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论文题目: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 李英武

导师: 方平

关键词: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决策,认知过程

文献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情绪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建设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备受关注,相继产生了多种情绪与决策的相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Gross和Campos指出,情绪与情绪调节在时间过程上的同时性。认为情绪调节伴随情绪发生的全过程,情绪发生的过程就是情绪调节的过程。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唤醒时,人们改变思维或行为方式以影响情绪的产生、体验以及情绪的表达。由于情绪调节的概念定义清晰、操作性较强,因此在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心理病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领域里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研究者把情绪调节能力作为个体良好认知功能和社会胜任能力的标志。但目前的研究多是探讨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年龄发展特点,对情绪调节策略与高级认知活动的关系研究,特别是对决策的影响极少涉及。本文承接和发展了情绪调节领域的前沿研究,将最新的情绪调节理论研究范式与决策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情绪、情绪调节策略的问卷调查、实验室研究,从不同角度系统探讨了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特点。研究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正负性情绪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映指标的变化特点;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正负性情绪状态下的决策行为特点、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影片材料可以作为诱发情绪的一种方式,支持了已有研究的结论;正负性情绪在不同生理反映指标上,存在趋势分离现象;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效果差异显著,正性情绪状态下,个体倾向做出概率性决策,而在负性情绪状态下个体倾向于做出非概率决策。情绪调节的两种方式: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概率性决策和非概率性决策也具有直接影响。采取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和采取表达抑制的个体在概率性决策和非概率性决策得分上,从统计学意义来讲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采取认知重评的个体倾向于做出概率性决策,而采取表达抑制的个体倾向于做出非概率性决策。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情绪理论假设

1.1 情绪

1.2 情绪理论假设

1.2.1 生物社会理论

1.2.2 认知社会理论

1.3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3.1 情感首因论

1.3.2 认知首因论

1.3.3 整体论

2.情绪调节的理论假设

2.1 情绪调节的定义

2.2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2.2.1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2.2.2 情绪调节的种类

2.3 情绪调节策略

2.4 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的影响

2.4.1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2.4.2 自我调节的注意模型

2.4.3 自我—损耗模型

2.4.4 情绪同感模型

2.5 情绪和情绪调节的关系

2.6 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6.1 国外的相关研究

2.6.2 国内的相关研究

3.决策(Decision Making)

3.1 决策的定义

3.2 决策理论

3.2.1 效用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

3.2.2 后悔理论和失望理论

3.2.3 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3.2.4 风险即情绪模型

3.2.5 情绪信息等价说

3.2.6 区别—巩固理论(Differentiation and Consolidation Theory)

3.2.7 正性情绪说

3.2.8 情绪启发式假说

3.3 决策过程

3.4 影响决策的其他因素

3.4.1 抱负水平

3.4.2 环境的作用

3.4.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3.5 决策的神经生理基础

3.5.1 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

3.5.2 前扣带回皮层

3.5.3 杏仁核

3.5.4 眼窝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 OFC)

4.情绪调节策略与决策的关系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和假设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目的及假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假设

2.4 其他变量与研究假设的关系

3.研究意义

第三章 实证研究

1.研究方法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实验仪器及实验室

1.2.2 情绪体验自我报告单

1.2.3 情绪诱发材料

1.2.4 实验数据收集及分析软件

1.3 实验程序

1.3.1 预备阶段:

1.3.2 正式实验阶段

1.3.3 恢复期:

1.4 实验测量:

1.4.1 情绪体验和表达

1.4.2 决策

1.4.3 生理数据

2.实验结果

2.1 情绪诱发效果的检验指标

2.2 靶情绪的区分性比较(Discriminability)

3.结果分析

3.1 正性情绪诱发效果检验

3.1.1 情绪体验自我报告

3.1.2 负性情绪诱发效果检验

3.1.3 情绪诱发生理指标检验

3.1.4 结果讨论

3.2 正负性情绪状态、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3.3 结果分析

3.3.1 情绪状态对决策影响

3.3.2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第四章 综合讨论

1.主要研究结果分析

1.1 正负性情绪生理反应指标的区别

1.2 正负性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2.创新和启发

3.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07

参考文献

  • [1].藏族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词语记忆的影响[D]. 刘佳媛.青海师范大学2017
  • [2].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姜艳芳.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 [3].情绪调节策略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D]. 陈艳.浙江师范大学2012
  • [4].大学生双向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D]. 梁贤英.信阳师范学院2011
  • [5].大学生成人依恋和情绪调节策略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D]. 白智敏.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 [6].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材料记忆的影响[D]. 姚屹北.辽宁师范大学2011
  • [7].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反应抑制的影响[D]. 闫娜.西安体育学院2011
  • [8].大学生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D]. 强伟.郑州大学2012
  • [9].视障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恋及其关系的研究[D]. 胡静.华东师范大学2010
  • [10].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D]. 赵海涛.山东师范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情绪、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郑建君.山西大学2007
  • [2].不同情绪启动水平下直觉情绪调节作用的研究[D]. 郝懿.首都师范大学2006
  • [3].自尊、情绪调节预期对积极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影响[D]. 周耀红.首都师范大学2007
  • [4].情绪对风险决策和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 徐辉.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D]. 徐馨琦.首都师范大学2005
  • [6].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记忆任务的影响[D]. 杨海燕.首都师范大学2005
  • [7].不同目标定向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 赵春黎.首都师范大学2004
  • [8].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 贾海艳.首都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