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饮用水管网微生物学水质研究及模拟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吴卿
导师: 赵新华
关键词: 饮用水,微生物学水质,生物稳定性,序列分析,数学模型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前大多研究注意力都集中在出厂水质量上,而对给水管网系统中水质变化问题重视不够。给水管网系统在整个供水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水质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研究管网水质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微生物学水质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保障水的安全输配及提供技术支持,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水质监测及分析经调研和实地勘察,选定某高校校园管网作为研究对象,对选定的监测点进行为期近一年的水质检测,分析水质指标达20项,取得了大量的水质资料,对管网水质有了一定的了解。(1)对常规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各水质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该实验管网的水质状况及二次供水设施—水箱的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该实验小区部分水质指标超标情况严重,特别是水源更换对该小区的水质影响较大,某些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各指标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对管网三氯甲烷进行监测、研究,评价了实验管网消毒副产物污染状况及其他水质指标对三氯甲烷生成量的影响;(3)对实验管网进行加密实验,研究余氯、浊度等指标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及在管网中的衰减过程;(4)对影响细菌总数测定的培养条件进行研究,以R2A培养基作为测定细菌总数的培养基,分析了管网中影响细菌总数的水质指标,并分析了实验管网生物稳定性。二、应用PCR-DGGE对管网细菌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首次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管网水细菌多样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分离并获得了5个特异片断,对其测序并检索,应用DNASTAR软件建立了相关片断的进化树,分析了片断可能代表的菌株及特性,其中多为非培养条件下获得的菌株。将4个片断提交于GenBank,并获得了相应序列号。实验证明,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传统培养方法无法得到的菌株的情况,能够更全面真实地反映饮用水微生态环境的面貌,对自来水企业保障饮用水的微生物水质安全,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帮助的。三、建立细菌总数预测模型应用SAS和Matlab软件建立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原始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主成分Logistic逐步回归及神经网络的细菌总数预测模型,以细菌总数超标与否为预测目标,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方法能够较好的对复杂系统进行模拟,模型精度较高,国内未见相关报道。首次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对水质指标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拟合效果较好,并针对该实验管网给出了某些指标的限值。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管网水质问题
1.3 影响配水系统细菌再生长的因素
1.4 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1.5 管网水质保障及水质模型的研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配水管网常规水质指标变化规律研究
2.1 监测点设置及监测指标确定
2.2 水样采集及检测
2.3 水质评价标准
2.4 实验管网水质评价(管网监测点)
2.5 高层水箱水质分析
2.6 三氯甲烷的监测与研究
2.7 加密实验结果分析
2.8 小结
第三章 饮用水细菌相关指标分析及生物稳定性研究
3.1 饮用水细菌总数测定方法的选择
3.2 细菌总数测定结果
3.3 物化指标对细菌总数的影响
3.4 生物稳定性研究
3.5 配水管网细菌再生长的控制措施
3.6 小结
第四章 饮用水细菌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1 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2 16SrDNA/RNA 为基础的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简介
4.3 应用PCR-DGGE 技术研究饮用水中细菌多样性
4.4 进化树的构建
4.5 小结
第五章 饮用水细菌总数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概述
5.2 回归预测模型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5.3 细菌总数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预测模型
5.4 细菌总数Logistic 逐步回归预测模型
5.5 细菌总数主成分Logistic 预测模型
5.6 细菌总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5-24
参考文献
- [1].基于实时用水模式的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模型研究[D]. 赵迎迎.浙江大学2018
- [2].城市供水管网生物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新瑜.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供水管网水质模型校正及水质监控研究[D]. 王鸿翔.浙江大学2009
- [2].给水管网余氯衰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钟丹.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 [3].贮存饮用水水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马颖.重庆大学2004
- [4].给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正研究[D]. 许刚.浙江大学2005
- [5].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 韩宏大.北京工业大学2006
- [6].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D]. 刘文君.清华大学1999
- [7].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D]. 张朝晖.东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