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巯基化合物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细胞内的抗氧化剂,参与蛋白质和DNA的合成以及物质的运输和新陈代谢等。半胱氨酸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巯基类物质,具有抑菌作用和解毒等独特的功能。生物体内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或代谢失调均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通过测定生物体内半胱氨酸含量,可作为某些代谢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实现半胱氨酸快速、灵敏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半胱氨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u(Ⅱ)离子具有氧化性,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对半胱氨酸高选择性识别。据此本论文选择易与铜离子配位的含有邻二羟基或相似结构的芳香有机荧光染料如钛铁试剂、营素红和桑色素等作为研究主体;研究了此类试剂的铜离子配合物与氨基酸分子间的作用,探讨了芳香环结构对半胱氨酸测定灵敏度的影响;建立了系列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半胱氨酸的荧光光度分析方法。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巯基化合物分析的发展现状。对目前应用于半胱氨酸分析的主要方法作了较详细评述,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方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等。第二章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具有邻苯二酚结构的钛铁试剂-铜配合物与半胱氨酸间的作用。钛铁试剂与铜(Ⅱ)在80℃时方能形成稳定配合物,在pH 8.0的B-R缓冲溶液中该配合物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90 nm和350 nm。加入半胱氨酸后钛铁试剂-铜配合物在350 nm处的荧光显著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半胱氨酸的新方法,检测限为7.46×10-8mol·L-1,线性范围为7.46×10-7~2.20×10-5mol·L-1。该方法用于测定混合氨基酸样品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4.0~100.7%。第三章研究了茜素红与铜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测定铜离子的荧光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及简化测定半胱氨酸的条件,提高方法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前景,我们选择了具有蒽环结构的茜素红作为铜离子的配位体,由于其结构特点配合物的激发波长及发射波长均会较钛铁试剂向长波方向移动。实验结果显示:在pH 6.55的B-R缓冲溶液中,茜素红与缓冲液中的H38O3形成强荧光体,其激发波长徼发射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87 nm。Cu(Ⅱ)的加入使ARS-H38O3配合物在587 nm处的荧光猝灭,并且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研究结果表明:Cu(Ⅱ)对ARS的强结合能力使ARS-H38O3配合物分解,同时形成ARS-Cu(Ⅱ)配合物,致使体系的荧光光谱猝灭。Cu(Ⅱ)浓度在1.0x10-6~2.4×10-5mpl·L-1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与Cu(Ⅱ)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下限为1.01×10-7mol·L+1。该方法用于废水中Cu(Ⅱ)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5.5~101.0%。第四章研究了茜素红-铜配合物与半胱氨酸与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想的生物体系荧光探针需要发光主体的荧光量子产率高、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位于长波长处(可见光区),这样既能提供高的灵敏度又可有效避免生物体被灼伤及荧光漂白。茜素红-H38O3体系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87 nm,满足理想荧光探针要求。在pH 6.51的B-R缓冲溶液中,ARS-Cu(Ⅱ)的发光很弱,L-半胱氨酸的巯基将Cu(Ⅱ)还原为Cu(Ⅰ)并形成配合物,从而破坏ARS与Cu(Ⅱ)的络合,使配合物中的茜素红游离出来并与缓冲体系中的H38O3结合,形成强荧光体。实验发现在1.08×10-6~4.0×10-5mol·L-1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增加与半胱氨酸的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检测限为1.08×10-7mol·L-1。本方法用于测定新鲜猪血水解液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3.2~100.2%。第五章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L-半胱氨酸与桑色素-铜配合物的作用过程。桑色素具有超离域度,整个分子形成一个大π键共轭体系,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尽管桑色素不含有邻二羟基,但分子中吡喃环的氧原子和苯环上的羟基对铜离子有强配位能力,在常温下能形成稳定的铜配合物。在pH 7.4的B-R缓冲溶液中,桑色素-铜配合物在539 nm处发射弱荧光。半胱氨酸的加入导致体系在539 nm处的荧光显著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吸收光谱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据此建立了半胱氨酸的荧光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6.52×10-7~2.20×10-5mol·L-1,检测限为6.52×10-8mol·L-1。该方法用于测定猪血蛋白水解液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1.3%~94.9%。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天津工业生物所在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杆菌生产L-半胱氨酸方面取得新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8)
- [2].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游离L-半胱氨酸[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8)
- [3].L-半胱氨酸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发酵科技通讯 2012(01)
- [4].基于抑制壳聚糖-金纳米材料类酶活性的半胱氨酸检测[J]. 分析科学学报 2020(04)
- [5].L-半胱氨酸在水产动物中应用及肝胆香联的开发[J]. 科学养鱼 2018(08)
-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表征L-半胱氨酸对酪氨酸酶的作用机理[J]. 科技资讯 2014(21)
- [7].L-半胱氨酸抑制即食米饭黄变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4(09)
- [8].聚乙二醇单甲醚-琥珀酰基半胱氨酸的合成[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9(05)
- [9].L-半胱氨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酪氨酸酶催化动力学[J]. 科技资讯 2015(18)
- [10].除降食用油过氧化物方法研究[J]. 粮食与油脂 2012(01)
- [11].微生物法制备L-半胱氨酸分离提纯的方法[J]. 河南科学 2011(12)
- [12].L-半胱氨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动力学研究[J]. 精细化工 2009(09)
- [13].半胱氨酸-银体系测定水中银离子[J]. 化学工程师 2018(04)
- [14].一种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内半胱氨酸的检测(英文)[J]. 有机化学 2020(08)
- [15].L-半胱氨酸在测定煤中砷中的应用[J]. 科技传播 2010(20)
- [16].半胱氨酸-银(Ⅰ)反应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9(04)
- [17].基于铁氰化钾选择性氧化方波伏安法测定制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J]. 药物分析杂志 2018(08)
- [18].L-半胱氨酸与L-胱氨酸间相互转化的拉曼光谱研究[J]. 应用化工 2014(10)
- [19].L-半胱氨酸预还原-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的砷[J]. 供水技术 2009(01)
- [20].L-半胱氨酸预还原-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的锑[J]. 环境科学导刊 2009(04)
- [21].微生物法制备L-半胱氨酸及其代谢调节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9(17)
- [22].富含半胱氨酸肠蛋白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20(06)
- [23].基于铁氰化钾选择性氧化间接光度法同时测定药剂中半胱氨酸和胱氨酸[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8(03)
- [24].抗体分子内不配对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5(08)
- [25].壳聚糖/聚乙烯醇/半胱氨酸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胶体与聚合物 2014(03)
- [26].L-半胱氨酸对连续流发酵生物制氢的促进作用[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2(12)
- [27].植物半胱氨酸合成及调控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1(01)
- [28].L-半胱氨酸-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的硒[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06)
- [29].Mo/CeO_2作为模拟酶应用于尿酸和L-半胱氨酸检测[J]. 广州化工 2019(20)
- [30].富含半胱氨酸肠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