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钉螺论文-柯雪梅,邱旻,林陈鑫,葛婧,郭志南

拟钉螺论文-柯雪梅,邱旻,林陈鑫,葛婧,郭志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钉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拟钉螺亚科,COI基因,物种鉴定

拟钉螺论文文献综述

柯雪梅,邱旻,林陈鑫,葛婧,郭志南[1](2017)在《基于COI基因片段的拟钉螺种类鉴定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OI基因片段在拟钉螺种类鉴定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福建省内多个地区的疑似拟钉螺标本,用形态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后,取出螺肉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的方式扩增COI基因序列片段并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物种。结果共采集到标本13份,通过形态学方法将样本鉴定为福建境拟钉螺属。所有标本经实验扩增到长度为515~598bp的COI基因片段。13份标本中11株的COI基因片段与γ拟钉螺属最为相似(88.96%~97.82%),另外2株分别与拟钉螺属下的武鸣拟钉螺(87.08%)及新拟钉螺属下的开放新拟钉螺(88.55%)最为相似。在属水平上,13份标本中仅有1份的形态学鉴定结果与基因鉴定结果吻合,其余12份样本的形态学鉴定结果均与基因鉴定不同,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通过COI基因检测可快速对拟钉螺亚科作出准确判断,但对属水平的鉴定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邱旻,陈清,柯雪梅[2](2016)在《基因鉴定技术在拟钉螺亚科物种鉴定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钉螺亚科内物种是多种并殖吸虫及亚洲组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对防控相关寄生虫病有重要作用。然而受限于个体小、形态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传统方法难以对拟钉螺亚科内物种作出准确的鉴定。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基因鉴定法变得日趋成熟,这使得快速、准确的鉴定拟钉螺亚科物种成为了可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基因鉴定法中常用的基因片段及其在拟钉螺亚科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情况,讨论了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34期)

程由注,吴小平,李莉莎[3](2010)在《中国拟钉螺属两新种记述(中腹足目,盖口螺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采自福建省建瓯市和华安县的拟钉螺属Tricula2新种,分别命名为建瓯拟钉螺T.jianouensis sp.nov.和华安拟钉螺T.huaanensis sp.nov.,并与近似种福建拟钉螺比较。上述两种螺类,均为斯氏并殖吸虫第1中间宿主。(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程由注,吴小平,李莉莎,林陈鑫,江典伟[4](2009)在《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属一新种记述(中腹足目,盖螺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调查斯氏并殖吸虫拟钉螺宿主,现场采集螺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和生态考察及螺体寄生虫检查。发现拟钉螺属(Tricula)一新种,命名为建欧拟钉螺(Tricula jianouensissp.nov.),螺壳高3.125 mm,壳宽1.600 mm,体螺层高1.125 mm,壳口长径1.275 mm,壳口宽径0.925 mm。螺口外缘翘起呈铲状;轴缘与外缘形成较窄夹角,内唇嵴明显高出,与体螺层间有一沟状隙。齿舌每一横列有7枚齿,齿式:2-1-2/2-2.3-1-3.11(14).14(15)。该螺充当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关飞[5](2009)在《拟钉螺亚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钉螺亚科(Triculinae)隶属腹足纲(Gastropoda)、圆口螺科(Pomatiopsidae)。现有120余种,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南部地区。我国已报道50余种。其中拟钉螺、新拟钉螺、罗氏螺可作为中华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和多种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既往对拟钉螺主要依据螺壳外形和齿舌特征等进行分类,近年从分子系统学方面有一些报道,但目前国内外对拟钉螺亚科的系统学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以线粒体COI、16S rRNA基因和核28S rRNA基因及转录间隔区ITS1为分子标记,对中国拟钉螺亚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重建,为拟钉螺亚科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分子依据。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中国6省11地十余种拟钉螺标本的线粒体和核基因组COI、16S rDNA、28S rDNA、ITS1四基因片段,并加入GenBank中已有的拟钉螺序列及外对照。对四个基因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替换饱和以及系统发育信号进行分析后,利用CLUSTAL X 1.83和Mfold软件以默认参数分别进行序列全局比对和ITS1序列的二级结构预测,用PAUP(4.0b10)软件分别以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对各独立和联合数据集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并比较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得出以下结论:1.15种拟钉螺线粒体基因COI、16S rDNA和核基因28S rDNA变异位点分别有35.6%、31%、14%,且COI和16S具有线粒体的高A+T含量特点,分别为70%和66%,28S不同,A+T含量为41%。12种拟钉螺ITS1片段序列变异较大,为1.2~56.8%,平均A+T含量为51%。湖北省7种拟钉螺除十堰和洪山拟钉螺外,其余5种序列差异均在5%以下。向氏与秉氏拟钉螺COI序列有3个碱基差异,16S和28S rDNA分别仅有1个碱基差异,ITS1序列有5 bp差异,序列相似度均达99%以上。2.对COI、16S和28S叁序列的替换饱和分析发现仅16S出现了替换饱和,COI及28S均没有明显的替换饱和。ILD检验结果表明仅16S和28S之间有显着不相合性,其余两两序列,及叁序列和四序列之间均有较好的相合性,分析表明不相合性主要由16S引起,但不是由于序列本身可能是由信号噪音引起,可以进行序列联合分析。3.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拟钉螺ITS1序列二级结构为一开放的分支环和四个茎区构成的结构域,二级结构具有保守性,且3’端比5’端更为保守。4.采用叁种方法对叁独立数据集分别构建进化树,比较叁数据集与联合数据集所建树,叁数据集各种方法所建树与联合数据集进化树拓扑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支持大多数的分支关系。分别对叁序列联合数据集和二级结构校正比对的ITS1序列构建进化树,进化树拓扑结构近似,分支支持值高。结果表明:1)数据集联合分析后增强了系统发育信号,抗噪音干扰能力加强。因此认为联合数据集更能反映真实的系统进化关系。2)二级结构对一级序列的比对具有重要意义。5.拟钉螺亚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拟钉螺亚科为单系群,其中福建省、广西省拟钉螺和浙江γ拟钉螺位于一分支,其余9种(湖南、四川和湖北省)聚为一支。湖北省内5种(神农架、郧县、兴山、秉氏和向氏)和(湖北十堰-四川绵竹)两支始终具有较高的分支支持值。本研究初步提示:福建、广西武鸣和浙江叁省拟钉螺关系较近,而湖南、四川和湖北拟钉螺亲缘关系较近,这一进化关系与地理分布大致相同;湖北省西部5种拟钉螺的亲缘关系极近,似为一种群复合体;向氏与秉氏拟钉螺应归为同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程由注,吴小平,李莉莎,方彦炎,林陈鑫[6](2008)在《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属两新种报告(中腹足目,盖螺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3月分别在福建北部的建欧市与福建西南部的华安县进行肺吸虫病疫源地调查,检查拟钉螺,发现螺体感染斯氏并殖吸虫尾蚴,并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该螺的贝壳和齿舌的形态特征,并将之与近似种比较,为尚未报告的两新种,故以发现地命名之。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标本室。(本文来源于《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0-16)

张波,牛安欧,任伟,关飞[7](2007)在《SSR-PCR技术研究9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9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为拟钉螺从基因水平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卫星锚定PCR(SSR-PCR)技术对海峡两岸4省7地的拟钉螺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按Nei的方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应用SPSS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各地拟钉螺标本的PCR产物呈多态性,其中台湾邱氏拟钉螺与中国大陆拟钉螺地域株遗传距离为0.7391~0.9130;向氏拟钉螺和秉氏拟钉螺间扩增产物相似性最大,遗传距离为0.2174;神农架拟钉螺与向氏拟钉螺、秉氏拟钉螺的遗传距离为0.3333~0.3913;十堰拟钉螺和洪山拟钉螺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6;福建拟钉螺与湖北拟钉螺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3913~0.7000;武鸣拟钉螺与湖北拟钉螺地域株的遗传距离为0.6667~0.8889。结论9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至少可以分为4类:1)向氏拟钉螺、秉氏拟钉螺和神农架拟钉螺为一类;2)洪山拟钉螺和十堰拟钉螺为一类;3)武鸣拟钉螺为一类;4)福建拟钉螺为一类。台湾邱氏拟钉螺应为钉螺。(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关飞,牛安欧,李友松[8](2007)在《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及其系统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拟钉螺线粒体CO1基因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其系统发生。方法收集4省7地拟钉螺标本,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CO1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NJ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PCR扩增得到大小约700bp的片段。遗传距离显示: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亲缘关系最近距离为0.124,而与其余6种拟钉螺遗传距离较远,遂将其分为两组。6种拟钉螺组内距离为0.127,两组间距离为0.179。两种方法构建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台湾邱氏拟钉螺与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聚为一支,其余6种拟钉螺位于另一支。结论台湾邱氏拟钉螺应归入湖北钉螺,钉螺与拟钉螺属单源进化。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任伟[9](2006)在《RAPD技术研究6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自从证实拟钉螺可作为湄公血吸虫病、中华血吸虫病和狸殖吸虫病的传播媒介以来,拟钉螺在医学上的重要性被人们所重视,且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及内地的部分省市并殖吸虫病有此起彼伏﹑散在发生的趋势,作为狸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的分类研究既有生物学上的理论价值,又有医学上的实用价值。至今,有报道在亚洲发现属于拟钉螺亚科的种类已逾100种,以我国为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我国以往对拟钉螺的研究多限于传统方法,在拟钉螺的分类研究中存在如种名错定、同种异名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物种鉴定开辟了一条新路,本研究选用了RAPD技术对我国湖北、福建和广西3省5地的6种拟钉螺进行基因水平的研究,以了解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差异,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此外,形态学及地理生态环境比较一直是对螺种进行鉴定的基本方法,也是进行其它研究的基础,所以本研究还将RAPD分类结果与6种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初步探讨。2.方法收集我国广西省武鸣县、福建省福州市新店以及湖北省五峰县沈家堡、十堰市许家沟、钟祥市客店3省5地的6种拟钉螺。其中福建新店,五峰沈家堡,钟祥客店的拟钉螺已有文献记载,分别命名为新店拟钉螺(T. xindiangensis),秉氏拟钉螺(T. pingi),向氏拟钉螺(T. hsiangi),洪山拟钉螺(T. hongshanensis)。广西武鸣,湖北十堰的拟钉螺暂以地名命名为武鸣拟钉螺和十堰拟钉螺。1.肉眼和体视显微镜系统观察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并记录,了解其生态环境;2.常规高盐法抽提上述拟钉螺的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PCR扩增,以方格短沟蜷作为种外对照。根据RAPD扩增的结果,计算各拟钉螺种间的遗传距离和相似系数,根据各分子标记的迁移率及其有或无,统计得所有位点的二元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所得二元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3.结果①6种拟钉螺形态特征观察及栖息环境的比较结果: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均采自湖北五峰县沈家堡,两者的生态环境完全相同,外部形态上相似处颇多。洪山拟钉螺与新店拟钉螺在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方面较为相似。而其它螺种间则相对差异较大。②DNA提取: DNA溶液A260/A280值经测定在1.60~2.00之间,纯度符合要求。③RAPD:1)种外差异6条引物对拟钉螺与方格短沟蜷的DNA扩增的条带共计87条,对应基因组中的87个位点,其中拟钉螺的条带71条,方格短沟蜷14条;两者间相同条带为5条,相似系数为0.339,遗传距离大于0.66。2)种间差异本实验拟钉螺种间遗传距离在0.1301~0.3151间,平均值为0.2248,其中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的扩增带型具有较大相似性,相似系数为0.8699,遗传距离仅为0.1301;新店拟钉螺与洪山拟钉螺的扩增带型具有较大相似性,相似系数为0.8558,遗传距离仅为0.1442,此两种与十堰拟钉螺扩增条带又具有一定相似性;而武鸣拟钉螺与其它螺种间则差异较显着,遗传距离为0.2234~0.3151。3)系统进化树在SPS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6种拟钉螺被分为4类:①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②洪山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③十堰拟钉螺;④武鸣拟钉螺。4.结论根据RAPD的实验结果,3省5地的6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分为4类:①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②洪山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③十堰拟钉螺;④武鸣拟钉螺。6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结合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的观察比较结果发现,此DNA水平的差异与拟钉螺外部形态、生态因素上的差异存在一定关联。本实验首次将分子生物学水平的RAPD技术应用于对拟钉螺的遗传变异的研究,认为RAPD技术能有效的区分拟钉螺种间的差异,用于拟钉螺研究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任伟,牛安欧,李友松,向选森[10](2006)在《RAPD技术研究6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来自中国3省5地的6种拟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明确它们的亲缘关系,为拟钉螺的DNA分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6种拟钉螺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拟钉螺的遗传距离,并绘制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6种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并结合RAPD实验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结果RAPD技术可将6种拟钉螺分为4类:①秉氏拟钉螺和向氏拟钉螺;②洪山拟钉螺和新店拟钉螺;③十堰拟钉螺;④武鸣拟钉螺。外部形态和生态环境方面,秉氏拟钉螺与向氏拟钉螺、洪山拟钉螺与新店拟钉螺的外部形态及生态环境较为相似,其它螺种间则差异较大。结论6种拟钉螺在基因水平上存在差异,此差异与拟钉螺外部形态、生态因素等传统分类因素相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拟钉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拟钉螺亚科内物种是多种并殖吸虫及亚洲组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对防控相关寄生虫病有重要作用。然而受限于个体小、形态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传统方法难以对拟钉螺亚科内物种作出准确的鉴定。随着近年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基因鉴定法变得日趋成熟,这使得快速、准确的鉴定拟钉螺亚科物种成为了可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基因鉴定法中常用的基因片段及其在拟钉螺亚科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情况,讨论了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钉螺论文参考文献

[1].柯雪梅,邱旻,林陈鑫,葛婧,郭志南.基于COI基因片段的拟钉螺种类鉴定初探[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

[2].邱旻,陈清,柯雪梅.基因鉴定技术在拟钉螺亚科物种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6

[3].程由注,吴小平,李莉莎.中国拟钉螺属两新种记述(中腹足目,盖口螺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0

[4].程由注,吴小平,李莉莎,林陈鑫,江典伟.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属一新种记述(中腹足目,盖螺科)[J].海洋科学.2009

[5].关飞.拟钉螺亚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6].程由注,吴小平,李莉莎,方彦炎,林陈鑫.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拟钉螺属两新种报告(中腹足目,盖螺科)[C].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7].张波,牛安欧,任伟,关飞.SSR-PCR技术研究9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

[8].关飞,牛安欧,李友松.中国不同种拟钉螺CO1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及其系统学初探[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

[9].任伟.RAPD技术研究6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0].任伟,牛安欧,李友松,向选森.RAPD技术研究6种拟钉螺的遗传变异[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

标签:;  ;  ;  

拟钉螺论文-柯雪梅,邱旻,林陈鑫,葛婧,郭志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