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论文文献综述
马淑梅[1](2006)在《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冠心病病人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起病隐蔽,可长期无临床症状,只有当其粥样斑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或出现粥样斑块破裂及其伴随的血栓形成而明显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时,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等研究证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斑块的破裂及其伴随的血栓形成是引起冠状动脉腔内急性狭窄或闭塞的重要病理基础,进而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心源性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发生。有学者对因心脏病和非心脏病死亡者进行尸检发现,一位病人的冠状动脉内常存在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斑块破裂,而且有些粥样斑块破裂并不一定都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严重狭窄及临床症状的发生,这种无症状性的粥样斑块破裂已被病理学研究所证实,临床上对活体组织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对哪些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等内膜病变的研究更为少见。近年来,ACS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有文献报道认为ACS发病率的增高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危险因素增加有关,但是,哪些危险因素和AC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coronary angioscopy;CAS)技术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CHD病理诊断方法,作为一项新的检查手段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CHD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经验已表明该检查方法具有色彩鲜明、空间分辨能力高等优点,可直观、准确地对冠状动脉内膜的病变进行肉眼病理诊断,它有助于明确不同CHD的病因,预测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判断的心血管事件。目前,我国尚未引进CAS技术,因此,有关应用该技术对CHD病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血栓形成的研究报道不多,对无症状性的内膜病变与CHD危险因素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6-04-01)
马淑梅,孙兆青,邹德玲,孙志军,杨智勇[2](2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内视镜所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具有清晰度高、色彩鲜明等特点,而且通过肉眼可进行活体组织的病理诊断。因此,我们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 患者的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和血栓进行观查,为研究ACS的发生提供临床病理基础。方法选择ACS 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1(62.45±8.55)岁,上述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5年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暨TCT at CIT汇编》期刊2005-06-30)
张静[3](2005)在《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形态学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脏缺血性猝死等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其发病的大部分是由于不稳定的动脉内斑块的破裂,继而引起血栓的形成,致使血管不完全或完全闭塞,这一病理过程是引起ACS的主要原因。并且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ACS有很高的发病率。其病理变化的过程和很多因素有关,认为是由斑块自身的组织性状、炎症细胞的浸润、斑块内压、各种机械外力、细胞因子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重,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是ACS的重要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重,其发病率越高。可是,ACS的发病未必是从动脉硬化性狭窄病变最重的部位所引起,往往多是由处在狭窄率在50%以下的血管内的病变而引起。这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并非一致的结果说明,仅从狭窄指标难以查出复杂的病理机制。因此,高龄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高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由于CAG不能明确冠状动脉内腔,也无法准确地预测发病,所以需要有一种能准确评价狭窄程度的新的影像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5-04-01)
马淑梅,孙志军,邹德玲,杨智勇,曹乾[4](2004)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所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罪犯”血管内的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情况进行观察,从而探讨AMI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诊断AMI入院并行急诊PTCA的患者16例,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60.2岁(42~69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心肌梗死9例。上述患者均未予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后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急诊PTCA之前,继续使用其8F的冠状动脉导引导管及0.014″的导引导丝,在其导引下将4.5F的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送入所要观察的“罪犯”血管的病变部位进行镜检查。根据血管内膜粥样斑块及血栓的颜色,活动性,表面形态以及有否向血管腔内突出等来进行分类。(1)血栓:根据血栓的颜色,可分为以红色为主体的红色血栓,红白相间的混合性血栓及以白色为主体的白色血栓;根据其是否向血管腔内突出及其程度,又可分非闭塞性血栓和闭塞性血栓。(2)根据其颜色,可分为黄色斑块、淡黄色斑块及白色斑块,黄色斑块表层的纤维帽非常薄,其下面的脂质池中富含胆固醇成分。白色斑块表层的纤维帽厚,也称纤维被膜肥厚性斑块。(3)根据黄色斑块表面的形态,可以观察到内膜破溃、剥离、漂浮、龟裂等内膜损伤,此时常常伴有斑块内出血等。结果(1)所有病例的“罪犯”血管内均观察到血栓形成(16/16,100%),其中红色栓15例(93.7%),混合性血栓13例(81.2 %);闭塞性血栓12例(75.0 %),非闭塞性血栓4例(25.0 %)。(2)所有病例的“罪犯”血管内均可见到黄色斑块(16/16,100 %),其中见到黄白色斑块者6例(37.5%)。(3)所有病例的“罪犯”血管内黄色斑块表面均可见到内膜破溃(16/16,100%),多数病例(12/16,75.0%)还可见到斑块表面有内膜剥离或漂浮现象。(4)多数病例(12/16,75.0%)还可见到斑块内出血。结论AMI患者冠状动脉内的斑块主要为黄色粥样斑块的破裂,其血栓主要为红色闭塞性血栓。因此,认为冠状动脉内黄色粥样斑块表面的破溃、剥离及斑块内出血,进而导致其表面血栓的形成,特别是红色闭塞性血栓的形成,是AMI发生的病理基础。所以,临床上积极预防斑块的破裂和抗血栓治疗是控制和治疗AMI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期刊2004-06-30)
马淑梅,李晓东,孙亚清,王丽君,水野杏一[5](2002)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斑块破裂的观察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观察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 ,为临床上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提供积极的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62例冠心病患者的非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的颜色及有无破裂发生 ,探讨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黄色斑块者 48例 (77 4% ) ,其中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39例 (81 3 % ) ,与 1 4例无黄色斑块组中的 6例 (42 9% )相比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5)。非罪犯血管内观察到斑块破裂者 31例 (50 0 % ) ,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2 3例 (74 2 % ) ,与 31例无斑块破裂组中的 1 0例 (32 3 % )相比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胆固醇的增加与黄色斑块的形成有关 ,斑块破裂则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马淑梅,李晓东,水野杏一,大场崇芳[6](2001)在《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粥样斑块破裂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发生的频率及其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连续观察 30例稳定性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非责任血管内粥样斑块破裂发生 ,进一步探讨其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30例 (41支 )非责任血管内观察到斑块破裂者 10例 (33.3% )、血管 10支 (2 4.4% )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7例 (70 .0 % ) ,与无斑块破裂组的 5例 (2 5 .0 % )相比 ,差异有显着性 ;有合并高血压者 8例 (80 .0 % ) ,与无斑块破裂组的 7例 (35 .0 % )相比 ,差异有显着性。结论无症状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占稳定性心绞痛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叁分之一 ,并且与糖尿病、高血压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1年08期)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具有清晰度高、色彩鲜明等特点,而且通过肉眼可进行活体组织的病理诊断。因此,我们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 患者的罪犯血管内粥样斑块和血栓进行观查,为研究ACS的发生提供临床病理基础。方法选择ACS 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1(62.45±8.55)岁,上述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论文参考文献
[1].马淑梅.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对冠心病病人粥样斑块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
[2].马淑梅,孙兆青,邹德玲,孙志军,杨智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内视镜所见[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5年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暨TCTatCIT汇编.2005
[3].张静.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理形态学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评价[D].吉林大学.2005
[4].马淑梅,孙志军,邹德玲,杨智勇,曹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所见[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2004
[5].马淑梅,李晓东,孙亚清,王丽君,水野杏一.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斑块破裂的观察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子关系的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
[6].马淑梅,李晓东,水野杏一,大场崇芳.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对无症状性粥样斑块破裂的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