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

论文摘要

20世纪末的文学世俗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是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存在。文学世俗化体现了转型期的种种价值矛盾,包含着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层面的复杂内容。研究市场经济语境下文学世俗化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世俗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语境下的主导话语,如何评价文学的世俗化,或世俗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角度对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进行研究,深层剖析文学世俗化的主要特质,进而探求其在深层文化结构中所隐含的某些精神需求,从而全面审度世俗化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与意义。绪论首先对研究对象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指出文学世俗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接着对本文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世俗化”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我所理解的“文学世俗化”的内涵。最后对文学世俗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梳理,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在具体行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章世俗化转向: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嬗变文学世俗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语境下许多作家的文化选择,本章主要抓住市场经济语境下几个重要的文学世俗化转型现象进行分析阐述。第一节主要从社会文化转型与作家身份认同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作家的文化身份在社会转型期的调整与变化;第二节主要从先锋文学的世俗化转型入手,从诗歌和小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先锋文学的世俗化转型不仅体现了从先锋到世俗的历时性的线性趋势,更体现了作家自觉的美学追求。第三节主要以王蒙、刘心武等为代表,阐述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主流地位的作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主动调整文化姿态、面向世俗写作的文化选择。第二章文学世俗化:文化失望后的审美追求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逐步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精英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种普遍的文化失望情绪弥漫在中国文化的上空。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知识分子的精神地位被动摇和颠覆。人们从对革命、政治的狂热逐渐走向对现实利益的关注,文学世俗化成为文化失望后作家的自觉追求。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主要以王朔为重点阐述对象,从王朔的金钱观念与商业意识,文学观念、作家角色的世俗化定位,“都市顽主”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具体阐述王朔创作的世俗化取向及对后来文学的影响。第二节主要阐述了新写实作家的消解神圣、面向世俗的文化选择,首先从对乌托邦的失望和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世俗欲望的激活两个方面指出世俗化已经成为新写实小说的深层驱动力,并对其世俗化的重要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以池莉、方方为典型个案,具体阐释新写实作家世俗化选择的个体差异性。第三章物欲的合理化与合法化首先探讨了社会文化转型与世俗化文学对个人物质需求的空前重视。在市场经济时代,物质话语已经作为一种强势话语进入到文学中,对文学造成了很大影响。世俗化文学对物质话语的空前重视一方面体现了文学对个人物质诉求的肯定,另一方面这种物质诉求由于没有得到一定的规范和引导,特别是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日益演变为对物欲的狂热追求。但是,世俗化并不等于物欲化,世俗化并不必然导致物欲化。中国现阶段之所以出现物欲主义,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接着从物质的追逐与人的物化、物化都市空间的展示与营构、物质挤压下的人性悖论三个方面探讨了物质欲求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最后从作家主体角度阐述了物质诉求的多元化认同。转型期的作家们在整体上流露出对个人物质诉求的认同态度,但是由于个体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出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个体性的差异。第四章神圣的祛魅与日常生活的还原文学世俗化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与书写一方面体现出作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家对世俗生活的高度重视。首先指出由于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日常生活长期处于被遮蔽和被忽略的状态,而世俗化文学将长期被遮蔽的日常生活从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将日常生活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和审美对象,使日常生活重新获得了独立的价值与意义。接着从日常生活的凡庸化表达和私人化体验两方面对文学世俗化中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形态进行分析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由于日常生活本身的特点,特别是消费社会的到来,日常生活在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制后又重新陷入消费意识形态的陷阱,日常生活面临着重新被异化、被扭曲的命运。最后指出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才能使日常生活从自在走向自为。第五章感性的回归与身体书写首先探讨了哲学的身体转向和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身体观念的演变,意在指出身体在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反抗的身体和消费的身体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文学世俗化身体书写的重要表现,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文学世俗化的身体书写面临着多重困境和悖论。在消费文化语境的影响下,感性在纠正理性偏至的同时,又走上了感性乌托邦和肉体乌托邦,文学世俗化沿着粗鄙化、庸俗化方向发展。在揭示困境和悖论的同时,提出应该进行身体的美学建构,必须使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身体和精神并重,才能使文学世俗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结语从整体上对文学世俗化进行理性反思与评价,并对相关问题予以补充阐释,指出一方面世俗化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对世俗化已经表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肆意解构倾向予以足够重视,对世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庸俗化、低俗化倾向等进行批判,从整体上指出目前文学世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对“世俗化”进行了东西方语境下的界定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所理解的文学世俗化内涵;其次,抓住了文学世俗化的几个特点和现象进行了辩证分析和阐释。另外,在具体分析阐述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世俗化的积极性、合理性的一面,又注意对文学世俗化的消极因素进行辩证分析,针对目前文学世俗化存在的问题给予尝试性解答。不足之处在于所涉及的作品涵盖面还相对偏狭,对文学世俗化的特点分析还应该再进一步深入,理论素养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作为一种重要文学和文化现象的世俗化
  • 二 世俗化概念的界定
  • 三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一章 世俗化转向: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嬗变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转型与作家身份认同
  • 一 世俗文化场域中的作家身份危机
  • 二 逃避、反抗与直面
  • 第二节 先锋作家的世俗化转型
  • 一 弃雅从俗:先锋诗歌的世俗化转型
  • 二 告别清高:先锋小说的世俗化转型
  • 第三节 主流作家的世俗化转向
  • 一 王蒙的“躲避崇高”
  • 二 刘心武的“直面俗世”
  • 第二章 文学世俗化:文化失望后的审美追求
  • 第一节 王朔:在反叛与媚俗之间
  • 一 王朔的金钱观念与商业意识
  • 二 文学观念、作家角色的世俗化定位
  • 三 都市顽主形象的塑造
  •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的世俗化取向
  • 一 世俗化:新写实小说的深层驱动
  • 二 世俗认同:由平民写实到都市传奇
  • 三 世俗认同中的批判与反思
  • 第三章 物欲的合理化与合法化
  • 第一节 社会文化转型和个人物质需求的空前膨胀
  • 第二节 物质欲求的文本显现
  • 一 物质的追逐与人的物化
  • 二 物化都市空间的展示与营构
  • 三 物质挤压下的人性悖论
  • 第三节 物质诉求的多元化认同
  • 第四章 神圣的祛魅与日常生活的还原
  • 第一节 世俗化文学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与书写
  • 一 被遮蔽的日常生活
  • 二 社会文化转型和日常生活的还原与再现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凡庸化表达
  • 一 日常生活的物质性还原
  • 二 祛除诗意的此在
  •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私人化体验
  • 一 日常生活的无聊化、碎片化
  • 二 对日常生活的历史维度的思考
  • 三 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哲学反思
  • 第四节 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拯救
  • 第五章 感性的回归与身体书写
  • 第一节 文化处境与身体转向
  • 一 哲学的身体转向
  • 二 新时期文学中的个性解放与身体发现
  • 第二节 文学世俗化中的身体书写
  • 一 反抗的身体——肉体反抗乌托邦
  • 二 消费的身体与身体的消费
  • 第三节 身体的悖论与美学建构
  • 一 消费文化语境下身体书写的多重悖论与困境
  • 二 文学世俗化身体的反思与美学建构
  • 结语
  • 一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 二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 三 作家主体意识与批判立场的加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为了不功利——读池莉的《立》[J]. 中国德育 2016(06)
    • [2].池莉:坚持住! 别倒下![J]. 检察风云 2016(19)
    • [3].池莉:唯有爱不能遗弃——评池莉的《池莉诗组》[J]. 文学教育(上) 2016(12)
    • [4].池莉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汉口情景》编辑手记[J]. 出版参考 2014(31)
    • [5].池莉的话[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0(01)
    • [6].小说的节奏——读池莉的新作《打造》[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0(01)
    • [7].成功在于做好自己[J].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2009(Z1)
    • [8].混账至极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J]. 基础教育论坛 2012(Z1)
    • [9].媚俗的靡靡之音——论池莉的商业化创作[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1(12)
    • [10].《池莉诗集·69》:思考在“世俗”之外[J]. 长江丛刊 2016(31)
    • [11].哦我不看海豚表演行不行——池莉诗歌读记[J]. 长江丛刊 2016(31)
    • [12].哲思话语,精神美色——评《池莉诗歌集·69》[J]. 长江丛刊 2016(31)
    • [13].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读《池莉诗集·69》[J]. 长江丛刊 2016(31)
    • [14].《池莉诗集·69》评论小辑[J]. 长江丛刊 2016(31)
    • [15].如何穿透生活来安放自我——关于池莉的诗歌写作[J]. 长江丛刊 2016(31)
    • [16].两种城市,两类女人——池莉新世纪小说初探[J]. 新文学评论 2016(03)
    • [17].论池莉和梁贵子小说的审丑意蕴[J]. 新文学评论 2016(03)
    • [18].主持人语[J]. 新文学评论 2016(03)
    • [19].时代回声与生命感悟 池莉小说创作论[J]. 新文学评论 2016(03)
    • [20].老实做人,踏实做事[J]. 高中生之友 2017(Z2)
    • [21].浅析池莉市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09)
    • [22].家庭教育中的母女(子)教育——读池莉《来吧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启示[J]. 青春岁月 2017(03)
    • [23].一座城的坚守与逃离——浅析小说《致无尽岁月》[J]. 唐山文学 2017(04)
    • [24].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池莉小说创作[J]. 山东文学 2017(03)
    • [25].德在细节里[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08)
    • [26].“城”的解读——读池莉《她的城》[J]. 青年文学家 2017(21)
    • [27].我在武汉“过早”[J]. 世界博览 2017(16)
    • [28].苏醒是熬出来的[J]. 中国青年 2017(08)
    • [29].扶贫要精准别“遍撒芝麻盐儿”[J]. 人民周刊 2017(01)
    • [30].否定、彷徨中的自我追寻——浅析池莉小说《所以》中主人公叶紫[J]. 山西青年 2017(19)

    标签:;  ;  ;  ;  ;  ;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