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接隋唐,处于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两大盛世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财政制度上,从大司农、少府的双核心财政体系到以度支尚书(后为户部尚书)为核心、司农、少府等各相关财政部门密切合作的财政体系,这期间的发展过程历经曲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制度就显得变化频繁、头绪万千。若以静态的眼光去考察这一时期的财政制度,我们将难以看清它的全貌,而耐心细致地去摸清其发展脉络,不但有助于我们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面貌,也有助于我们对隋唐以后的财政新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制度由于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和整理,笔者由于时间有限、功力不足,只能就东晋、刘宋和南齐这三个朝代的几个主要财政机构作浅显的探讨,主要涉及它们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 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因尚书机构的发展和独立而逐渐或成为虚职或朝着事务官的方向发展,尚书台内的度支尚书取代大司农成为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机构,对此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本文则对这一转变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和度支尚书系统的运作加以探讨。尚书台内除了度支尚书外,左民尚书也与财政有关。左民尚书是掌管户籍的机构,但东汉的民曹尚书和曹魏的左民尚书的职责却主要是负责兴造事宜,从职掌工官之事到兼知工官之事而主掌户籍,左民尚书的职责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自何时而起,东晋、宋齐的左民尚书主要是负责工程兴造还是负责户籍管理?在现有的论著中,少有系统的论述。本文依据史料记载,梳理其发展脉络,认为自西晋增设尚书起部郎后,左民尚书的工官之职减轻,促使其职能向主掌户籍的方向发展,东晋、宋齐时,左民尚书主要负责户籍的管理。 尚书台成为政策的决策机构以后,诸卿的职权被侵夺,不少大臣认为此时尚书与诸卿的职能相覆,可以互相并省,于是东晋、宋齐时曾多次尝试将诸卿并入其它部门,其中大司农曾并入都水使者,少府曾并入丹阳尹。但实际上,秦汉时国家形态还未完全成熟,所需处理的政务相对后世来说也比较简单,政务官与事务官往往合而为一,以后诸卿的职权虽然被尚书侵夺,但仍然承办着一些具体事务,逐渐朝着事务官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东晋、宋齐时的许多官员不明白这一发展规律,极力主张将诸卿一概并省,这是不合时宜的。大司农和少府在东晋、宋齐时多次省并,但最终得以保留,本文则力图从大司农和少府的职能变化来说明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