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田立娟

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田立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凝集素,热稳定性,1,8—苯胺基萘磺酸,荧光

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娟[1](2007)在《黑皮扁豆凝集素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凝集素是一类非免疫源性的蛋白质或糖蛋白,能够特异性非可逆地结合单糖或寡糖。它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可以作为识别分子在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细胞和可溶性组分之间的寻靶作用,以及受精作用,癌细胞的转移、生长和分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用SDS-PAGE、荧光光谱法、园二色谱法进一步对黑皮扁豆凝集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它的高级结构以及生理功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文使用SDS-PAGE电泳检测了黑皮扁豆凝集素(DPL)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35℃—65℃温度范围内温育后,DPL分子基本上未发生聚集,离心后未见沉淀;在75℃处理后,只有很小的一部分DPL分子发生了聚集,经离心,出现少量沉淀;在85℃处理后大部分DPL分子发生聚集,离心后出现大量沉淀;在95℃处理后,几乎全部的DPL分子都发生了聚集,离心后出现大量沉淀。这表明DPL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采用疏水荧光探针1,8—苯胺基萘磺酸(ANS)探测了DPL的稳定性。当DPL在35℃—75℃温度范围内温育后,ANS的荧光强度都很低,并且几乎没有变化,且荧光最大发射峰的位置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上述条件下ANS没有和DPL的疏水位点发生结合,暗示DPL的疏水位点尚未暴露出来。在85℃温育后,ANS的荧光强度有显着的升高,荧光最大发射峰也发生了蓝移,这表明此时DPL的疏水位点暴露了出来。在95℃温育后,ANS的荧光强度反而降低,这说明此时DPL的构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性程度较为彻底。另外,还利用内源荧光法研究了DPL在与不同浓度的甘露糖或岩藻糖温育后的构象变化和色氨酸残基微环境的构象特征。研究表明,DPL在加甘露糖前后荧光最大发射峰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DPL分子中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没有变化,或变化不明显。当甘露糖的浓度低于最低抑制浓度时,DPL分子为了能够共用一个甘露糖分子而发生有序化的转变,从而导致蛋白质的构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凝集素分子和糖配体之间的结合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当甘露糖的浓度大于最低抑制浓度时,有利于凝集素分子和糖配体的结合,从而有可能促进了能量转移,表现为DPL的荧光强度更低。DPL和不同浓度的岩藻糖温育后荧光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加岩藻糖后DPL的荧光强度比未加时要低,但荧光的最大发射峰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加入岩藻糖并不影响DPL的构象。加入岩藻糖后DPL荧光强度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岩藻糖使DPL发生了静态淬灭的缘故。最后用圆二色谱法研究了DPL在不同条件下的二级结构情况。结果表明,DPL用低于4 mol/L的脲处理后,圆二色谱的形状及信号强度变化都很小,这暗示DPL在这些条件下保留了有序的二级结构单元;用8 mol/L脲处理后,其圆二色谱的信号强度显着降低,而色谱形状与天然状态下的相似,这说明此时DPL还保留了一定量的有序二级结构单元。不同pH值时DPL的圆二色谱表明,过酸和过碱的环境都会对DPL的二级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DPL和不同浓度的甘露糖或岩藻糖温育后的圆二色谱表明,大于或等于最低抑制浓度的甘露糖对DPL的二级结构没有影响,而当甘露糖浓度低于最低抑制浓度时,DPL的α—螺旋和β—折叠这两种二级结构单元的含量有所升高,这印证了上面对于DPL分子发生有序化调整的猜测。DPL和不同浓度的岩藻糖温育后的圆二色谱表明,岩藻糖对DPL的二级结构没有影响。在不同温度温育后DPL的圆二色谱表明,75℃下DPL的二级结构未发生变化,75℃时开始发生变化,而85℃以上DPL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DPL的二级结构单元的含量计算结果显示,DPL含有较高含量的β—折叠,α—螺旋的含量较低,且在75℃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α—螺旋含量变化的图形还暗示DPL的去折迭是一个二态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5-01)

李锋,田立娟,张年辉,杜林方[2](2006)在《叁种菜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与黑皮扁豆凝集素抗血清的免疫交叉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ris-HCl缓冲液浸提、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层析,分别从白花菜豆(Phaseolus albifloraL.var)、紫花菜豆(Phaseolus purpureaL.var)、红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L.var)种子中纯化得到3种菜豆凝集素(PAL,白花菜豆凝集素;PPL,紫花菜豆凝集素;PCL,红花菜豆凝集素)。纯化的3种菜豆凝集素经SDS-PAGE电泳检测都只有一个分子量约为32 kD的亚基,它们都能与黑皮扁豆凝集素抗血清发生免疫交叉反应。(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6年05期)

李锋[3](2005)在《黑皮扁豆凝集素的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链霉蛋白酶酶解,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DAB)为显色剂的方法,测得每个黑皮扁豆凝集素(Dolichos purpureus lectin,DPL)分子约含有4个色氨酸残基;在pH 4.0,0.1 mol/L醋酸缓冲液中,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化学修饰法测得大约只有1个色氨酸残基位于分子表面。在无脲的样品溶液中,分子表面的色氨酸残基被NBS修饰后,充分透析后测得凝血活性未变,这表明位于分子表面的色氨酸残基与凝血活性没有关系;在含8 mol/L脲的样品溶液中,色氨酸残基被NBS完全修饰后,充分透析后发现凝血活性完全丧失,而此时活性对照仍有活性,这表明分子内部的色氨酸残基位于DPL的活性中心或其附近,被NBS修饰后可引起活性中心构象发生改变,从而使DPL丧失活性。 另外,我们还利用内源荧光方法研究了黑皮扁豆凝集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溶液构象变化和色氨酸残基微环境的构象特征,并测定了相应的凝血活性。研究表明黑皮扁豆凝集素在天然状态下,激发波长为295 nm时荧光最大发射峰位于328 nm处,说明色氨酸残基位于疏水环境,而且在激发波长为280 nm时,荧光最大发射峰也位于328 nm处,未见酪氨酸残基的特征发射峰,说明酪氨酸残基的荧光可能通过能量转移传递给了色氨酸残基;离子强度在0.01 mol/L到1mol/L内变化不能引起色氨酸微环境的改变;温度、pH及变性剂脲都能使黑皮扁豆凝集素的荧光强度降低,但荧光光谱的形状和荧光发射峰的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凝血活性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小,这说明黑皮扁豆凝集素的结构比较稳定;当温度较高(85℃以上)时或脲浓度(8 mol/L)较大时才能引起黑皮扁豆(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5-10)

李锋,董朝蓬,张年辉,杜林方[4](2004)在《黑皮扁豆凝集素的荧光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凝集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类具有糖专一性的可促使细胞凝集的非免疫来源的蛋白质或糖蛋白。植物凝集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和应用价值,因此对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荧光光谱法是一种研究蛋白质溶液构象变化和微环境改变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采用内源荧光,化学修饰和荧光淬灭等方法研究了黑皮扁豆凝集素(DPL)在溶液中的构象特征和微环境的变化,同时测定了其凝血活性,并探讨了DPL构象变化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在280 nm波长激发DPL产生的荧光发射谱中,未见有酪氨酸残基的特征发射峰,说明酪氨酸残基的荧光通过能量转移传递给了色氨酸残基;在295 nm波长激发的荧光发射谱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10-01)

董朝蓬,杜林方,张年辉[5](2003)在《黑皮扁豆凝集素提纯及部分性质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aCl抽提、硫酸铵分部沉淀和 2步离子交换法从黑皮扁豆中纯化得到一种甘露糖专一凝集素 (DPL)。在非变性电泳中纯化的DPL只有一条蛋白带 ,在还原及非还原条件下的SDS PAGE中呈现两条蛋白带 ,其分子量分别为 36 .8kD和 39.8kD ;利用FPLC经SephacrylS 30 0凝胶过滤测得其表观分子量为 15 5kD ,表明DPL由 2个α亚基和 2个 β亚基组成 ,无二硫键。DPL的等电点为 pH 6 .18,含1.6 %糖 ,为酸性糖蛋白。DPL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 ,与已报道的甘露糖 /葡萄糖专一的豆科凝集素相似。(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3年03期)

董朝蓬[6](2003)在《黑皮扁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皮扁豆(Dolichos purpureus L. var.)经粉碎、浸取、硫酸铵分段盐析、DEAE-52离子交换和Sephacryl S-300 HR分子筛层析可得到一表观分子量为155kD的甘露糖/葡萄糖专一的黑皮扁豆凝集素(Dolichos purpureus lectin,DPL),无血型专一性。纯化的DPL在PAGE和等电聚焦中显示一条带,在非还原和还原SDS-PAGE中呈现两条带,分子量分别为α-39.6kD和β-36.8kD,证明DPL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无二硫键。DPL为含1.6%的糖蛋白,等电点为6.18。 不同pH、温度和不同脲、盐酸胍对DPL活性的结果表明:DPL在pH3.0~10.5,保持活力不变;65℃时活性开始下降,95℃时活性完全消失。当脲及盐酸胍的浓度分别达到4mol/L和1mol/L时,DPL的活性完全消失。用EDTA去除DPL中的金属离子后,DPL没有活性。在用NaCl去除DPL中的EDTA后,分别加入Ca~(2+),Zn~(2+),Mn~(2+)和Mg~(2+)可以使DPL的活性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天然状态下的DPL远紫外圆二色谱显示在213nm和226nm有双负峰,利用软件dicro 6.2中的神经网络法测得DPL二级结构中各构象单元的百分含量分别为:α-螺旋4%,β-折迭48%,无规则卷曲48%。 在含8mol/L脲和不含脲的pH5.0,0.1mol/L的NaAc-Hac的缓冲体系中,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修饰DPL的色氨酸残基。在含脲的体系中可修饰36个色氨酸残基;在不含脲的缓冲体系中可修饰12个色氨酸残基。用碘化钾、氯化铯和丙烯酰胺研究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发现,仅有丙烯酰胺有淬灭作用,能完全淬灭DPL的荧光,结合NBS修饰的结果,可知色氨酸残基一小部分位于分子表面的疏水环境中,其余的埋藏在分子的内部。(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5-02)

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Tris-HCl缓冲液浸提、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层析,分别从白花菜豆(Phaseolus albifloraL.var)、紫花菜豆(Phaseolus purpureaL.var)、红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L.var)种子中纯化得到3种菜豆凝集素(PAL,白花菜豆凝集素;PPL,紫花菜豆凝集素;PCL,红花菜豆凝集素)。纯化的3种菜豆凝集素经SDS-PAGE电泳检测都只有一个分子量约为32 kD的亚基,它们都能与黑皮扁豆凝集素抗血清发生免疫交叉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参考文献

[1].田立娟.黑皮扁豆凝集素的稳定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李锋,田立娟,张年辉,杜林方.叁种菜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与黑皮扁豆凝集素抗血清的免疫交叉反应[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

[3].李锋.黑皮扁豆凝集素的性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5

[4].李锋,董朝蓬,张年辉,杜林方.黑皮扁豆凝集素的荧光性质研究[C].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

[5].董朝蓬,杜林方,张年辉.黑皮扁豆凝集素提纯及部分性质研究(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

[6].董朝蓬.黑皮扁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D].四川大学.2003

标签:;  ;  ;  ;  ;  

黑皮扁豆凝集素论文-田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