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东北三省大豆品质生态差异及遗传效应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学
作者: 宁海龙
导师: 杨庆凯,李文滨
关键词: 大豆,品质性状,品质区划,胚遗传效应,细胞质遗传效应,母体遗传效应,遗传主效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文献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根据5个大豆品种在东北三省11个地点种植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和年推广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97份大豆品种的品质指标,分析了东北三省大豆品质的生态差异,依据大豆品质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对东北三省进行了品质区划。同时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10个杂交组合,将亲本、F1、F2在2年种植,采用广义种子遗传模型分析了大豆品质性状的包括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三套遗传体系的基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效应。结果如下: 1.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年份效应、地点效应、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基因型×地点互作、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地点间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地点效应表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规律。 2.不同地点间,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效应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脂肪含量的基因型效应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3.依据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兼顾行政区的完整性,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五个大区,即北部高油大豆产区(Ⅰ-1区)、中西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1区)、中部高油大豆产区(Ⅰ-2区)、中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2区)、南部高蛋白大豆产区(Ⅲ区)。 4.遗传主效应对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苏氨酸含量、丝氨酸含量、丙氨酸含量、苯丙氨酸含量和色氨酸含量的遗传变异起着主要作用,基因×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不大。蛋脂总含量、天冬氨酸含量、谷氨酸含量、甘氨酸含量、胱氨酸含量、缬氨酸含量、蛋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组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脯氨酸含量、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是以基因×环境互作效应为主,酪氨酸、亚麻酸和油酸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环境互作效应相近。大豆品质性状受到胚、细胞质和母体三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在品质性状的遗传主效应中,天冬氨酸含量、丝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和色氨酸含量、棕榈酸含量、硬脂酸含量和亚油酸是以胚主效应为主。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谷氨酸含量、缬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酪氨酸含量、苯丙氨酸含量、组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油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以细胞质主效应为主,蛋脂总含量、丙氨酸含量和蛋氨酸含量以母体主效应为主,苏氨酸含量以胚主效应和母体主效应为主,甘氨酸含量以胚主效应和细胞质主效应为主,胱氨酸含量以细胞质主效应和母体主效应为主。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Ge)中,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胱氨酸含量和色氨酸含量、脂肪酸组分以极显著的胚互作方差为主,蛋脂总含量、天东氨酸含量、苏氨酸含量、丝氨酸含量、谷氨酸含量、甘氨酸含量、丙氨酸含量、缬氨酸含量、蛋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酪氨酸含量、苯丙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和精氨酸含量以极显著的母体互作方差为主;亮氨酸含量、组氨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胚互作方差和母体互作方差同等重要。氨基酸组分含量的细胞质互作方差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含量、谷氨酸含量、胱氨酸含量、异亮氨酸含量、亮氨酸含量、组氨酸含量、脯氨酸含量、色氨酸含量和亚麻酸含量是以基因
论文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国内外大豆生产现状与大豆品质的重要性
1.1.1 国内外大豆生产与贸易现状
1.1.2 大豆品质及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豆品质的生态差异
1.2.2 大豆品质的遗传育种研究
1.3 立项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大豆品质生态差异与区划
2.1.1 生态差异试验
2.1.2 品种品质差异试验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大豆品质的遗传效应分析
2.2.1 遗传材料
2.2.2 田间试验
2.2.3 品质测定
2.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白质与脂肪含量的生态差异及品质区划
3.1.1 地点间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差异
3.1.2 东北三省大豆品质区划
3.2 大豆化学品质的遗传分析
3.2.1 大豆化学品质的方差分量分析
3.2.2 大豆化学品质的遗传率分析
3.2.3 大豆化学品质的选择响应分析
3.2.4 大豆化学品质的遗传相关分析
3.2.5 大豆F_2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4 讨论
4.1 大豆品质的生态差异与品质区划
4.1.1 大豆品质的生态差异分析
4.1.2 大豆品质的区划
4.2 品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与品质育种的关系
4.2.1 大豆品质性状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分析的意义
4.2.2 遗传效应分析与大豆品质性状直接选择的关系
4.2.3 遗传效应分析与大豆品质性状间接选择的关系
4.2.4 遗传效应分析与大豆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利用的关系
4.2.5 环境互作效应分析与大豆品质性状研究的关系
5 结论
5.1 大豆品质的生态差异
5.2 东北三省大豆品质区划
5.3 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5.4 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分析
5.5 大豆品质性状的选择响应
5.6 大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5.7 大豆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10-31
相关论文
- [1].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D]. 王继安.东北农业大学2002
- [2].大豆高产优质性状高效表达的激素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D]. 张明才.中国农业大学2004
- [3].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中国大豆与日本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关荣霞.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 [4].春大豆氮代谢机制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D]. 龚振平.东北农业大学2004
- [5].磷素与不同基因型大豆营养关系研究[D]. 蔡柏岩.东北农业大学2005
- [6].硫素营养对大豆产质量影响的研究[D]. 刘丽君.东北农业大学2005
- [7].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研究[D]. 韩天富.东北农业大学1994
- [8].我国大豆种质资源脂肪性状的变异、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 郑永战.南京农业大学2006
标签:大豆论文; 品质性状论文; 品质区划论文; 胚遗传效应论文; 细胞质遗传效应论文; 母体遗传效应论文; 遗传主效应论文;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