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臼”与“壶穴”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照波,王江月[1](2019)在《山东蒙山冰川遗迹的类型、特征和年代——答王乃昂教授、李吉均院士质疑》文中研究指明鉴于王乃昂教授、李吉均院士等否定了蒙山拦马墙等冰川遗迹的冰川成因,本着学术的辩论是接近科学真相的有效途径,故撰写本文。重点就王乃昂教授在其论文中采用人工采样坑作为地震撞击坑的证据问题、冰川擦痕认知的局限性问题进行了阐述。详细描述了蒙山存在的擦痕、颤痕、新月形裂纹、新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钉头鼠尾擦痕等类型丰富的冰川遗迹,并与四川海螺沟现代冰川槽谷各类擦痕、美国缅因州的颤痕等进行了对比。就争议较大的拦马墙巨石垄的组构特征、形成过程与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冰川与洪水、泥石流之间的动力学差异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脱离了"冰是固体"这一基本的认知范畴,必然导致泥石流论的泛滥。蒙山类型丰富、形迹清晰的冰川擦痕,为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提供了实物样本。
赵井东,王杰,杨晓辉[2](2019)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较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再次指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王乃昂,张律吕,余莺潇,于昕冉,田璐[3](2019)在《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文中提出近年来,有关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时有报道,使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再起纷争。为作澄清,通过实地考察对业已报道的"古冰川遗迹"进行质疑,指出其列举的"冰碛垄""古冰斗""擦痕""颤痕"等不符合冰川地貌证据的专有属性和判别标准,冰期划分和雪线重建不符合科学发现与科学事实确证所需的充分条件,即不满足"将古论今"、地貌组合三要素系统配套、成因-环境一致性的判别原则和方法。因此认为,山东中低山丘陵不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部分学者提出"低海拔型古冰川"的论断,是基于例外主义的泛冰川论,必然会引致"雪球地球"事件进而颠覆第四纪为灵生纪的科学基础。
徐淑琴[4](2018)在《秦晋峡谷南部河段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秦晋峡谷属于黄河中游河段,秦晋峡谷的地质地貌问题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秦晋峡谷南部河段所指为北起壶口瀑布,南至禹门口的这段长度约公里的河流峡谷。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东南部,此区的研究程度比较低。本文通过对秦晋峡谷南部河段的河谷地貌特征、河水侵蚀作用方式、岩石地层发育特点、节理和断裂构造、新构造运动作用等因素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取得如下认识:通过对研究河段河谷的地貌特征分析,尤其是研究区北段壶口一带壶口瀑布、十里龙槽、壶穴等河流地质作用遗迹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发育近南北和近东西走向的节理,同时在基岩河床及岸边台地上形成形式各样的河流地质作用产物壶穴。我们对壶穴进行统计,发现近壶穴的长轴方向与近南北走向的节理方向一致,流水携带大量的泥沙砾石冲蚀节理发育的岩石薄弱部位,促进河流壶穴的形成。通过野外观察、实际论证和综合研究,进一步佐证了研究区宏观与微观谷中谷地貌的成因。()河水的巨大水动力侵蚀作用是谷中谷地貌形成的必备动力条件;()河谷地貌与地层岩性造成的差异侵蚀作用有关;()基岩河床发育大量的节理,降低了岩石力学强度,加速了河谷的形成;()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导致河流下切作用明显。
王乃昂,赵井东,余莺潇,于昕冉,张文佳[5](2017)在《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记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文中研究说明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第四纪冰川研究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7年8月,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与会专家认为,地貌学与沉积地层学的结合以及测年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建立了80万年以来可与M IS进行比对的中国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演化序列,还推动了中国第四纪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通过研讨和交流,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某些疑似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完全可以用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岩石地貌、气候地貌和外动力地貌过程的综合研究,尤其需要加强诸如颤痕等微观冰蚀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研究。适时指出泛冰川论的缺陷和不足是本领域科学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进一步开展具备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念的研究,从而完善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建议国家级学会组织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加强全国高校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加大冰川学、地貌学的科学普及力度。
羊永夫[6](2017)在《浅议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文中提出甲青干河河床中遍布有无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完整度不一的壶穴。曾有学者提出该河床地貌类型系喀斯特河谷"冰臼",而非"壶穴",是第四纪冰川活动形成的。本文从河床基岩岩性、地质构造、水流特征及溶蚀作用等因素,分析了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形成条件,提出了3种形成壶穴的流水运动模式:瀑布模式、阶状跌水模式和急流漩涡模式,并对壶穴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甲青壶穴群是现代河流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产物,与第四纪冰川无关。
羊永夫[7](2017)在《浅议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文中研究指明甲青干河河床中遍布有无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完整度不一的壶穴。曾有学者提出该河床地貌类型系喀斯特河谷"冰臼",而非"壶穴",是第四纪冰川活动形成的。本文从河床基岩岩性、地质构造、水流特征及溶蚀作用等因素,分析了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形成条件,提出了3种形成壶穴的流水运动模式:瀑布模式、阶状跌水模式和急流漩涡模式,并对壶穴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甲青壶穴群是现代河流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产物,与第四纪冰川无关。
曾兰华,李智钊,欧先交[8](2017)在《饶平青岚河壶穴地貌及其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对广东省饶平县樟溪镇青岚地质公园内青岚河河床上分布的169处壶穴进行详细测量,结合野外考察结果,运用定量统计方法分析壶穴的地貌特征,探讨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壶穴形态多样,以椭圆形为主.壶穴主要分布在高水河床上的基岩面上或是跌水、瀑布处.长短轴之比、口径和深度在河床纵向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壶穴的大小、深度和形态的变化主要受流水作用、基岩、节理、河床地貌等的影响.节理可能是该地多数壶穴的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青岚河与广东其它研究地点的壶穴特征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山地丘陵区河流壶穴的形成与发育具有共性规律.
欧先交,陈春艳,曾兰华,尚志海,林培松[9](2015)在《丰顺龙鲸河壶穴地貌特征初步调查》文中指出对梅州市丰顺县龙鲸河从勇士滩到狮吼滩河段的壶穴群作了调查.壶穴形态多样,大多数壶穴的长轴/短轴比在1.5以上.壶穴的深度、长短轴之比和口径沿河床上下游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大小、深度和形态的壶穴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壶穴的发育与节理有密切的关系.壶穴为流水侵蚀形成,与基岩、构造、地貌和局部的流水作用有关.此前将该地壶穴报道为冰臼的误导应及时纠正过来.
周旭,田明中,王璐琳[10](2014)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岩臼型花岗岩景观形成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岩臼是一类极具特色的小型花岗岩地貌景观。近年来,华北和华南部分地区花岗岩岩臼的发现与成因探讨一直是国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而关于其冰川成因和风化成因的争论更是引起地学界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的再次讨论。内蒙古巴林左旗一些相对平坦的山顶上,广泛发育着花岗岩岩臼,文中在对其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岩性、构造和外部环境的角度,对其形成演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冰臼"成因说和"壶穴"成因说并不科学,以寒冻风化为先导的多种风化作用才是岩臼形成的主要成因。
二、“冰臼”与“壶穴”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臼”与“壶穴”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蒙山冰川遗迹的类型、特征和年代——答王乃昂教授、李吉均院士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地震“撞击坑” |
2 关于冰川擦痕的类型和特征 |
2.1 关于交叉擦痕 |
2.2 关于“钉头鼠尾”擦痕 |
2.3 关于“细密、平直、平行分布特征”的擦痕 |
2.4 关于新月形裂纹与擦痕组合遗迹 |
2.5 关于“分叉擦痕”与“断开擦痕” |
2.6关于新月形凿口与颤痕 |
3 关于蒙山拦马墙“巨砾堆积堤”的成因与形成年龄问题 |
3.1 关于巨石表面擦痕问题 |
3.2 关于拦马墙巨石垄的组构问题 |
3.3 关于拦马墙巨石垄的成因问题 |
3.4 关于拦马墙巨石垄的形成时代问题 |
4 关于漂砾 |
5 关于兰溪峡谷的形态与深宽比问题 |
6 讨论 |
7 结论 |
(2)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 |
1.1 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派的兴起与早期争议(1949年之前) |
1.2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争议的延续及拨乱反正(1949-1989年) |
1.3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泛冰川论波澜再起(1990年至今) |
2 冰川发育条件 |
3 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 判别原则以及识别依据 |
3.1 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与判别原则高寒地区冰川塑造了复杂且多样的地表形态, |
3.2 山地冰川冰蚀地貌的识别依据 |
3.3 冰川沉积中冰碛石特征及识别依据 |
4 台湾山地、 长白山、 贺兰山与太白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其年代 |
4.1 台湾山地(雪山和南湖大山) |
4.2 长白山 |
4.3 贺兰山 |
4.4 太白山 |
5 讨论 |
5.1 中国东部及毗邻地区末次冰期的环境特征 |
5.2 中国东部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及ELA下降值 |
5.3 庐山、 崂山与蒙山等山地的第四纪冰川问题 |
6 结论与展望 |
(3)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例外主义的泛冰川论 |
2 悖逆将今论古的二难推理与不当类比 |
3 故步自封的冰期划分与对比 |
4 不能自洽的雪线重建方法与结果 |
5结语 |
(4)秦晋峡谷南部河段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河谷地貌形态研究的历史沿革 |
1.2.2 研究河段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特色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特征 |
2.3 地质构造发展史 |
2.4 研究区自然气候状况 |
第三章 秦晋峡谷南部河段河流阶地特征 |
3.1 阶地影响因素 |
3.2 研究区河流阶地特征 |
3.3 秦晋峡谷形成年代探讨 |
3.4 秦晋峡谷地貌数字高程模型(DEM)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研究河段河谷地貌特征 |
4.1 研究河段北部 |
4.1.1 壶口瀑布 |
4.1.2 十里龙槽(谷中谷) |
4.1.3 水蚀壶穴群 |
4.2 研究河段中部师家滩附近河谷形态 |
4.3 研究河段南部河谷形态 |
第五章 研究河段河谷形态成因分析 |
5.1 河水水动力力学机制与侵蚀作用方式 |
5.1.1 河水侵蚀方式 |
5.1.2 流水侵蚀与壶穴群地质遗迹 |
5.2 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 |
5.2.1 河谷出露的基岩地层岩性特征 |
5.2.2 坡面沉积黄土地层分析 |
5.3 节理及断裂构造 |
5.3.1 鄂尔多斯东南部中生界节理发育特征 |
5.3.2 研究区节理特征及作用 |
5.3.3 禹门口断裂系统 |
5.4 新构造运动与谷中谷地貌的关系 |
5.4.1 新构造运动作用 |
5.4.2 新构造运动对秦晋峡谷地貌的影响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记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第四纪冰川年代学取得长足进展, 推动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 |
2 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古冰川问题有了更为理性和科学的认识 |
3 建议适时编制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
4 加强高校教师冰川学专业培训,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 |
5 结语 |
(6)浅议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
2 壶穴群规模、形态及分布特征 |
3 甲青壶穴群发育条件和形成模式 |
3.1 壶穴发育条件 |
1.水流磨蚀作用 |
2.岩性条件 |
3.地质构造 |
4.溶蚀 |
3.2 甲青壶穴群的形成模式 |
4 壶穴地貌的演化过程 |
5 结论 |
(8)饶平青岚河壶穴地貌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研究方法 |
3 调查结果 |
3.1 壶穴形态特征 |
3.2 壶穴空间分布特征 |
3.3 壶穴形态与构造 (节理) 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语 |
(9)丰顺龙鲸河壶穴地貌特征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自然地理背景 |
2 研究方法 |
3 龙鲸河壶穴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
3.1 壶穴形态特征 |
3.2 壶穴空间分布 |
3.3 壶穴形态与河床基岩节理 |
4 壶穴成因 |
5 结语 |
(10)内蒙古巴林左旗岩臼型花岗岩景观形成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区域地质概况 |
1.3 特征分析与研究方法 |
2 巴林左旗岩臼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
3 岩臼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岩性因素分析 |
3.2 节理的作用分析 |
3.3 风化作用分析 |
3.4 外部环境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冰臼”与“壶穴”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蒙山冰川遗迹的类型、特征和年代——答王乃昂教授、李吉均院士质疑[J]. 王照波,王江月. 地质论评, 2019(03)
- [2]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J]. 赵井东,王杰,杨晓辉. 冰川冻土, 2019(01)
- [3]山东中低山丘陵古冰川遗迹质疑[J]. 王乃昂,张律吕,余莺潇,于昕冉,田璐. 地理科学, 2019(02)
- [4]秦晋峡谷南部河段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D]. 徐淑琴. 西北大学, 2018(01)
- [5]渐趋完善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范式——记第四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J]. 王乃昂,赵井东,余莺潇,于昕冉,张文佳. 冰川冻土, 2017(05)
- [6]浅议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J]. 羊永夫. 贵州地质, 2017(03)
- [7]浅议平塘县甲青“壶穴”群的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A]. 羊永夫.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地学旅游研究论文集, 2017
- [8]饶平青岚河壶穴地貌及其特征[J]. 曾兰华,李智钊,欧先交. 嘉应学院学报, 2017(05)
- [9]丰顺龙鲸河壶穴地貌特征初步调查[J]. 欧先交,陈春艳,曾兰华,尚志海,林培松.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10]内蒙古巴林左旗岩臼型花岗岩景观形成演化分析[J]. 周旭,田明中,王璐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