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态蛾蚕种饲育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福[1](2021)在《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相比恒温动物更为敏感,周围温湿度的变化会对其行为、代谢、生长及发育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解析昆虫抗高温高湿机制对有效地控制有害昆虫和加强对经济昆虫的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家蚕(Bombyx mori)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农林害虫主要类群鳞翅目的研究模式昆虫,是极好的研究对象。家蚕作为遗传学传统实验动物之一,有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尤其是其对不同环境条件存在着抗性差异的家蚕品系,为研究其抗性机制提供了珍贵材料。本研究通过对家蚕不同抗性品系之间的对比,筛选出两个高温高湿耐受性差异极显着的品种,通过对两个品种在高温高湿冲击后转录组和甲基化组进行联合分析,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的关键基因,并对鉴定到的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抗高温高湿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400份家蚕种质资源材料10年饲养成绩和茧丝质成绩后发现,不同家蚕品种在五龄经过、全龄经过、四龄结茧率、虫蛹生命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丝量等健康性和产质量指标方面均存在差异,抗逆性强的品种和抗逆性弱的品种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在遗传背景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定向选择和饲养方式的改变,也会造成品种抗逆性的改变,经济指标也会呈现显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造成品系间和系统间健康性指标差异除了跟外部环境、桑叶质量和饲养技术水平等方面相关外,还跟品种自身的抗病力、环境适应力和免疫应答机制密切相关。通过遗传分析和高温高湿条件冲击实验,我们发现家蚕二化性品系7532和二化性品系龙角(Knobbed)对高温高湿分别表现出抗性和敏感,且差异极显着,是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相关基因及解析其机制的良好材料。通过7532和Knobbed对高温高湿耐受性的调查分析,7532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表现出较强抗高温高湿能力,对照组5区250头蚕7日死亡数为4头,死亡率1.60%;实验组5区250头蚕7日死亡数为3头,死亡率1.20%。Knobbed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明显,对照组5区250头蚕7日死亡数为100头,死亡率40.00%;实验组5区250头蚕死亡数250头,并在第2日就出现大量死亡,第5日全部死亡,死亡率100.00%。综上,7532表现出较强的抗高温高湿能力,Knobbed对高温高湿的饲养环境极为敏感,我们将它们作为后续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2.转录组学分析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为系统分析家蚕7532和Knobbed品系在抗高温高湿方面的差异,探究家蚕对高温高湿环境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筛选家蚕抗高温高湿的关键基因,我们利用RNA-seq技术对7532和Knobbed在常规饲养条件下和高温高湿冲击条件下的实验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选取并收集了在不同时间点(1、6、24和48 h)7532和Knobbed实验组与对照组家蚕幼虫的m RNA,构建了16个转录组数据库,每个样品Phred数值大于30碱基占总碱基的百分比(Q30)至少为87.04%。经过数据过滤,16个样品的Clean Reads在6.00-7.82 Gb之间,与参考基因组的覆盖率在61.34%-74.32%之间,表明获得的数据均可用于后续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鉴定了出494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4390个注释基因和554个新基因。为了探究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基于所有样本的log10(FPKM+1)值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高抗品系7532和敏感品系Knobbed非常有规律的聚合在一起,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实验材料和不同处理方式下呈现规律分布;7532在处理48h时,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明显,敏感品系Knobbed在处理6h时,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明显,表明48h可能是家蚕对高温高湿做出应激反应的关键时间点。为了更好地分析耐湿热相关基因,我们对经过处理48h的7532和Knobbed样本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鉴定出747个差异基因,GO分类分析显示富集在3个功能组,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包括代谢过程、蛋白水解、氨基聚糖代谢过程、胞外区、丝氨酸肽酶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丝氨酸内肽酶活性、作用于L-氨基酸的肽酶活性、肽酶活性、催化活性、内肽酶活性和水解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也证实了GO分类结果,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途径显着富集。通过构建多种模式的韦恩图进行基因筛选对比分析发现,BGIBMGA005701和BGIBMGA010163基因在两个品系处理的4个时间点均差异表达,有6个基因在处理6h、24h和48h后均存在表达差异,分别为BGIBMGA000387、BGIBMGA004579、BGIBMGA004675、BGIBMGA004910、BGIBMGA011699和BGIBMGA013893;在对照组中,BGIBMGA003739、BGIBMGA005876、BGIBMGA011821和Novel01749在4个时间点均存在表达差异,这些基因也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此外,我们选择了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数据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比较分析的可靠性。3.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为了探究DNA甲基化在家蚕高温高湿胁迫反应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全基因组亚硫酸盐测序对耐湿热性显着不同的两个家蚕品系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以7532和Knobbed品系在24h和48h两个时间点(分别设对照和处理组)的8个样本为材料构建基因组DNA文库,从8个文库中分别获得了15.85-21.31Gb的原始碱基。在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过滤后,在所有样品中获得15.11-20.21Gb的有效碱基,其中41.07%-49.13%的有效数据与家蚕参考基因组唯一匹配,重复率为13.14%-17.22%;此外,亚硫酸盐转化率均高于99.7%,表明WGBS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进一步分析组别间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我们计算了CG、CHG和CHH背景下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在抗性品系中,约0.14%的基因组C位点甲基化,而在敏感品系中,约0.12%的C位点甲基化。同时,在CG背景下,抗性品系组和敏感品系组的平均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6%和0.54%,而在CHG和CHH背景下,所有组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样本间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相同品系样本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R2>0.95),而不同品系之间的相关性则相对较低,介于0.80到0.83之间。同时,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品系的样本聚在一起,然而处理后抗性品系的样本聚在一起,而敏感品系的样本则没有聚在一起,表明高温高湿对抗性品系的DNA甲基化有更大的影响。对高温高湿处理48h后抗性和敏感两个品系(RT_48h和ST_48h)和对照组两个品系(RNT_48h和SNT_48h)基于CG位点的不同基因组功能区DNA甲基化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在两个样本中不同功能区的DNA甲基化水平不同,外显子区的DNA甲基化水平最高,其次是内含子区,启动子和重复区甲基化水平相对较低,DNA甲基化在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的基因体区域达到高峰。在抗性品系处理48h(RT_48h)和敏感品系处理48h(ST_48h)两组样品中(CG背景),共鉴定了2934个不同的甲基化区域(DMRs),分别对应于1230个DMR相关基因(DMGs)。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DMGs在结合、细胞代谢过程和RNA转运通路中富集最为显着。为了进一步研究甲基化区域对应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组数据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两种基因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处理组中,有4个基因(BGIBMGA007132、BGIBMGA008110、BGIBMGA012515和BGIBMGA014048)因高甲基化而下调,3个基因(BGIBMGA008664、BGIBMGA010840和BGIBMGA012129)因低甲基化而上调;在未处理组中有3个基因(BGIBMGA007132、BGIBMGA001151和BGIBMGA014048)因高甲基化而下调,3个基因(BGIBMGA001644、BGIBMGA008664和BGIBMGA009130)因低甲基化而上调。其中3个基因(BGIBMGA007132、BGIBMGA014048和BGIBMGA008664)在两种对比分析方式中均被鉴定了出来。此外,我们还通过q RT-PCR和焦磷酸测序分别对转录组和甲基化位点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均与组学数据一致,证明了我们数据的可靠性。以上结果表明,DNA甲基化在家蚕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鉴定高温高湿胁迫下家蚕关键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线索。4.家蚕S-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基因(BmSAMS)调控高温高湿机制解析为了分析通过转录组学和甲基化组学筛选的候选基因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高温处理后的表达特征,通过q RT-PCR分析了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系中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候选基因BmSAMS基因在家蚕抗高温高湿品系中普遍高量表达,在低抗品系中表达量相对较低。为了分析BmSAMS基因的蛋白水平的潜在功能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该基因结构、表达和定位特征,确定该基因在昆虫中高度保守,具有典型的S-Ado Met结构域,BmSAMS基因在家蚕后部丝腺表皮、中肠、马氏管和脂肪体等抗性相关组织高量表达,在家蚕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中均高量表达。过表达BmSAMS基因,在27℃和35℃处理后,细胞增殖活力都明显上升,可以提高细胞增殖活力以抵抗细胞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劣势,使细胞能够稳定存活。通过免疫共沉淀筛选了BmSAMS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显示BmSAMS与核糖体蛋白S3(Ribosomal Protein S3,RPS3)、异质核核糖核蛋白K(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K,hn RNPK)、r RNA加工蛋白Ebp2(r RNA processing protein Ebp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protein isoform X1,BMP-2)、核糖体蛋白S3a(Ribosomal Protein S3,RPS3a)和肌动蛋白(Actin)具有潜在的相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对BmSAMS基因与它们之间的调控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过表达BmSAMS基因后能够显着促进Bm PPE、Bm Actin和Bm RPS3基因表达;对Bm HNRK、Bm RPS3a和Bm BMP2基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贾晓虎[2](2020)在《稚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种质资源筛选及实用品种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养蚕大国,传统蚕桑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养蚕产茧。家蚕传统的饲养方式是添食新鲜桑叶。小蚕共育是在家蚕的稚蚕期进行集中饲养,根据小蚕的生理特性,用科学的方法从收蚁一直饲养到三龄饷食(或四龄饷食)后第二次给桑,然后再分发给各家各户饲养。在传统桑蚕养殖地区的农户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养好小蚕一半收”。由此说明家蚕稚蚕期的饲养是十分重要的。而采用小蚕共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确保养好小蚕,相比于分散收蚁饲养小蚕,小蚕共育能够节约桑叶,节省劳力,节省能源,减少投资,确保小蚕的发育整齐、蚕头数足、蚕体质强健。这些因素都是蚕茧高产、稳产和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有效保证。人工饲料养蚕是现代蚕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受到局限;而在稚蚕期进行人工饲料育,是可行的方式。但是目前普通桑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大多数不理想,并导致发育不齐、弱小蚕多、饲育成绩差。品种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人工饲料的实用化进程。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对307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稚蚕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并从中筛选出摄食性较好的基础品种进行了进一步的选育。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调查了144份苏稽蚕种蚕长期保存的地方家蚕品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76份家蚕品种以及其他87份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情况,从中分别检测出20个、8个和4个品种的蚁蚕对人工饲料具有良好摄食性。2.根据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并综合考虑其各项指标,从中筛选出优良育种素材,具体为眉改和3011(B4新2)两个中系,碧和凌6B两个日系。这4个家蚕品种具有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良好且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的特点。结合对川南推广品种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改良的目标,综合各项指标成绩,最终确定3011(B4新2)和凌6B作为育种基础品种。3.为了能够获得适应川南地区气候与地理条件的稚蚕期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对3011(B4新2)和凌6B,采取杂交育种方法进行了经济性状改良。以苏稽蚕种场新育成的适宜川南地区推广的实用蚕品种“峨眉×风光”的亲本(简称眉、风)与3011(B4新2)和凌6B进行杂交和回交选择,其中3011(B4新2)×眉的选育材料编号为GS303,凌6B×风的选育材料编号为GS304。每代进行稚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和其他育种指标的调查选择,培育出了各项经济性状优良且人工饲料摄食性好的品系。4.在品系选育基础上,进行了GS303×GS304的杂交鉴定试验。比较该杂交组合的稚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与全龄桑叶育,以及该杂交组合稚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与夏秋品种审定指定对照家蚕品种781×7532全龄桑叶育在生命力、茧质、丝质等方面的差异。通过2020夏季和秋季的饲养,结果表明,GS303×GS304杂交种不仅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表现良好,且强健性较全龄桑叶育更优,而经济性状二者相当;与对照品种781×7532全龄桑叶饲育相比,稚蚕期人工饲料育的GS303×GS304在生命力、茧质、丝质等指标上也更有优势。这些结果表明,GS303×GS304具有良好推广潜力。
浦月霞,李枫烨,汤庆坤,兰艳妮,黄扬玉,冉艳萍,吴静颜,叶建蔚,潘志新[3](2020)在《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文中提出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蚕种生产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总结了多项措施组合整套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包括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桑叶消毒、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做好桑园管理,防野外昆虫交叉传染、预知检查、动态监控养蚕环境。以2000—2018年部分原种生产批次为例,分析了广西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发生。针对微粒子病防控中出现的批次、季节、品种之间存在防微效果不同差异问题,提出药物治疗、提高桑叶消毒效果、选育抗性品种、改进检测技术等解决办法。
邹邦兴,周安莲,郭俊英,万林荣,肖文福,张友洪,肖金树,董思材[4](2019)在《四川蚕区人工饲料养蚕生产实用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M30人工饲料对现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饲育方法、饲育技术流程进行研究,历经3年6代,筛选出了部分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健康好养的材料,并通过不同饲育方法对比,形成了一套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技术,为今后我省推广人工饲料小蚕育提供品种资源和技术支撑。
胡小燕,王蓉,敬小梅,李卫明[5](2018)在《“25%甲维·灭幼脲悬浮液”对家蚕危害的试验初报》文中认为灭幼脲是我国独创开发的产品,通用名称:灭幼脲(chlorbenzuron、mieyuniao),为昆虫激素类农药。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影响卵的呼吸代谢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和蛋白质代谢,使卵内幼虫缺乏几丁质而不能孵化或孵化后随即死亡。在幼虫期施用,使害虫新表皮形成受阻,延缓发育,或缺乏硬度,不能正常蜕
李宗平,张保华,刘汉安,丁少观,王建,刘声利[6](2018)在《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防微技术体系及防微成效》文中研究指明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赵婧靓[7](2018)在《水晶宫的环境调控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维度》文中指出水晶宫(Crystal Palace,1851)——伦敦世界博览会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这里的现代主义并非形式和美学,而是出于现代性需求,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它对于建筑技术史乃至世界文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帕克斯顿能开创性地设计这个精妙的环境调控系统却并非一件偶然的事情。先进的环境调控设计往往首先出现在生产型建筑中。早期调控内部环境的目的并非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居住者的舒适程度,而是营造特定的生产所需环境条件。人工调控的生产型环境与建筑自身设计中建造、形式、空间、结构完美结合,甚至成为时代标志性建筑,并为其他类型现代建筑环境调控设计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生产型蚕室长泾蚕种场也呈现了这一现代性需求特征。尽管可以利用不可再生机械设备来创造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然而,环境设计师们很快意识到,如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对机械供热的需求将会减少。因此,设计者开始将建筑物自身的设计视为控制内部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合理的设计对于促进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它必须在不同情况下以特定方式运行,并且这一性能必须受到严格控制。外维护结构必须承担负荷,选择性过滤外环境,激发自然的潜力,并将环境调控语言进行诗意呈现。随着精确地调控内部环境条件的建筑能够大规模建造,环境设计师开始构想旨在将生产型建筑技术的创新性地应用于人类,建立一个完整的环境调控巨构,解决城市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也正是现代建筑的出发点。真正的现代建筑是超越形式风格、符合现代功能、提升居住舒适度、满足精神诉求的。创造真正适宜于人类生存活动的环境,,最终呈现诗性表达。更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与机械调节结合在一起。这其中蕴含着面向人自身以及未来社会更崇高的追求。设计师通过对不同地域环境的感知设计出充满想象力的建筑。而在当代实践中,大量建筑师们拱手放弃了用建筑自身设计实现环境调控的可能,建筑物内的环境调控几乎完全让渡给机械设备实现。建筑在能源需求上恣意挥霍,并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建筑环境发展史变成一部不断增加能源消耗的历史。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回到环境调控发展史的起点,解读其承载的精妙调控环境设计的探索。
陆俣伽[8](2018)在《广西主推桑品种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文中认为产业发展良种先行,农业中任何种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种子资源。蚕桑茧丝绸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之一,它的传承和发展固然离不开优良的蚕种。而在蚕种生产中桑蚕的原种繁育就是基础和源泉。影响桑蚕生长发育的除了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线等气象环境条件,最重要的就是桑叶饲料。而桑叶的营养成分跟桑树品种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照、温度、水分等息息相关,选择适宜种茧育的桑树品种和成熟时期营养优质的桑叶有助于提高繁育生产的原种产质量。基于广西桑蚕原种繁育生产实际,开展了广西目前主推的5个桑树品种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和桂桑优12不同季节批次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等两个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5个桑树品种间饲育生产的原种质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是整体没有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其中以桂桑优12饲育生产的原种质量最好,强桑1号饲育生产的原种质量最差。(2)综合桂桑优12春秋两季不同时间繁育生产的6个批次原种成绩的调查比较结果,以5-6月春季第3批饲育生产的原种质量最好,早春3月初第1批和晚秋10月份最后1批饲育生产的蚕种质量最差。本研究为广西原种繁育生产实际提供指导依据。根据试验的结果建议可以将桂桑优12作为广西桑蚕原种种茧育的优良桑树品种广泛栽培使用,同时建议批次上夏秋季节多养,光照不足桑叶偏嫩的早春和水分不足桑叶偏老的晚秋少养,将原种繁育批次合理安排在4-9月份,有助于提高原种繁育的效率和原种的质量,实现高产优质原种生产的同时保障广西桑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何静,余文中,李晓松,黄桂辉,罗会贤,胡仕叶,罗朝斌[9](2017)在《科学养好大蚕的饲养技术》文中指出饲养好大蚕必须要做好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加强饲育管理、增强蚕儿体质,是获得蚕茧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综合措施。
柴德强[10](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1931-1938)》文中提出全国经济委员会(简称:经委会),它是南京国民政府直辖的负责经济建设的专门机构,亦可认为是当时“统筹全国经济建设的总机关”。关于经委会成立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因素。首先,193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和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的良好效果,使国内外倡导实行“统制经济”的呼声高涨,南京政府试图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其次,南京政府期待与国际联盟开展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需要一个专门的负责机构;国联专家也建议中国成立“经济委员会”。第三,为摆脱财政困境,并发展经济,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操办的中美“棉麦大借款”,使经委会有了一笔大额的建设经费。第四,南京政府内部财权之争、派别之争,使得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都赞同和支持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以上四要素的具备,使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水到渠成。经委会先后经历了筹备处时期、宋子文时期和蒋介石时期。其中宋子文主持经委会时期,是经委会建设活动的鼎盛阶段。这期间,经委会广泛开展公路、水利、农业、棉业、蚕丝、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工作。经委会的主要决策机构是“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成员由汪精卫、孙科、宋子文、孔祥熙和蒋介石组成,实际由宋子文主持日常工作。经委会的主要执行部门是“秘书处”,另外还设置了十几个下属专门委员会和办事处,如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七省公路建设委员会、水利委员会、中央卫生实验处、公路处、水利处等。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省级建设厅、地方水利委员会及一切地方建设部门都属于经委会的下属执行部门。经委会还是“中国与国联进行技术合作”的专门负责机关。许多国联专家应邀来华考察指导,经委会进行的许多建设事业,都得到国联专家的指导帮助。经委会在公路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大。最初的公路建设围绕首都经济圈(即苏浙皖三省公路建设),随后不断扩展到多省(从七省公路建设到多省公路建设,包括西北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大部分省会城市的公路连接。但当时的公路建设带有明显的军事意图,许多公路都是在蒋介石的电报命令下开工修建的,建设路线始终紧随当时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战场迁移,这就严重影响了公路运输的经济价值,再加上当时大部分平民没有汽车,这进一步降低了公路的运输效能。经委会作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总机关,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不过那些具体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由各地方水利委员会负责执行的,经委会主要为全国各处水利工作进行统筹安排规划,并给它们提供经费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经委会在农业、棉业、蚕丝、卫生等领域也进行了许多建设,尤其在棉业和蚕丝领域,经委会的工作很快就收到实效。全国经济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受制于经费不足、人才缺乏之困,加上当时日寇侵占东北,蚕食华北,蒋介石一意坚持对中共进行军事围剿,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些事件都极大地影响了经委会的建设计划和财政经费。总体来说,经委会在不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中,在许多方面拨下了建设的种子,不断耕耘,并取得了日积月累之成果。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它的奋发图为和建设成绩。如今,我们深入地研究经委会,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历史的复杂性,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都有重要作用,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病态蛾蚕种饲育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态蛾蚕种饲育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昆虫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研究 |
1.2.1 昆虫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2.2 昆虫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1.2.3 昆虫对高温高湿胁迫的响应 |
1.3 昆虫对生物胁迫的响应研究 |
1.3.1 昆虫对捕食者胁迫的响应 |
1.3.2 昆虫对病毒胁迫的响应 |
1.4 昆虫DNA甲基化与环境胁迫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家蚕抗高温高湿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2.2.2 转录组学分析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
2.2.3 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
2.2.4 家蚕抗高温高湿候选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家蚕抗高温高湿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
3.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家蚕种质资源的系统分类与强健性评价 |
3.2.2 强健性资源系统和特殊性状资源系统健康性差异分析 |
3.2.3 强健性资源系统和特殊性状资源系统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性差异分析 |
3.2.4 家蚕不同品种健康性差异分析 |
3.2.5 家蚕不同品种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分析 |
3.2.6 家蚕龙角和7532 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分析 |
3.2.7 组配材料7532×龙角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差异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转录组学分析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
4.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RNA测序与组装 |
4.2.2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
4.2.4 家蚕抗高温高湿相关基因筛选 |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 |
4.3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5.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
5.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和DNA甲基化分析 |
5.2.2 样品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
5.2.3 不同基因组功能区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
5.2.4 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 |
5.2.5 DMGs的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2.6 甲基化组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
5.2.7 焦磷酸测序验证甲基化位点 |
5.3 讨论 |
第六章 S-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调控家蚕高温高湿机制解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
6.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鉴定候选基因BmSAMS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特征 |
6.2.2 BmSAMS基因在不同抗性品系中表达特征 |
6.2.3 BmSAMS蛋白结构预测 |
6.2.4 BmSAMS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6.2.5 BmSAMS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析 |
6.2.6 BmSAMS同源比对分析 |
6.2.7 BmSAMS基因对家蚕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
6.2.8 BmSAMS相互作用蛋白鉴定 |
6.2.9 BmSAMS基因调控机制研究 |
6.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课题 |
致谢 |
(2)稚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种质资源筛选及实用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家蚕 |
1.2 我国蚕桑产业的现状 |
1.3 家蚕的食性及研究进展 |
1.3.1 家蚕的食性 |
1.3.2 家蚕食性的研究进展 |
1.4 家蚕的人工饲料育研究概况 |
1.4.1 家蚕人工饲料育 |
1.4.2 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 |
1.4.3 家蚕人工饲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1.4.4 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不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及其优良基础品种筛选 |
3.1 材料与准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人工饲料育试验所需物品 |
3.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3.2.1 蚕种催青 |
3.2.2 饲料前处理及加水调制 |
3.2.3 收蚁 |
3.2.4 饲养密度、给饵次数与给饵量 |
3.2.5 饲养条件的调控 |
3.2.6 调查方法、数据收集及整理 |
3.3 试验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144份地方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率调查 |
3.3.2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76份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疏毛率调查 |
3.3.3 其他87份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率调查 |
3.3.4 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家蚕品系的选择 |
3.4 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适宜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实用品种选育 |
4.1 材料与准备 |
4.1.1 供试家蚕品种 |
4.1.2 人工饲料及试验所需物品准备 |
4.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4.2.1 催青 |
4.2.2 收蚁 |
4.2.3 调查项目与方法 |
4.2.4 饲养条件的调控 |
4.2.5 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系选育经过 |
4.2.6 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杂交组合室内鉴定方法 |
4.3 试验注意事项 |
4.3.1 饲养期间的消毒防病及饲料防腐 |
4.3.2 饲料的配制 |
4.3.3 小蚕期管理 |
4.3.4 三龄转变为桑叶育的处理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对眉、风进行人工饲料适应性改良 |
4.4.2 杂交组合GS303×GS304的室内鉴定成绩 |
4.5 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综合与结论 |
5.1 家蚕种质资源稚蚕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
5.2 稚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基础品种筛选 |
5.3 稚蚕适宜人工饲料育的家蚕实用品种选育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建设 |
1.1 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 |
1.2 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 |
1.3 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 |
1.4 桑叶消毒 |
1.5 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 |
1.6 桑园管理,防野外昆虫微孢子感染家蚕 |
1.7 预知检查 |
1.8 动态监控养蚕环境 |
2 广西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效果 |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
3.1 存在问题 |
3.2 建议 |
3.2.1 药物治疗 |
3.2.2 桑叶消毒效果 |
3.2.3 家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抗性差异 |
3.2.4 微粒子病检测技术 |
(4)四川蚕区人工饲料养蚕生产实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组别 |
2.2.2 品种筛选方法 |
2.2.3 健康性选择与判定 |
2.2.4 人工饲料添饲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品种筛选成效 |
3.2 主要经济性状和健康性 |
4 小结与讨论 |
5 展望 |
5.1 人工饲料推广的前景 |
5.2 人工饲料推广应用的限制因素分析 |
(5)“25%甲维·灭幼脲悬浮液”对家蚕危害的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桑园试验区设置: |
1.2.2 桑蚕设区: |
1.3 试验步骤 |
1.3.1 施药。 |
1.3.2 给桑。 |
2 试验结果 |
2.1 家蚕中毒死亡情况调查 |
2.2 家蚕中毒死亡情况分析 |
2.2.1 施药当日饲喂中毒表现: |
2.2.2 在施药后间隔一定时间饲喂的情况下, 饲喂次日较少有蚕中毒死亡现象。 |
2.2.3 不同浓度桑树施药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桑蚕灭幼脲中毒症状表现 |
3.2 森防用药信息沟通 |
(6)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防微技术体系及防微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危害程度 |
2 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 |
2.1 蚕种桑苗市场混乱微粒子病监测不到位 |
2.2 生产规模扩大防微认识不足 |
2.3 蚕茧市场波动消毒措施贯彻不力 |
2.4 技术力量薄弱防微技术推广普及难 |
3 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的形成 |
3.1 加强防微认识完善问责机制 |
3.2 狠抓原蚕区基本建设提高消毒防病效果 |
3.3 规范各项操作程序落实好防微措施 |
3.3.1 做好养蚕环境的病原普查工作 |
3.3.2 做好养蚕前的消毒工作 |
3.3.3 做好蚕期中的消毒工作 |
3.3.4 做好回山消毒工作 |
3.3.5 加强预知检查和选择淘汰工作 |
3.3.6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 |
4 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的完善 |
4.1 提高蚕种质量减少超毒淘汰蚕种数量 |
4.2 科学选择原蚕村建设稳定高效的蚕种良繁基地 |
4.3 引进利用防微新技术提高防微效果 |
5 微粒子病防治成效 |
(7)水晶宫的环境调控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路径 |
1.2.1 研究视角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建筑技术史研究的要求 |
1.3.2 环境能源要求 |
1.4 研究基础 |
1.4.1 水晶宫文献综述 |
1.4.2 环境调控的理论文献综述 |
1.4.3 蚕种场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现代建筑与技术发展 |
2.1 西方现代生产与环境调控 |
2.1.1 生产型建筑与工业革命 |
2.1.2 西方生产型建筑与环境调控 |
2.2 现代生活与环境调控 |
2.2.1 现代生活需求背景 |
2.2.2 西方环境调控初步发展 |
2.3 温室与环境调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帕克斯顿的环境调控实践 |
3.1 帕克斯顿与玻璃温室 |
3.1.1 玻璃温室设计概述 |
3.1.2 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 Paxton 1803-1865) |
3.2 以1834实验性温室为例的通风环境控制策略研究——环境选择型 |
3.2.1 木框架表皮系统 |
3.2.2 垄沟玻璃 |
3.2.3 可移除式窗扇 |
3.2.4 通风模式的其他案例 |
3.3 1836-1840查茨沃斯温室机械化调控大跨环境的策略再生型 |
3.3.1 垄沟玻璃发展及平板玻璃安装技艺改进 |
3.3.2 装配机械化构建大规模环境调控空间 |
3.3.3 利用机械加热系统控制环境 |
3.4 1850王莲百合花房温室案例保温的环境策略保温型 |
3.4.1 结构与环境结合 |
3.4.2 封闭式表皮与整体通风策略 |
3.4.3 帕克斯顿专利垄沟玻璃屋顶 |
3.5 1851疗养院更高的环境抱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晶宫的环境调控设计 |
4.1 时空定位 |
4.1.1 时代需求下的水晶宫 |
4.1.2 调环境控理念下的水晶宫 |
4.1.3 地块区位与周边分析 |
4.2 模数化环境调控规模速度下的环境 |
4.2.1 横向延伸:平面网格 |
4.2.2 纵向生长:柱与顶 |
4.3 环境调控下的剖面空间 |
4.3.1 光线调控目的 |
4.3.2 调控下的空间形态:阶梯状金字塔与窄廊桥网 |
4.3.3 通风调控目及原理 |
4.3.4 玻璃温室通风调控先例 |
4.3.5 剖面解析结构性通风装置控制整体通风 |
4.4 结构与落水系统 |
4.4.1 结构与维护框架的最小化 |
4.4.2 垄沟屋顶 |
4.4.3 帕克斯顿沟 |
4.5 机械化设施调控环境 |
4.5.1 窗 |
4.5.2 地板 |
4.5.3 动力机械用房 |
4.6 基于环境调控材料的发展 |
4.6.1 玻璃 |
4.6.2 铁装配模数化 |
4.6.3 木纤细化 |
4.7 帕克斯顿设计改进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展览中的环境调控措施 |
5.1 从冬季温室到夏季展览馆 |
5.2 防眩光调控南部外侧白棉布 |
5.2.1 温室效应原理 |
5.2.2 遮阳措施 |
5.3 紧急通风调控 |
5.3.1 实际记录报告 |
5.3.2 夏季优化通风策略 |
5.3.3 设计缺陷导致通风问题 |
5.3.4 时代通风技术背景 |
5.4 降温调控 |
5.4.1 湿白棉布 |
5.4.2 印度风扇实例 |
5.5 本章小结水晶宫的指导意义 |
第六章 环境调控观念演变 |
6.1 教育与分离 |
6.2 隐藏的技术 |
6.3 现代建筑历史的编纂——建筑史学中的技术观 |
6.3.1 班纳姆之前现代建筑史学研究的不足 |
6.3.2 班纳姆带来的新视野——英国技术传统影响下的科学观念 |
6.3.3 能源危机后的研究发展——时代需求下的观念延伸 |
6.4 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长泾蚕种场与中国现代环境调控 |
7.1 中国现代建筑的环境调控 |
7.1.1 中国生产型建筑与环境调控 |
7.1.2 中国现生活与环境调控 |
7.1.3 建国后初期中国环境调控技术的发展 |
7.2 长泾蚕种场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 |
7.2.1 长泾蚕种场概况 |
7.2.2 气候环境分析 |
7.2.3 环境调控设计策略 |
7.3 长泾蚕种场与水晶宫 |
7.3.1 共同的现代性需求 |
7.3.2 设计师的持续的探索 |
7.3.3 相似的环境调控科学背景 |
7.3.4 相同的设计逻辑——环境调控 |
7.4 小结: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意义 |
第八章 结语 |
8.1 心得 |
8.2 研究不足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二 霍克斯选择型环境简介及选择型环境清单 |
附录三 水晶宫历史图纸 |
(8)广西主推桑品种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蚕种生产技术研究 |
1.3.2 蚕种繁育制度研究 |
1.3.3 桑叶饲料在繁育生产上的研究 |
1.3.4 广西桑树品种选育与推广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桑树品种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蚕桑品种 |
2.2.2 试验器材 |
2.2.3 试验地点及条件 |
2.2.4 试验方法 |
2.2.5 广西桑蚕原种繁育主要环节及技术操作要求 |
2.2.6 广西桑蚕原种质量指标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蚕期饲育调查 |
2.3.2 原蚕体质调查 |
2.3.3 养蚕成绩调查 |
2.3.4 原种质量调查 |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2.4.1 本章小结 |
2.4.2 讨论 |
第3章 桂桑优12不同季节桑叶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蚕桑品种 |
3.2.2 试验地点及条件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桑园桑树生长发育及养蚕用叶时间调查 |
3.3.2 蚕期饲育调查 |
3.3.3 蚕体质调查 |
3.3.4 养蚕成绩调查 |
3.3.5 原种质量调查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3.4.1 本章小结 |
3.4.2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科学养好大蚕的饲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蚕前消毒防病技术 |
2 桑叶采摘与贮藏技术 |
3 良桑饱食技术 |
4 眠起处理技术 |
5 随时扩座、匀蚕技术 |
6 健全蚕期消毒防病卫生制度 |
7 大蚕靠风养技术 |
8 预防农药对蚕中毒 |
9 防鼠、蚂蚁等危害蚕体 |
1 0 推广应用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 |
(10)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1931-193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论证 |
三、学术史综述 |
四、学术要点 |
五、相关界定 |
第一章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 |
一、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的原因 |
(一)统制经济的盛行 |
(二)中国与国联的技术合作 |
(三)棉麦大借款提供了建设经费 |
(四)蒋介石、宋子文的支持 |
二、全国经济委员会的运行与发展 |
(一)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 |
(二)秘书处、常务委员会、委员会议和分支机构 |
(三)宋子文时期的经委会 |
(四)蒋介石时期的经委会 |
三、全国经济委员会与国际联盟 |
(一)南京政府与国联的早期接触 |
(二)经委会与国联的技术合作内容 |
(三)评价 |
四、宋子文与经委会的关系 |
(一)宋子文、经委会与棉麦大借款 |
(二)宋子文大权旁落与接掌经委会 |
(三)宋子文的西北考察 |
(四)简评 |
五、经委会与其它经济部会之间的联系 |
(一)经委会与建委会和实业部的关系 |
(二)国防设计委员会与经委会 |
第二章 经委会的最大建设成果:公路建设 |
一、南京政府早期的公路建设规划 |
二、全国经济委员会的公路建设 |
(一)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的建设 |
(二)从“七省联络公路”到“各省联络公路”建设 |
(三)西北公路之兴筑 |
(四)公路修筑标准与施工 |
(五)公路运输事业之举办 |
(七)调查研究事宜之办理 |
(八)公路人才之训练 |
三、筑路经费来源 |
四、对公路建设的评价 |
(一)从拨借各省经费方面看公路建设 |
(二)蒋介石对公路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 |
(三)公路质量与作用 |
第三章 经委会的水利建设 |
一、筹备处时期的水利建设 |
二、经委会成立后的水利建设 |
三、水利委员会的成立 |
四、水利工程建设 |
(一)黄河水利工程 |
(二)西北灌溉工程 |
(三)华北水利工程 |
(四)扬子江水利工程 |
(五)江淮汉赣堤闸工程和金水建闸工程 |
(六)导淮水利工程 |
(七)广东治河事业 |
(八)水利试验 |
(九)河道地形水文测量与水利研究 |
五、对水利建设的评价 |
第四章 经委会在农业、棉业、蚕丝、卫生方面的建设 |
一、农业建设 |
(一)最初的农业建设计划 |
(二)农业建设的内容 |
(三)农业简评 |
(四)土地委员会 |
二、棉产改进 |
(一)棉业统制委员会 |
(二)棉产改进经费和改进计划 |
(三)棉业改进的内容 |
(四)棉业简评 |
三、蚕丝改良 |
(一)蚕丝事业经费与改良计划 |
(二)国联蚕丝专家的指导 |
(三)蚕丝改良委员会 |
(四)蚕丝改良的工作内容 |
(五)蚕丝改良简评 |
四、卫生建设 |
(一)中国与国联的卫生合作 |
(二)卫生经费和建设内容 |
(三)简评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后记 |
四、病态蛾蚕种饲育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 肖文福. 西南大学, 2021(01)
- [2]稚蚕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种质资源筛选及实用品种选育[D]. 贾晓虎. 西南大学, 2020(05)
- [3]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J]. 浦月霞,李枫烨,汤庆坤,兰艳妮,黄扬玉,冉艳萍,吴静颜,叶建蔚,潘志新. 广西蚕业, 2020(03)
- [4]四川蚕区人工饲料养蚕生产实用化研究[J]. 邹邦兴,周安莲,郭俊英,万林荣,肖文福,张友洪,肖金树,董思材. 四川蚕业, 2019(03)
- [5]“25%甲维·灭幼脲悬浮液”对家蚕危害的试验初报[J]. 胡小燕,王蓉,敬小梅,李卫明. 四川蚕业, 2018(04)
- [6]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防微技术体系及防微成效[J]. 李宗平,张保华,刘汉安,丁少观,王建,刘声利. 中国蚕业, 2018(04)
- [7]水晶宫的环境调控与现代建筑的技术维度[D]. 赵婧靓. 南京大学, 2018(02)
- [8]广西主推桑品种对两广二号原种繁育成绩的影响[D]. 陆俣伽. 江苏科技大学, 2018(10)
- [9]科学养好大蚕的饲养技术[J]. 何静,余文中,李晓松,黄桂辉,罗会贤,胡仕叶,罗朝斌. 农技服务, 2017(21)
- [10]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1931-1938)[D]. 柴德强.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