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文水县供电公司,山西吕梁032100
摘要: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电网在输送电能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线路损耗。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电网的线损率将近5%,有大量的电力资源被浪费。根据数据分析显示,有大量不合理的线损主要是由10kV及其以下的低压台区所产生的。因此供电所的台区线损治理能力对电网系统线损率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电力系统中通常将配电或用户专用变压器所覆盖的供电区域称之为台区。每一个台区就是一个电网的基础管理单位。线损则是指电能在电网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线路损耗。台区线损率是衡量台区线损是衡量台区线损管理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台区线损;供电所;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6文章标识码:A
引言
线损管理是电力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供电企业综合水平的关键指标。线损管理不能一蹴而就,但各供电企业要树立榜样,发现线损原因后必须科学分析,不能盲目用药。通过很多供电企业和经营者的努力,我们相信我们供电所的线路损失将有效减少,节能和减排目标也将最终实现。
1、供电台区线损
在电力系统中,在评价电网性能好坏时,输送时的电能损耗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电网的损消耗率越低,损失的电力就越少,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电厂生产的电力要达到电力用户,必须通过变电站、电网和当地配电设备等,经过很多电力设施。在这个传输过程中,每个链路可能会造成电力损失。我国专门制定了管理这些的适当制度。这就是区域管理。所谓区域,是指一个变压器设备覆盖的所有用电区域,是我国现在低压电网的管理单位。地区管理的实际内容是实时监控整个区域内低压用户的电源使用情况,以这种方式在电网中更准确地放置线路损失区域,然后根据现有问题进行改进,从而采取目标措施减少线路损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某地区的线路损失不是固定的数字,不仅会增加电力损失量,还会出现一些可能对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异常情况。
2、台区线损异常类型及原因
台区线损异常分为高损台区和负损台区两大类。
2.1造成台区线损高损的主要原因
(1)采集数据异常或未采集、表码突变。(2)台户关系不对应。在新增台区、分台区,用户档案变更时,未全部将用户所属台区调整正确以及新增用户时将用户增在其他台区导致。(3)计量设备故障。一般包括低压集中器、低压电能表、互感器故障。(4)计量接线错误。包括电能表、互感器二次线接反、相线接错。(5)业务系统基础档案信息与现场不一致。如低压电能表倍率、互感器变比系统与现场不一致。(6)用户窃电。窃电一般包括私自挂线、绕越计量装置用电、表内短接、破坏计量装置、借零等。(7)低压线路、配电盘漏电,线路细长旧,三相不平衡等。
2.2造成台区线损负损的主要原因
(1)光伏发电用户采集异常、采集表码突变。(2)台户关系不对应。在新增台区、分台区,用户档案变更时,未全部将用户所属台区调整正确以及新增用户时将用户增错台区。(3)台区关口表、互感器接线错误。(4)台区关口表、互感器故障,导致失压、失流。(5)用户电能表现场存在空转、飞走等情况。(6)业务系统基础档案信息与现场不一致;低压电能表倍率、互感器变比系统与现场不一致。
3、现场排查台区线损排查
3.1电能表跑反向有功现场排查方法
智能电能表大多具有双向计量功能,对于未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的用户来说,电能表相线接线2进1出时,电能表反向有功走字,反向电能量不计入用户的用电能量,造成台区售电能量减少。如果电能表具有用电信息采集功能,可以抄取电能表反向表码,作为现场排查电能表接线错误的依据。此方法只对已跑反向表码的电能表有效,对接线错误未跑反向表码的电能表无效。具有双向计量功能的智能电能表一般都会有潮流方向指示,通常为一个左向箭头。现场检查排查时,可以在电能表出线侧接入负载,如果电能表相线进出线接线错误,智能电能表显示屏马上会有反向潮流指示。
3.2漏电造成台区线损率异常的现场排查方法
漏电造成线损率异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台区总表与用户电能表之间的线路漏电,漏电电能量不会计入售电能量,造成台区线损率异常;一种是用户电能表之后的线路漏电,如果用户电能表接线正确,用户电能表之后的漏电电能量会计入用户的用电能量,不会影响台区线损率。如果用户电能表接线错误,单相电能表中性线接在左侧、相线接在右侧,用户侧发生的漏电不计入用户用电能量,就会造成台区线损率异常。可以用钳形表同时测量表箱下户线的中性线、相线,如果显示电流不为“0”,则说明存在以上漏电情况。为防止用户漏电造成线损率异常,可使用测电笔确定电能表相线中性线接线位置,判定用户电能表进线是否正确。通常,台区主干线路、下户线发生漏电,漏电电流会很大,工作人员可使用钳形表在台区变压器出线处测量漏电电流。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台区,可用钳形表在中性点接地处测量漏电电流,根据台区用户的整体漏电情况,判定主干线路、下户线是否发生漏电。查找漏电点时,可采用拉路的方式判定是哪一路线路漏电,再用钳形表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找到漏电点。
3.3电能表计量不准确或不计量现场排查方法
电子式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启动电流小,整体性能可靠,但仍有部分计量不准确或不计量,造成台区售电能量减少。出现此类故障,电能表不影响用户用电,采集正常,很难及时发现。如果现场逐一校表,工作量极大,耗时费力。现场排查电能表不准或不计量时,可以采用瓦秒法(又称定转测时法),即在被测电能表上加上固定功率的负载,根据电能表常数(r/kWh)计算出脉冲间隔的理论时间,用秒表测出实际脉冲间隔时间,通过比较理论间隔时间与实际脉冲间隔时间,判定电能表计量是否准确,一般情况下2—3个脉冲就可以验证出结果。机械电能表用瓦秒法检测一般使用小功率负载;智能电能表用瓦秒法检测一般采用大功率负载,缩短现场排查时间。
4、供电所台区线损的治理措施
4.1针对计量差错的治理措施
通常导致表计计量出现差错的因素为:电表时钟电池欠压、表计装拆人员业务技能水平不足、负荷分割无标准、表计载波频率混装。对此供电所需针对这些因素制定以下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计量差错。①针对供电公司要做好对计量表计的信息采集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更换电表时钟电池欠压的表计,防止因电表时钟电池欠压造成的计量差错。②部分供电所的计量表计拆装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表计接线错误导致计量差错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供电所要加强对表计拆装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相关培训体系。③由于部分供电所负荷分割无标准导致线损产生,供电所需要制定负荷分割规范化规程,如规定:负荷分割现场实施前,由多班组联合对变箱户关系与异动流程进行核查在负荷分割实施后,工作人员核对采集终端的表号、变比无误,接线正确,验收合格后方可送电,并及时完成系统内的低压异动相关流程,所涉及的班组均根据其职责承担相应的考核责任。④对于表计载波频率混装的情况,供电所需在上报载波模块采购需求的时候需区分好载波模块的频率,并制定按载波频率领用安装载波模块的规范并做好相应的台账管理,以防止不同频率的载波模块混用,影响计量的准确性。
4.2针对窃电的治理措施
电力用户非法侵占使用电能的行为被称之为窃电。这种行为严重扰乱电力市场秩序,同时也是影响供电所线损的主要原因之一。窃电行为都通常较为隐蔽,供电所较难通过对台区周期巡视发现,因此导致窃电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开展反窃电工作,首先需要能够捕捉到窃电的信号,然后到达现场检查表计,才能分析判断出窃电行为、确定窃电方式并进行查处。通过对日线损不合格的台区进行分析,是供电所常用的查处窃电方式。供电所可以依靠采集系统导出日线损率在10%以上台区的用电客户清单,按清单逐个台区开展反窃电工作,特别加强对带互感器、三相不平衡、电量突增突减及台区日线损波动较大的台区的客户的检查工作。此外供电所可以通过“诚信用电、窃电可耻”的反窃电宣传后动,积极引导其他用户对窃电行为进行举报,或引导窃电客户主动向承认窃电行为。通过这些方式供电所能够及时发现窃电行为以便开展窃电查处。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及时挽回供电企业的损失,减少线路损耗,降低台区线损率。
4.3建立台区线损多维度奖惩体系,形成激励考核长效机制
为调动基层线损专责的主动性、积极性,公司建立台区线损多维度奖惩体系。一是对供电所月度线损合格率、日线损累计不合格天数超过3天的台区、连续3天及以上不合格的台区、未当天建立线损模型的台区等进行分项纳入月度绩效考核,全公司通报排名;二是对日线损累计不合格天数超过4天的台区,每超过一天,直接经济考核责任台区经理并连带供电所长;三是对台区线损管控较好,台区线损率持续降低的台区经理,兑现经济奖励并给予业绩积分量化,对台区线损管控较差,线损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台区经理,需书面分析原因并下发考核责任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结束语
台区线损管理越到位,线损异常率越低,表明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越高。供电公司在长期的台区线损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低压台区线损管理模式,稳步促进台区线损管理新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惠林.影响低压台区线损管理的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8(22):32-33.
[2]褚旭.影响低压台区线损管理的因素及其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1):43.
[3]蔡育文.降低集抄台区线损的技术分析与实现探讨[J].科技风,2018(31):171.
[4]王喜珠.低压配电台区线损异常及应对措施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9):48-49.
[5]王蓉.基于台区线损治理问题的相关分析[J].低碳世界,2018(10):105-106.
[6]张清海.浅谈降低台区线损的措施[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27):68.
[7]王祖渊.台区线损合格率的智能管控[J].低碳世界,2018(09):122-123.
[8]孙彬,陈浩宇,王卫民,石超贤,孙乐.低压台区线损原因及治理措施[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