性艳兰KN-R染料粒子提供了更多的活跃絮凝位点,增强了其脱色能力。(5)将合成得到的接枝共聚产物CTS-g-P(AM-DMC)应用于高岭土悬浮液合成废水的处理中,探究水体pH值、絮凝剂投加量和接枝率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絮凝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与P(AM-DMC)、PAM和PAC相比,CTS-g-P(AM-DMC)在最低的剂量下表现出最优异的絮凝效果;通过测试不同pH值下反应溶液的Zeta电位分析絮凝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其絮凝作用中以电荷中和作用为主,而中性条件下则主要为电补丁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同时也存在部分网捕卷扫作用。(6)将合成得到的接枝共聚产物CTS-g-P(AM-DMC)应用于处理沙门氏菌悬浮液,研究水体pH值、絮凝剂投加量和接枝率对沙门氏菌悬浮液浊度去除率和细菌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优化絮凝/杀菌条件。与P(AM-DMC)、PAM和1231相比,CTS-g-P(AM-DMC)体现出了出色的絮凝/杀菌性能;在CTS-g-P(AM-DMC)对沙门氏菌悬浮液的处理中,没有出现污染物“再稳定”现象,因此随后进行了电导率测定和基于荧光的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以研究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分析表明,CTS-g-P(AM-DMC)首先通过电荷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对沙门氏菌进行吸引聚集,再通过其上的季铵基团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传质受阻,最终杀死细菌。

郭煜[4](2018)在《DMDAAC接枝改性壳聚糖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使我国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缓解河流湖泊污染情况,对污水废水的处理及再利用成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絮凝沉淀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去除杂质效率高、费用较低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处理含有细小悬浮物和溶胶状污染物的废水效果明显。在水处理应用中发现,壳聚糖具有一定的吸附絮凝性能,但由于其水溶性差且吸附能力有限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及适用范围。为了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增加壳聚糖的吸附位点,需要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扩展其应用范围。因此,本文对壳聚糖进行了琥珀酰化、羟乙基化及季铵化改性,合成了相应的衍生物并研究了其絮凝性能。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以壳聚糖、苯甲醛、琥珀酸酐、2-氯乙醇、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原料,分别合成了苯甲醛壳聚糖席夫碱(B-CTS)、琥珀酰壳聚糖(SACTS)、琥珀酰壳聚糖季铵盐(SAQCS)和羟乙基壳聚糖季铵盐(HEQCS)。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NMR)、X射线衍射(XRD)和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各因素对合成各衍生物反应的影响,对各衍生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对SACTS的溶解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SAQCS和HEQCS对高岭土模拟废水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B-CTS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p H=6,苯甲醛用量1.30g,此工艺条件下产物缩合率为92.93%;SACTS的较佳工艺条件为:m(B-CTS):m(TEA):m(SAA)=1:4:5,反应时间为6.5h,反应温度为65℃,此工艺条件下合成的SACTS的羧基含量为93.01%,酯化率为71.13%;SAQCS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2%,m(DMDAAC):m(SACTS)=5.4,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7h,此工艺条件下合成的SAQCS的阳离子度为42.26%;HEQCS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1℃,m(DMDAAC):m(HECS)=4.1,引发剂用量为2%,此工艺条件下合成的HEQCS阳离子度为81.14%,特性黏数为141.23m L/g。溶解性测定结果表明SACTS在p H为12和513时有良好的溶解性。高岭土模拟废水的絮凝实验结果表明,当絮凝条件为在p H=25,投加量为39mg/L,温度为2550℃范围,使用SAQCS絮凝后上清液浊度去除率在96%以上;在p H=46,投加量为36mg/L,HEQCS阳离子度为58%71%,絮凝后上清液浊度去除率在98%以上。2.以吡罗红染料废水为絮凝对象,研究了SACTS的絮凝性能。以絮凝后上清液的浊度去除率和染料残余率为指标,考察了p H、初始浊度、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 H=14,投加量为110mg/L,初始浊度为200800NTU,温度为2030℃的絮凝条件下,絮凝后上清液浊度去除率均在95%以上,吡罗红染料残余率低于10%。通过对上清液Zeta电位测定,发现在p H=14时上清液的Zeta电位值接近于零,在p H>4后Zeta电位迅速下降为负值。在SACTS投加量为14mg/L时,虽然上清液Zeta电位为负值,但模拟废水的浊度去除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在絮体XPS的N元素分解图谱中出现结合能为400.94e V的-N+峰和结合能为398.06e V的N-Si峰。经过对上清液Zeta电位和絮体XPS的测定分析,认为SACTS与吡罗红染料废水的絮凝过程可能是电中和与吸附架桥共同作用实现的,化学吸附作用可能是高岭土表面的Si与SACTS、吡罗红中的含N基团间发生的。3.研究了SAQCS、HEQCS、CTS和市售CPAM对未央湖湖水的絮凝效果,以浊度去除率和CODCr为指标,考察了p H、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AQCS的较佳絮凝条件为:p H范围为46、投加量范围为110mg/L;HEQCS的较佳絮凝条件为:p H范围为410、投加量范围为38 mg/L。SAQCS和HEQCS最佳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9.92%和99.37%,处理后上清液CODCr值最低为47.08mg/L和76.79mg/L。通过对不同条件下上清液Zeta电位的测定及分析,认为SAQCS和HEQCS的絮凝过程中同时存在电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

杨安平,朱水源[5](2017)在《靶向性载体材料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文中提出以羧甲基壳聚糖为原料,与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乳糖反应,用KBH4还原,合成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测定其氨基取代度与溶解性能。结果显示,合成产物IR中有出现三甲基季铵离子中的-CH3吸收峰,NMR中有三甲基季铵离子中的-CH3吸收峰,并有3处出现半乳糖基上的相邻-OH所裂分的双峰,氨基取代度为55.7%,在水中溶解性能较好。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合成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

赵世鹏,冯宗财,袁爽,宋秀美,刘芳[6](2016)在《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化石资源的快速消耗、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壳聚糖已被大量研究证明是可再生、可降解和环境友好型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跟纤维素相似,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大量的氢键,壳聚糖的结晶度高、难溶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这里综述了一些国内外常用的小分子接枝壳聚糖、聚合物接枝壳聚糖和交联壳聚糖改性方法的一些研究进展.

杨洋[7](2016)在《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的合成及对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用自然界中可生物降解的甲壳质脱乙酰后生成的壳聚糖为起始原料,通过阳离子化改性,合成一种高分子阳离子聚合物,利用阳离子化的壳聚糖与染料中的阴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水的大分子将印染废水中的染料沉淀下来,从而高效吸附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大分子,以及其他含阴离子基团的化合物。实验部分主要设计合成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脱色剂,首先合成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继而以GTA为季铵化剂,利用了壳聚糖分子链上存在的大量氨基,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季铵化反应合成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利用生成的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去处理染料溶液,从而达到对染料溶液的脱色处理。具体实验内容包括:探讨了不同的途径合成GTA,最终综合实验条件和产率,确定了以三甲胺(TMA),盐酸和环氧氯丙烷等为反应起始原料,首先合成GTA,继而以GTA为季铵化剂,在有机溶剂中合成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研究了不同的合成条件对取代度大小的影响,主要讨论的影响因素有反应投料摩尔比,不同溶剂,反应温度,初始反应体系p H值。探讨了CTS/GTA摩尔比、溶胀时间、合成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取代度的影响,以及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性能研究,经过一系列的正交实验法选择出了较佳的合成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CTS/GTA摩尔比为1:3,初始反应体系p H值为6,水与异丙醇的体积比为3,反应温度为60℃80℃的时候,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的取代度相对来说较高。CTS/GTA摩尔比为1:3,溶胀时间为50min,合成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0h,在这个反应条件下所得的产物对直接染料和酸性染料有良好的脱色性能。

李冬霞[8](2016)在《纤维素纤维的改性及天然染色的固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染料因其色彩优雅、环保等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天然染料对蛋白质纤维有着良好的染色效果,但是对纤维素纤维如棉和莫代尔的染色存在上染率低、色牢度差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棉和莫代尔两类纤维素纤维织物进行改性以提高天然染料的上染率,并对染色后织物进行固色以期达到良好的色牢度。本文采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和壳聚糖(CTS)为原料制备壳聚糖HACC改性剂,对改性剂合成的各试剂配比和制备参数以及改性工艺参数进行摸索,通过阳离子改性的方法提高天然染料的上染率。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HACC对纤维素纤维天然染色的上染深度有明显改善。当m1(CTS)︰m2(GTA)︰V1(异丙醇)︰V2(水)=1︰2︰20︰3时,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7h、搅拌速度为1500r/min、季铵盐异丙醇溶液的浓度为0.3g/m L的制备条件下,制得HACC的改性效果达到最佳。HACC对棉织物和莫代尔织物的最优改性工艺是:改性剂用量为3%(o.w.f)、碱浓度为2g/L、改性温度为80℃、改性时间为30min。在改性效果良好的基础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染料染色的棉和莫代尔织物进行固色,选用钛酸丁酯(TTB)、正硅酸乙酯(TEOS)、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S)三种前驱物分别制备不同的醇溶胶固色剂以及以GPTS为前驱物制备的水溶胶固色剂,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各种固色剂的最佳制备配比,并优选最优固色剂进行固色工艺的摸索。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前驱物制备的醇溶胶固色剂中,GPTS醇溶胶的固色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醇溶胶,皂洗色牢度均能达到4-5级,而且日晒牢度也得到较好地改善,但是织物色彩出现明显增深现象。GPTS水溶胶是较为理想的溶胶固色剂,其最佳制备参数为:水/硅比为10,酸/硅比5×10-5,反应时间为30min,反应温度为常温。最佳固色工艺为采用浸轧法对染色织物进行固色整理,二浸二轧,60℃预烘30min,130℃焙烘5min。经过GPTS水溶胶固色处理后,对本论文中多数天然染料的皂洗、摩擦、日晒色牢度均有较为显着的改善,棉织物的手感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但莫代尔织物的手感稍显硬挺。

叶迎[9](2015)在《采用微波法合成胍盐类高分子抗菌剂及其在纸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胍盐类抗菌剂是一类含有胍基的抗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效果。将聚六亚甲基胍盐接枝到高分子造纸助剂上,能够避免因小分子胍盐流失而造成纸制品抗菌效果不持久的问题,扩大了胍盐类抗菌剂的应用。本文以聚六亚甲基盐酸胍为有效抗菌成分,分别用高分子造纸助剂壳聚糖和聚乙烯亚胺以微波辐射的加热方式进行接枝固载,制备出具有抗菌性能的高分子造纸助剂衍生物胍基化壳聚糖(CTS-G)和胍基化聚乙烯亚胺(PEI-G)。本文通过单因素法研究了合成实验的制备过程及优化条件,包括反应基团摩尔比、辐射时间、反应温度等对产物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比微波辐射和传统加热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对制备过程和产物性能的影响,发现微波辐射加热能够大大缩短制备胍基化抗菌剂的时间,提高反应效率。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CTS-G/PEI-G具有明显的胍基特征峰,聚六亚甲基胍盐被成功接枝到对应的高分子上了。对壳聚糖反应前后的结构进行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分析,可证明PHGC已经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上。与壳聚糖相比,扫描电镜下的胍基化壳聚糖表面变得不规整,呈现蓬松的形态,这表明胍盐壳聚糖的微观的物理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文使用抗菌剂胍基化壳聚糖进行抗菌过程和抗菌机理的探索。首先,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得胍基化壳聚糖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0ppm。然后,采用UV吸收法和原子力显微镜表明胍盐类抗菌剂的杀菌机理主要是引起细菌的细胞膜破裂和细胞质流出。紫外吸收法动态表明,当CTS-G浓度大于150ppm时,OD260比值在短时间内达到1.35,意味着大部分细菌体的细胞膜很快破裂了。另外,经过CTS-G处理的细菌的AFM形貌图表明,当浓度大于150ppm,细胞胞腔出现塌陷,并且失去了规则的椭圆形状,这与UV的结果具有对应关系。抗菌剂的种类、添加量和添加方式(包括普通浆内添加法、预浸渍浆内添加法和纸张表面喷涂法)对成纸的抗菌效果和物理强度等性能都会产生影响。胍基类抗菌剂CTS-G和PEI-G都能够赋予纸页良好的抗菌效果,当添加量达到1.0%以上,其抗菌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与此同时,胍基化聚乙烯亚胺具有增加纸张湿强度的功效,结合纸张抗菌性能的要求,得到最佳的添加方式为预浸渍浆内添加法,当添加量为1.2%时,即能达到100%的抗菌率,湿/干强度比达到21%。虽然纸张表面喷涂法因为喷涂不均匀影响了纸张强度性能,但是对于无需持久抗菌的纸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备方式。

常青,韦俊[10](2012)在《壳聚糖季铵盐絮凝剂处理丁苯橡胶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以壳聚糖(CTS)为母体,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改性剂,合成了壳聚糖季铵盐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TCC),以其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浊度去除率为指标优化合成条件,以HTCC分别与PAC及PAM复配,絮凝处理丁苯橡胶废水.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质量比MCTS:MCTA:MNaOH=1:2:1.2、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HTCC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浊度去除率达96.46%;HTCC+PAC复配在pH6.08.0对丁苯橡胶废水的絮凝效果较好,出水余浊<2NTU,色度去除率达92.98%,COD去除率达32.0%;HTCC+PAM复配在pH5.08.9对丁苯橡胶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余浊<3NTU,COD去除率46.0%,且投药量小,pH适宜范围宽,优势比较明显.以HTCC与PAC、PAM分别复配处理丁苯橡胶废水可减轻后续生化处理的负荷,降低PAC、PAM的投加量,从而减小出水中残余铝和残余丙烯酰胺单体的含量.

二、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其结构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其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可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作为流感病毒亚单位鼻黏膜疫苗佐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流感病毒
        1.1 病毒学特征
        1.2 抗原变异
        1.3 流感疫苗
    2 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
    3 多糖作为佐剂的研究
    4 课题设计以及拟解决问题
第二章 可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结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表征g
    1 材料
    2 方法
        2.1 OHTCC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2.2 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结合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2.3 荷载OVA的C-O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研究
    3 结果
        3 1 OHTCC及C-O的制备
        3.2 C-O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及其稳定
        3.3 载OVA的C-O纳米粒的体外释放
    4 讨沦
    5 结论
第三章 可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结合物纳米粒体外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C-O纳米颗粒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C-O纳米颗粒对DCs成熟的影响
        2.3 C-O纳米颗粒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 结果
        3.1 C-O纳米粒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3.2 C-O纳米粒对DCs成熟的影响
        3.3 C-O纳米粒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C-O纳米颗粒用于鼻黏膜重组H1N1亚单位流感疫苗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鼻黏膜免疫
        2.2 脾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的表面标记
        2.4 血清中H1N1特异性IgG、IgG亚型及IgA抗体水平检测
        2.5 黏膜灌洗液中H1N1特异性IgA抗体水平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鼻黏膜免疫C-O纳米颗粒对脾淋巴细胞增殖影响
        3.2 鼻黏膜免疫C-O纳米颗粒对脾淋巴细胞分群和活化的影响
        3.3 鼻黏膜免疫C-O纳米颗粒对抗原递呈细胞增殖、成熟的影响
        3.4 鼻黏膜免疫C-O纳米颗粒对小鼠血清中抗体的影响
        3.5 鼻黏膜免疫C-O纳米颗粒对小鼠黏膜特异性sIgA产生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造纸废水特点及处理现状
        1.1.1 造纸废水特点
        1.1.2 造纸废水常规处理方法
        1.1.2.1 物理法
        1.1.2.2 化学法
        1.2.2.3 生物法
    1.2 絮凝剂及絮凝机理
        1.2.1 絮凝剂分类
        1.2.1.1 无机絮凝剂
        1.2.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1.3 微生物絮凝剂
        1.2.1.4 复合型絮凝剂
        1.2.2 絮凝机理
        1.2.2.1 电荷中和
        1.2.2.2 吸附架桥
        1.2.2.3 网捕卷扫
    1.3 壳聚糖季铵盐及其水处理应用
        1.3.1 壳聚糖季铵盐
        1.3.2 壳聚糖季铵盐制备方法
        1.3.2.1 直接季铵化改性
        1.3.2.2 自由基接枝共聚改性
        1.3.2.3 定位接枝改性
        1.3.3 壳聚糖季铵盐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1 饮用水净化
        1.3.3.2 重金属离子吸附
        1.3.3.3 染料废水脱色
        1.3.3.4 造纸废水处理
    1.4 羧甲基纤维素及其水处理应用
        1.4.1 羧甲基纤维素结构和性质
        1.4.1.1 羧甲基纤维素结构
        1.4.1.2 羧甲基纤维素性质
        1.4.2 羧甲基纤维素制备方法
        1.4.2.1 水媒法
        1.4.2.2 溶媒法
        1.4.2.3 溶液法
        1.4.3 羧甲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羧甲基纤维素、季铵化壳聚糖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1.1 实验药品
        2.2.1.2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HTCC制备
        2.2.2.2 CMC制备
        2.2.2.3 Zeta电位测试
        2.2.2.4 HTCC、CMC制备工艺优化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2.4 热重分析(TGA)
        2.2.5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2.2.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2.2.7 比表面积分析(BET)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1.1 HTCC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1.2 CMC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3 热重分析(TGA)
        2.3.4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2.3.5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2.3.6 比表面积分析(BET)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1.1 实验药品
        3.2.1.2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2.1 HTCC-g-CMC制备
        3.2.2.2 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方法
        3.2.2.3 HTCC-g-CMC制备工艺优化
        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2.4 热重分析(TGA)
        3.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3.2.7 HTCC-g-CMC降解率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TCC-g-CMC制备工艺优化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3 X-射线衍射仪分析(XRD)
        3.3.4 热重分析(TGA)
        3.3.5 HTCC-g-CMC降解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絮凝性能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2.1.1 实验药品
        4.2.1.2 实验仪器
        4.2.2 pH对HTCC-g-CMC和高岭土悬浊液Zeta电位影响
        4.2.3 PAC用量对高岭土悬浊液浊度去除率影响
        4.2.4 HTCC-g-CMC絮凝工艺优化
        4.2.5 HTCC-g-CMC用量对浊度和Zeta电位影响
        4.2.6 HTCC-g-CMC絮凝造纸废水
        4.2.7 HTCC-g-CMC絮凝机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H对HTCC-g-CMC和高岭土悬浊液Zeta电位影响
        4.3.2 PAC用量对高岭土悬浊液浊度去除率影响
        4.3.3 HTCC-g-CMC絮凝条件优化
        4.3.4 HTCC-g-CMC用量对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4.3.5 HTCC-g-CMC絮凝造纸废水
        4.3.6 HTCC-g-CMC絮凝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多功能型壳聚糖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2.1 水体有机污染物
        1.2.2 水体无机污染物
        1.2.3 水体微生物污染物
    1.3 絮凝及絮凝剂
        1.3.1 絮凝技术概述
        1.3.2 絮凝剂分类
        1.3.3 絮凝机理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4.1 壳聚糖概述
        1.4.2 壳聚糖改性方法
        1.4.3 合成引发方式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基金支持
2 实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CTS-g-P(AM-DMC)的结构及性能表征方法
        2.2.1 合成方法
        2.2.2 溶解性测定方法
        2.2.3 Zeta电位测定方法
        2.2.4 接枝效率测定方法
        2.2.5 表征方法
        2.2.6 接枝率测定方法
        2.2.7 特性黏度测定方法
    2.3 活性艳兰染料脱色实验
        2.3.1 实验方法
        2.3.2 脱色率测定方法
        2.3.3 COD去除率测定方法
    2.4 高岭土悬浮液絮凝实验
        2.4.1 实验方法
        2.4.2 浊度去除率的测定
    2.5 沙门氏菌悬浮液絮凝/杀菌实验
        2.5.1 实验方法
        2.5.2 细菌去除率的测定
        2.5.3 电导率测定
        2.5.4 基于荧光的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
3 CTS-g-P(AM-DMC)的优化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CTS-g-P(AM-DMC)的合成条件优化
        3.2.1 总单体浓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3.2.2 CTS质量占总进料质量百分比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3.2.3 放电功率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3.2.4 放电时间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3.2.5 后聚合温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3.2.6 后聚合时间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3.3 CTS-g-P(AM-DMC)的性能及表征分析
        3.3.1 溶解性能
        3.3.2 Zeta电位分析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3.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6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3.3.7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3.4 本章小结
4 CTS-g-P(AM-DMC)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影响脱色效果的因素分析
        4.2.1 CTS-g-P(AM-DMC)的投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2.2 水体p H值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2.3 染料初始浓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 CTS-g-P(AM-DMC)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CTS-g-P(AM-DMC)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分析
        5.2.1 高岭土悬浮液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2.2 CTS-g-P(AM-DMC)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2.3 CTS-g-P(AM-DMC)接枝率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3 CTS-g-P(AM-DMC)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CTS-g-P(AM-DMC)对沙门氏菌悬浮液絮凝/杀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影响絮凝杀菌效果的因素分析
        6.2.1 沙门氏菌悬浮液p H值对絮凝和杀菌效果的影响
        6.2.2 CTS-g-P(AM-DMC)投加量对絮凝和杀菌效果的影响
        6.2.3 CTS-g-P(AM-DMC)接枝率对絮凝和杀菌效果的影响
    6.3 CTS-g-P(AM-DMC)对沙门氏菌悬浊液的杀菌机理
        6.3.1 电导率测定
        6.3.2 基于荧光的细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
        6.3.3 杀菌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DMDAAC接枝改性壳聚糖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壳聚糖的结构、来源及性质
    1.3 壳聚糖的衍生物
        1.3.1 羧基化壳聚糖
        1.3.2 羟基化壳聚糖
        1.3.3 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4.1 在食品废水中的应用
        1.4.2 在纺织印染废水中的应用
        1.4.3 在天然水源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课题的技术路线和预期结果
        1.6.1 技术路线
        1.6.2 预期结果
2 苯甲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合成
    2.1 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B-CTS的研究方法
        2.2.1 B-CTS的合成原理
        2.2.2 B-CTS的合成过程
        2.2.3 B-CTS缩合率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B-CTS缩合率的影响
        2.3.2 苯甲醛用量对B-CTS缩合率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B-CTS缩合率的影响
        2.3.4 pH对B-CTS缩合率的影响
        2.3.5 溶剂用量对B-CTS缩合率的影响
    2.4 B-CTS合成工艺的优化
        2.4.1 响应面设计
        2.4.2 结果及分析
    2.5 B-CT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2.5.1 B-CTS红外光谱分析
        2.5.2 B-CTS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5.3 B-CTS的X-射线衍射分析
        2.5.4 B-CTS的热重分析
        2.5.5 B-CTS的ESEM图分析
    2.6 小结
3 琥珀酰壳聚糖的合成
    3.1 试剂及仪器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SACTS的研究方法
        3.2.1 SACTS的合成原理
        3.2.2 SACTS的合成过程
        3.2.3 SACTS羧基含量及酯化率的测定方法
        3.2.4 SACTS溶解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缚酸剂用量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3.3.2 琥珀酸酐用量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3.3.4 温度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3.4 SACTS合成工艺的优化
        3.4.1 正交设计
        3.4.2 结果及分析
    3.5 SACT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3.5.1 SACTS红外光谱分析
        3.5.2 SACTS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5.3 SACTS的X-射线衍射分析
        3.5.4 SACTS的ESEM图分析
        3.5.5 SACTS分子量分布
    3.6 SACTS溶解性能评价
    3.7 小结
4 琥珀酰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
    4.1 试剂及仪器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SAQCS的研究方法
        4.2.1 SAQCS的合成原理
        4.2.2 SAQCS的合成过程
        4.2.3 SAQCS阳离子度的测定方法
        4.2.4 SAQCS絮凝性能评价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引发剂用量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4.3.2 单体配比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4.3.3 温度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4.4 SAQCS合成工艺的优化
        4.4.1 响应面设计
        4.4.2 结果及分析
    4.5 SAQC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4.5.1 SAQCS红外光谱分析
        4.5.2 SAQCS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5.3 SAQCS的X-射线衍射分析
        4.5.4 SAQCS的ESEM图分析
    4.6 SAQCS絮凝性能评价
        4.6.1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6.2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6.3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7 小结
5 羟乙基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
    5.1 试剂及仪器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2 HEQCS的研究方法
        5.2.1 HEQCS的合成原理
        5.2.2 HEQCS的合成过程
        5.2.3 HEQCS阳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测定方法
        5.2.4 HEQCS絮凝性能评价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体配比对HEQCS阳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影响
        5.3.2 引发剂用量对HEQCS阳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影响
        5.3.3 单体滴加时间对HEQCS阳离子度及特性黏数的影响
        5.3.4 温度对HEQCS阳离子度及特性黏数的影响
    5.4 HEQCS合成工艺的优化
        5.4.1 响应面设计
        5.4.2 结果及分析
    5.5 HEQCS的结构分析
        5.5.1 HEQCS红外光谱分析
        5.5.2 HEQCS核磁氢谱分析
    5.6 HEQCS絮凝性能评价
        5.6.1 絮凝沉降曲线
        5.6.2 pH对HEQCS絮凝效果的影响
        5.6.3 投加量对HEQCS絮凝效果的影响
        5.6.4 阳离子度对HEQCS絮凝效果的影响
        5.6.5 絮体的含水率
    5.7 小结
6 应用性能研究
    6.1 试剂及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2 应用性能评价方法
        6.2.1 SACTS的应用性能评价
        6.2.2 SAQCS、HEQCS的应用性能评价
    6.3 SACTS对吡罗红染料废水的处理
        6.3.1 pH对SACTS絮凝效果的影响
        6.3.2 初始浊度对SACTS絮凝效果的影响
        6.3.3 温度对SACTS絮凝效果的影响
        6.3.4 上清液的Zeta电位
        6.3.5 絮体XPS分析
        6.3.6 絮体的形貌及粒径分布
    6.4 SAQCS、HEQCS对未央湖湖水的处理
        6.4.1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4.2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6.4.3 上清液的Zeta电位
    6.5 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靶向性载体材料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合成
    2.2 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合成
    2.3 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2.4 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2.5 Gal-CTA-CMCS氨基取代度的测定
    2.6 CMCS与Gal-CTA-CMCS溶解性能测试
3 结论

(6)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分子接枝壳聚糖
    1.1 对壳聚糖烷基化改性
    1.2 对壳聚糖羧基化改性
    1.3 对壳聚糖酰基化改性
    1.4 对壳聚糖季铵化改性
2 聚合物接枝壳聚糖
3 交联壳聚糖
4 结语

(7)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的合成及对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壳聚糖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2.1 壳聚糖的概述
    2.2 壳聚糖主要的改性途径及应用
        2.2.1 酯化反应
        2.2.2 醚化反应
        2.2.3 酰基化改性
        2.2.4 烷基化反应
        2.2.5 羧基化反应
        2.2.6 季铵化反应
        2.2.7 接枝共聚反应
        2.2.8 交联反应
    2.3 壳聚糖衍生物的应用
        2.3.1 饮用水的净化
        2.3.2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2.3.3 染料废水的脱色
        2.3.4 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
        2.3.5 处理造纸废水
        2.3.6 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
        2.3.7 膜制品
    2.4 壳聚糖的前景展望
第3章 实验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创新点
第4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 实验药品
    4.2 实验设备
    4.4 制备 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4.4.1 合成途径选择的依据
        4.4.2 合成步骤
        4.4.3 GTA收率的测定
    4.5 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的合成
        4.5.1 合成途径
        4.5.2 合成实验步骤
    4.6 测壳聚糖季铵盐的收率
    4.7 染料溶液浓度的测定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与壳聚糖(CTS)的摩尔比对取代度的影响
    5.2 水与异丙醇的体积比对取代度的影响
    5.3 反应温度对取代度的影响
    5.4 反应初始溶液体系的pH值对DS的影响
    5.5 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第6章 印染污水最佳吸附条件研究
    6.1 正交试验简述
    6.2 因素水平表设计方案
    6.3 直接染料的脱色分析
        6.3.1 脱色结果与分析
        6.3.2 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用量对直接染料红的脱色效果的影响
        6.3.3 沉降时间对直接染料红的脱色效果的影响
    6.4 酸性染料脱色分析
        6.4.1 脱色结果与分析
        6.4.2 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用量对酸性染料黄A4R脱色效果的影响
        6.4.3 沉降时间对酸性染料黄A4R脱色效果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纤维素纤维的改性及天然染色的固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染料概述
        1.1.1 天然染料的分类
        1.1.2 天然染料的染色机理
        1.1.3 天然染料染色中存在的问题
    1.2 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其对纤维素纤维改性的研究现状
        1.2.1 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方法
        1.2.2 壳聚糖季铵盐对纤维素纤维的改性
    1.3 溶胶-凝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1 溶胶-凝胶的概念
        1.3.2 溶胶-凝胶的基本原理
        1.3.3 溶胶-凝胶的制备工艺过程
        1.3.4 制备溶胶的影响因素
        1.3.5 溶胶-凝胶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壳聚糖季铵盐HACC的制备及应用
    2.1 实验部分
        2.1.1 壳聚糖季铵盐HACC的制备实验
        2.1.2 改性参数摸索实验
        2.1.3 评价与表征实验
    2.2 壳聚糖季铵盐HACC的制备实验结果分析
        2.2.1 壳聚糖季铵盐HACC制备的试剂配比实验
        2.2.2 壳聚糖季铵盐HACC的制备参数实验
        2.2.3 红外光谱表征实验
    2.3 改性参数摸索的实验结果分析
        2.3.1 壳聚糖季铵盐HACC对棉改性工艺的摸索及应用
        2.3.2 壳聚糖季铵盐HACC对莫代尔改性工艺的摸索及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溶胶固色剂的制备及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及条件
        3.1.4 实验内容
    3.2 醇溶胶制备的实验结果分析
        3.2.1 钛的醇溶胶制备实验
        3.2.2 硅的醇溶胶制备实验
    3.3 硅的水溶胶制备实验结果分析
        3.3.1 以GPTS为前驱物制备水溶胶的单因素实验
        3.3.2 以GPTS为前驱物制备水溶胶的正交实验
    3.4 GPTS水溶胶的固色应用
        3.4.1 固色工艺的摸索
        3.4.2 多种染料的固色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采用微波法合成胍盐类高分子抗菌剂及其在纸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抗菌材料与抗菌纸
        1.1.1 抗菌材料的概述
        1.1.2 抗菌纸的概述
        1.1.3 抗菌剂在抗菌纸中的应用现状
    1.2 胍盐抗菌剂
        1.2.1 胍盐抗菌剂的概述
        1.2.2 胍盐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现状
        1.2.3 高分子胍盐抗菌剂的制备与研究现状
    1.3 造纸高分子助剂
    1.4 微波法合成聚合物
        1.4.1 微波及微波合成的概念
        1.4.2 微波加热的应用
    1.5 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胍基化壳聚糖的微波辐射聚合及其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微波法合成胍基化壳聚糖
        2.2.4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盐酸胍低聚物的性质
        2.3.2 胍基化壳聚糖的反应机理
        2.3.3 反应条件对得率的影响
        2.3.4 反应条件对胍取代度的影响
        2.3.5 胍基化壳聚糖的红外表征
        2.3.6 胍基化壳聚糖的核磁表征
        2.3.7 胍基化壳聚糖的电荷密度
        2.3.8 胍基化壳聚糖的扫描电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胍基化壳聚糖的抗菌效果及其在纸页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抗菌剂的抗菌效果检测
        3.2.4 抗菌纸的抄造及纸页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IC值
        3.3.2 UV法动态检测杀菌效果
        3.3.3 AFM法测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
        3.3.4 胍基化壳聚糖在纸浆中的吸附曲线
        3.3.5 抗菌剂的添加量对纸张抗菌效果的影响
        3.3.6 添加抗菌剂的方式对纸张抗菌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下胍基化聚乙烯亚胺的合成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胍基化聚乙烯亚胺的过程
        4.2.4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机理
        4.3.2 反应条件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4.3.3 红外表征
        4.3.4 微波辐射法与传统加热法的比较
        4.3.5 抗菌剂的添加量对纸张抗菌效果的影响
        4.3.6 抗菌剂的添加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4.3.7 添加抗菌剂的方式对纸张抗菌效果的影响
        4.3.8 添加抗菌剂的方式对纸张强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壳聚糖季铵盐絮凝剂处理丁苯橡胶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试剂
    1.3 HTCC的制备
    1.4 HTCC储备液的配制
    1.5 实验水样
    1.6 絮凝试验
    1.7 红外光谱 (IR) 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机理
    2.2 正交实验结果
    2.2 红外光谱 (IR)
    2.3 HTCC+PAC复配絮凝丁苯橡胶废水
        2.3.1 HTCC+PAC复配对丁苯橡胶废水的絮凝效果
        2.3.2 pH值对HTCC+PAC絮凝丁苯橡胶废水的影响
    2.4 HTCC+PAM复配絮凝丁苯橡胶废水
        2.4.1 HTCC+PAM复配的絮凝效果
        2.4.2 pH值对丁苯橡胶废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3.1
    3.2
    3.3

四、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其结构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可德兰多糖-季铵化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作为流感病毒亚单位鼻黏膜疫苗佐剂的研究[D]. 姜红蕾. 山东大学, 2020(02)
  • [2]纤维素-壳聚糖两性絮凝材料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应用[D]. 鲁慧娟.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3]多功能型壳聚糖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相关应用研究[D]. 王莫茜. 重庆大学, 2019(01)
  • [4]DMDAAC接枝改性壳聚糖的合成及絮凝性能研究[D]. 郭煜. 陕西科技大学, 2018(12)
  • [5]靶向性载体材料半乳糖季铵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J]. 杨安平,朱水源. 广州化工, 2017(22)
  • [6]壳聚糖改性研究进展[J]. 赵世鹏,冯宗财,袁爽,宋秀美,刘芳.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6)
  • [7]壳聚糖阳离子季铵盐的合成及对印染废水脱色性能研究[D]. 杨洋. 中原工学院, 2016(02)
  • [8]纤维素纤维的改性及天然染色的固色研究[D]. 李冬霞. 北京服装学院, 2016(06)
  • [9]采用微波法合成胍盐类高分子抗菌剂及其在纸页中的应用[D]. 叶迎.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10]壳聚糖季铵盐絮凝剂处理丁苯橡胶废水的研究[J]. 常青,韦俊.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2)

标签:;  ;  ;  ;  ;  

CTA季铵化壳聚糖合成条件及结构表征的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