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初探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初探

重庆市石柱县中学初中部郎启禄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笔者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造教育的探索,本文从四个方面举例论述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策略

何谓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就是人们再认与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几年来,笔者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造教育的探索,偶有心得。现概述于后,以求共勉。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灵。

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激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赞赏学生的独创之处,改变评价方式,引进奖励机制,变单一的试卷考试为多种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精心设计课堂历史思维活动的训练

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问题是教学方法得以切实贯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也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初一学生喜爱听故事、争强好胜,对需要动脑筋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编写相应的教学方案,唤起学生思考。

如我在教学《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笔者先后叫了几个学生作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笔者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始末,借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的求知欲望。历史具有过去性,它们是无法追回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影像资料和生动的图片,把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初二的学生都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文革”时期的种种荒诞怪异现象及那场动乱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没有亲身经历而难以理解,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我选取了两组录像资料,一组录像是反映“文革”社会动荡的画面:“批四旧”、“忠字舞”、“大串联”、“大字报”和“批斗会”;另一组录像则反映了“文革”所造成的危害“工厂停厂、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致死。通过这两组影像,把学生带到了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让学生在感知了大量的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在教师正确引导点评下,学生对历史事件认真作了思维评判,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动乱,是一场浩劫,必须彻底否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历史判断能力。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学问题主要是语言的运用问题,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历史的小故事、幽默的比喻句、对联、诗词等,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如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控诉。

四、集体讨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师生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局面,在现代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针对三国时期所留下的许多妇孺皆知的故事,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这一实情,组织了一堂讨论课,引导学生将真实的历史同小说、戏剧等虚构的故事情节区分开来,重点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位历史人物。课堂教学在《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开篇序幕的主题歌声中情景导入,在细数了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后,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一是“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英雄?”,二是“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已达到神圣的程度,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这种讨论课通过教师的启发教学,有益于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师生相互交流中的主动理解态度和大胆批评,敢于陈述独特见解的精神,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自身生存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  ;  ;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