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芳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目的比较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均给予酶诱导剂、益生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一组给予间歇蓝光照射(间歇照射组),另一组给予持续蓝光照射(持续照射组)。照射72h后,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经照射72h前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断蓝光照射组为12%,持续蓝光照射组为34%,间歇照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持续照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蓝光照射可达到与持续蓝光照射相同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间歇蓝光照射持续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3)05-17-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它指的是未满月(28天内)的婴儿所得的黄疸,是由于其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值过多导致皮肤载膜的黄染,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疽两种。它可以是正常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病理性黄疸可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称为高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1]应积极治疗。目前较为常用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式是蓝光照射。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间接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手段,有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两种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两种照射方法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2月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所有患儿均经皮黄疸测试仪经皮测黄疸指数相当于血胆红素在205~300μmol/L之间的明显为阳黄的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出现黄疸的时间为生后1至7d;肝功能正常;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均<68μmol/L。随机分为间断蓝光照射组和持续蓝光照射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肠道益生菌口服和纠酸、补液等治疗。采用双面光疗机,间断蓝光照射组予蓝光照射8h,停6至8h后进行下次治疗;持续蓝光照射组为不间断蓝光照射。两组均治疗72,复查血清胆红素。在蓝光照射过程中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1.3疗效判定:治疗72h后,按以下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将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三种[2]痊愈即黄染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回复正常;有效即黄染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仍未回复正常;无效即黄染消退不明显,且胆红素下降也不明显。将痊愈与有效计入有效率中。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间歇蓝光照射组的患儿痊愈33例,有效15例,好转2例,无效0例;经持续蓝光照射组的患儿痊愈31例,有效16例,好转3例,无效0例。间歇照射组与持续照射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照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例(umol/L)]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间歇照射组50308.3±43.4156.5±27.9
持续照射组50303.9±36.6156.4±26.1
t1.200.06
p0.250.95
*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间歇照射组发热2例,腹泻2例,皮疹1例,其他情况1例;持续照射组发热6例,腹泻5例,皮疹3例,其他3例。见表2。
表2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发热腹泻皮疹其他不良反
应发生率
间歇照射组50221112.0
持续照射组50653334.0
从表2可以看出,间歇照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而持续照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4%,前者明显低于后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3结论
3.1新生儿发生黄疸,主要由于患儿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发生紊乱导致患儿循环血和组织中胆红素高于正常水平而表现出一系列相关的病理变化[3]。在患儿初生阶段,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完全发育,过高的黄疸指数可能对患儿大脑造成不良刺激,故提倡积极治疗。目前认为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4]:
3.1.1
患儿体内生成胆红素的量过多;
3.1.2患儿肝脏对胆红素的分解代谢功能较正常水平为弱;
3.1.3患儿排泄胆汁不畅。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善,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发展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方式,即间断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方式。蓝光波长为425-480nm,与血清中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460-465nm)接近。光疗主要作用部位是在皮肤的浅表组织,是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异构体,这些异构体属水性,可从尿内排出,或经胆汁排泄至肠腔,从而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5]。间断多次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的原理是使体内的胆红素不断上升至皮肤表面后,使其分解,以达到降低胆红素的目的。蓝光不但可降低已升高的胆红素,还可预防早产儿患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简单有效,但也存在一些如腹泻、发热等副作用,需注意观察患儿皮肤的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以保证最佳疗效。
3.2应用蓝光治疗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3.2.1光疗主要作用于皮肤浅层组织,皮肤黄疸的消退并不表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正常。
3.2.2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亦须用尿布遮盖,且治疗时间以不超过4d为宜。
3.2.3光疗超过24h易引起核黄素减少,进而降低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加重溶血,应及时补充核黄素。本组所有患者均补充核黄素。
3.2.4光疗过程中若出现青铜症,应立即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若出现不严重的发热、腹泻、皮疹时,可继续光疗。
3.2.5治疗过程中应适当补充水分及钙剂[6]。
本文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两种不同光照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明显差异,因此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建.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4(3):165-166
[2]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78.
[3]巫小金.应用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4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105-106.
[4]裴宇,王晓鸣.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志,2009,5(6):43-45.
[5]华晶.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在新生儿黄疽的应用[J].中华医学文摘儿科学,2004,23(1):61-62.
[6]SaeidiR,HeydarianF,FakehiV.Roleofintravenousextrafluidtherapyinictericneonatesreceivingphototherapy[J].SaudiMedJ,2009,30(9):1176-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