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临江地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研究及油气富集区预测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作者: 綦敦科
导师: 史晓颖,王玉华
关键词: 临江地区,扶杨油层,有利储层,油气富集,河道砂体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临江地区横跨长春岭背斜带、宾县王府凹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面积2000km2,在扶杨油层已发现天然气探明储量99.58×108m3、石油控制地质储量2164×104t。而在以王府凹陷为中心的1500km2内探井普遍含油,单井试油产量较低,一般在0.08-3.615t/d之间。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究油气富集主要受扶杨油层错叠连片的河道砂体规模控制,越是靠近凹陷中心,对储层的要求越高。因此,要在临江地区寻找高产富集区块,形成规模储量,首先要对扶杨油层河道砂体进行精细刻画,落实其分布规律,再结合断裂、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确定油气富集区。 论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反演技术、沉积相分析技术、油气层综合评价技术为依托,全面应用测井、录井、地震、试油及岩心分析资料开展沉积、储层及油气藏综合研究。主要成果有:(1)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全区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对扶余-杨Ⅰ油层进一步细分为五个油层组,并通过井震结合对全区地震资料进行层位追踪对比。(2)应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压汞资料对河道砂体储集层进行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结合岩心孔渗分析、试油结果,将扶杨油层储集层定量分为四类储层。(3)按河道规模将河道划分为主河道和非主河道,按发育期次划分为单期河道、二期河道、三期河道和多期河道,并以油层组为单元统计河道发育程度,探讨了地质历史时期河流的演化规律。(4)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确定扶杨油层为浅水湖泊三角洲相沉积,其特征是水上平原相带宽,而水下平原相带窄。通过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分析、结合地震相及地震反演结果,编制全区五个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图,并对河道发育带进行精细刻画。(5)采用圈闭专家评价方法,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优选评价参数,对构造、断层圈闭进行评价优选排队,提出4 个有利的圈闭;应用断裂、有效烃源岩和河道砂体叠合,预测出4 个有利岩性圈闭。(6)应用本文研究成果成功部署双51 井,在扶余油层钻遇2 层主河道砂体油层,厚12.4m,压后抽汲日产油5.6t,打开了临江地区王府凹陷南部斜坡区油气勘探新局面。(7)根据岩心分析资料、试油结果确定王府凹陷扶杨油层主河道砂体石油勘探的下限埋深是2050m。 本文研究成果不但可继续指导临江地区下步井位部署工作,还将对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三肇凹陷、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的勘探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论文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河流沉积体系概述
1.2 河流相沉积研究进展
1.3 河道砂体识别方法概述及发展趋势
1.4 关于本文说明
第二章 临江地区石油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与沉积特征
2.2 松辽盆地构造分区与盆地演化
2.3 临江地区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2.4 构造发育史
2.5 埋藏史恢复
第三章 临江地区地层特征
3.1 地层序列
3.2 地层划分和对比
3.3 临江地区地层分布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单井相分析
4.1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4.2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3 临江地区扶扬油层河道发育规律
4.4 单井相分析
第五章 扶杨油层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分析
5.1 沉积体系
5.2 连井相分析及地震相
5.3 平面相展布特征
5.4 综合相分析
第六章 储层特征
6.1 砂体成因类型及特征
6.2 储层平面分布
6.3 砂体形态与连通性分析
6.4 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
6.5 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6.6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第七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区带预测
7.1 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7.2 有利区带预测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发布时间: 2006-01-04
参考文献
- [1].大庆外围扶杨油层渗流机理及开发对策研究[D]. 崔宝文.吉林大学2010
- [2].大庆油田尚2区块扶杨油层储层精细预测研究[D]. 宋新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 [3].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D]. 毕艳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
- [4].扶杨低渗储层超前注水优化及数值模拟研究[D]. 寇慧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
- [5].榆东14井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河道砂体构型研究[D]. 王文明.吉林大学2011
- [6].尚家鼻状构造区油气运聚机制研究[D]. 陈晓华.大庆石油学院2008
- [7].高台子油田储层评价和非线性渗流理论研究与应用[D]. 苏致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
- [8].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D]. 张文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 [9].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研究[D]. 武卫锋.大庆石油学院2008
- [10].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研究[D]. 张立含.东北石油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 刘金平.吉林大学2005
- [2].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 窦伟坦.成都理工大学2005
- [3].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 杨明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D]. 吕锡敏.西北大学2005
- [5].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D]. 陈佳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6].潍北凹陷储层精细描述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研究[D]. 张振宇.西南石油学院2005
- [7].博兴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与储层预测[D]. 宋建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8].苏丹Palogue油田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D]. 李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9].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高台子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特征评价[D]. 毛超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10].松辽盆地坡折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预测[D]. 王建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