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不仅是知识分子问题得以重新审视的客观需要,而且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力图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多视角的考察和谐社会与知识分子问题。本文主要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作为思考的主要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知识分子问题。论文的序言部分主要阐明了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内涵的关系。序言中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内涵的四个重要内容,一是要明确实践的主体,二是要理解实践的本质,三是牢记实践的思想根基,四是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论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这一概念出发,阐述了知识分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强调知识分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论文则在相应章节分别论述以下几个内容,一是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主体的知识分子理论重构问题,二是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重建问题,三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建设问题,四是知识分子生态环境构建的设想。论文第一章主要概括了西方和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由来和主要发展脉络,并对知识分子研究进行综述。此外,还对研究的一些难点、重点、研究的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以及论文的框架和内容做了概述。西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论文首先从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入手,分析了现代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从重要角色趋向为一般角色,另一方面,则是社会转型下人们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反思。论文在此背景基础上,对西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主要对知识分子自身定位的理论、知识分子职业化、知识分子和大学、知识分子和公众、知识分子与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分子与新阶级等方面进行总结。国内知识分子问题的发展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论文主要讨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和特质主要来自四方面的影响,即知识分子和传统的关系、知识分子和现代化的关系、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关系。论文最后着重归纳了国内知识分子研究的概况。论文第二章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内涵的第一点,即要明确实践的主体,而着重对知识分子这一“主体”进行分析和研究。论文紧紧围绕对知识分子理论重新审视而来展开。论文试图溯本清“论”,即重新回到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这个话题和源头,通过厘清党的知识分子的理论依据来重新审视知识分子问题。论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到毛泽东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入手,通过追问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要性何在、知识分子意义的终极意义何在、对知识分子阶层如何认识和知识分子问题的症结何在这四个问题,来详细分析知识分子理论中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的发展、变化、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办法。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逻辑变迁出发,对其进行反思,从而提出认识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新视角,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确立知识分子研究的立场提供依据。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不容忽视的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依据。论文首先论述了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元阐释,其次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历史考察,主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以及其作为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论文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内涵的第二点,即要理解实践的本质,而对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阐释。论文在充分肯定党和知识分子关系,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础上,主要剖析了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形成、发展,并对其进行反思。论文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来考察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演变和特征。论文把党的革命事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深入考察和分析了这些阶段里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27年内战结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早期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形成的阶段。论文首先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描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作用,及其对知识分子性格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及文论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诸种影响以及对早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对知识分子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作用于作为第二阶段的革命文学运动时期。论文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提出为背景,主要通过分析了左联的成立背景、性质和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论、左翼文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来透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第四章主要阐述了第三到第五阶段中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根据革命和文艺发展的特征,论文将1937年到建国这一时期看作是党和知识分子发展的第三阶段。而大众化,则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文艺口号和知识分子政策变化的焦点。故论文主要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变化来看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变化。论文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为背景,通过分析党对启蒙运动的评价、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划分、对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在文艺中的作用,来论述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变化背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变化及实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则为党和知识分子关系发展的第四阶段,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延安体制。因此论文首先着重阐述了延安文艺体制和知识分子政策及文艺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了这一时期文艺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以及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其次对建国后的党和知识分子关系做了分析。关于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第五阶段,论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后重要的知识分子政策,并以“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概括了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即只有在正确的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指导下,才能在动态的社会变化中,实现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良性调适,最终达到“双美”共进。论文第五章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内涵的第三点,即牢记实践的思想根基,而对“文化”建设展开论述。论文主要以知识分子反思和反思知识分子为主线,来论述文化的主要创造、传承者知识分子自身的建设问题。论文以知识分子从反思到反省到自我批判到直面人生的心路历程为线索,分析了知识分子对五四的主动反思以及五四对知识分子的影响;详细论述了解放区文学环境的变化及知识分子在整风运动中开始半被动的反思自我;具体剖析了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心态的转变以及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等时期的表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政策的积极影响,为知识分子开始新一轮的反思以及重新塑造知识分子群体提供了可能。知识分子的反思是和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知识分子自身的反思和自身建设是和谐文化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内在肌理。论文第六章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内涵的第四点,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断实践,而对“过程”展开论述的。论文提出了在知识分子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系统影响着知识分子的发展。反之,知识分子的健康发展则对这一生态系统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论文提出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真正理解知识分子的价值是创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通过“您眼中的知识分子”的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了知识分子的社会生态环境;论文还分析了知识分子文化生态的状况及知识分子自身建设问题。主要讨论了与知识分子关系密切的大学如何增强文化创新,以及知识分子与责任问题。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系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作用不是割裂的,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知识分子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