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论文摘要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传统的合成化学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新材料的需求。为了更加快速地发现和合成新材料,近十年来开发了组合化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连续合成、检测化合物相比,组合化学可以进行平行的合成和检测。目的在于通过合成材料库并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目标性能进行表征以寻找先导化合物。组合技术的出现明显地缩短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各种组合技术在众多研究领域相继出现。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高通量检测技术仍然是组合化学的一大瓶颈,亟需开发新的高通量分析和检测技术。尽管某些可应用的设备已经商业化,然而这些仪器要么十分昂贵要么分析检测能力有限,因此,亟需设计出通用而又廉价的设备用于化合物库的扫描。众所周知,红外热成像仪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早在1987年P.C.Pawlicki等就曾经用它来扫描催化剂库。他们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温度的无差异识别特征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评价,却没有指出如何识别化合物。换句话说,他们在催化剂库的扫描中没有获得化合物的鉴别信息。当前的研究旨在对化合物库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获取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信息。本研究工作先设计了一套9通道的平行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作为原理验证。此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把气相色谱柱对化合物的分离功能和红外相机的热成像功能结合在一起。在样品到达检测板之前先利用气相色谱柱对样品中的各个组分进行分离,以氧气作为载气,一旦一种成分到达检测板,催化剂就会使其催化燃烧。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的燃烧会产生热量,进而导致催化剂表面的温度升高,红外相机便会记录下温度升高的信息。利用这样的原理,又设计了一个能同时分析64个样品的8×8的气相色谱柱阵列。64通道高通量分析系统由四部分组成:1)进气系统(最好采用多通道的进样阀),2)平行的气相色谱柱,3)检测板和4)红外相机。通过进样单元,样品被注射到平行的气相色谱柱中,其中的各个组分被色谱柱分离后由氧载气送至检测板,它们在催化剂上的燃烧将导致温度的升高,红外相机便会记录下该信息。燃烧催化剂为二氧化锆负载的铂钌催化剂。该催化剂是使用9通道分析系统在以Al2O3、二氧化锡、二氧化锆、氧化锌、三氧化二铁,三氧化钨,P25以及活性炭为载体的铂钌催化剂库中筛选出来的。以甲醇和丙酮的混合物样品为例在此仪器上进行分析。由于进样阀正在设计中,所以只测试了样品在活性炭色谱柱上的脱附谱图。在9通道的系统中,每个分析通道都得到了2个谱峰(一个是甲醇的,另一个是丙酮的)。研究表明设计原理是可行的。在9通道分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8×8(共64通道)的分析系统,同样以甲醇和丙酮为例证实了实验的可行性。当前的研究表明,将平行的气相色谱柱和红外相机的成像能力结合在一起,可以建立一台高通量的气相色谱。这套系统能平行地分析有机样品。由于目前建立的设备仅仅只是一个原形,还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灵敏度也不高。为了提高灵敏度,还需设计其他高灵敏度的检测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组合化学发展
  • 1.2.1 组合化学原理
  • 1.2.2 组合化学的研究方法
  • 1.3 组合催化技术的发展
  • 1.3.1 组合催化的基本思想与策略
  • 1.4 高通量筛选技术
  • 1.5 红外热成像
  • 1.5.1 红外热成像原理
  • 1.5.2 红外热成像特点
  • 1.5.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组合化学领域的发展近况
  • 1.6 课题选择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红外热成像高通量组合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设计概念及依据
  • 2.3 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设计与组建
  • 2.3.1 实验装置的关键部件的设计
  • 2.3.2 实验流程简介
  • 2.4 实验方案的初步探索
  • 2.4.1 催化剂活性实验
  • 2.4.2 均匀性测试
  • 2.4.3 差异性实验
  • 2.5 小结
  • 第3章 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3.2.2 催化剂的筛选
  • 3.2.3 气态小分子的化学识别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筛选
  • 3.3.2 气态小分子的化学识别
  • 3.4 小结
  • 第4章 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的初步探索
  • 4.1 引言
  • 4.2 实验装置
  • 4.3 实验部分
  • 4.3.1 空白实验
  • 4.3.2 定量实验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检测中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4)
    • [2].红外热成像在民用领域应用不断拓展市场前景不可限量[J]. 中国安防 2020(03)
    • [3].医用红外热成像在脑卒中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5)
    • [4].浅谈红外热成像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 中国安防 2020(05)
    • [5].红外热成像图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的评价观察[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05)
    • [6].油气管道聚乙烯层粘接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研究[J]. 电子测量技术 2020(11)
    • [7].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发展现状[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20(02)
    • [8].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红外热成像设备标准理解与行业应用[J]. 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 2020(04)
    • [9].霍尼韦尔发布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 快速初筛解决方案 筑牢复工防疫第一关[J]. 智能建筑 2020(04)
    • [10].红外热成像市场景前广阔 安企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J]. 中国安防 2016(10)
    • [11].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5(06)
    • [12].浅述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J]. 明日风尚 2017(08)
    • [13].环境温湿度及测量部位对奶牛红外热成像温度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04)
    • [14].红外热成像的运用开启新闻人的“第六感官”[J]. 现代电视技术 2018(11)
    • [15].测氡法和红外热成像法在小窑区火源位置探测的综合应用[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5(05)
    • [16].铝合金疲劳裂纹振动红外热成像检测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20(10)
    • [17].《复合材料的红外热成像分析方法研究》科技项目通过验收[J]. 红外 2013(04)
    • [18].复杂型面叶片裂纹的超声红外热成像检测[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9(12)
    • [19].黄立:自主创新助力智慧抗疫[J]. 湖北政协 2020(Z1)
    • [20].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数模混合电路的设计[J]. 集成电路应用 2020(10)
    • [21].医用红外热成像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门诊筛查中的价值[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6)
    • [22].第三期“红外热成像疼痛诊断规律高级研修班”招生通知[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8(11)
    • [23].进行一次红外热成像测量维护项目[J]. 变频器世界 2008(08)
    • [24].红外热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01)
    • [25].复合材料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研究[J]. 机电工程 2019(06)
    • [26].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10)
    • [27].2种非接触式体温测量方法比较分析[J]. 人人健康 2020(14)
    • [28].金有平 痴迷“红外”闯新路[J]. 致富天地 2018(04)
    • [29].《复合材料的红外热成像分析方法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验收[J].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13(03)
    • [30].红外热成像测温中导体材料表面的影响及测温效果改进方法[J]. 企业技术开发 2011(03)

    标签:;  ;  ;  

    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