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绥化市北林区第一人民医院152000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0例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中医辩证治疗,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明显减低;治疗后血清CRP和PCT水平均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93.33%。结论:本病初起虽起病急骤,传变迅速,若能及时施治,预后良好。临床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采用中医中药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用药反应效果良好。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医辩证;治疗效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表面伴赘生物形成的一种炎症,瓣膜为最常见受累的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或腱索与心壁内膜。中医“温病”、“心悸”等范畴。乃因正气亏虚,温热毒邪乘虚而入,内犯于心,阻塞经络,气血凝滞,耗伤气阴所致。热邪在表,面色未见恶候,则病轻易愈。如热邪深入,热炽阴竭而两颧发赤,则预后不良[1]。本病初起虽起病急骤,传变迅速,若能及时施治,预后良好。现对我院收治的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3.5±2.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年,平均病程1.2±0.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性心膜炎的诊断标准。均有发热表现。无心脏病史者11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二尖瓣脱垂2例,退行性心脏病1例。辩证,气分证4例,气营两燔证23例,血分证4例,30例患者中兼有气阴两伤者22例,阴损及阳虚水泛者21例。

1.2方法给予吸氧,纠正心功能等基础治疗,根据血培养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辩证用药治疗控制发热。

气营两燔证者心悸气促,高热面赤。兼有胸痛气急,汗出口渴,斑疹隐隐,小便黄赤,或腹满胀痛。舌红绛,苔黄或黄燥。气营两燔,迫血妄行。治以清气凉营,解毒化斑。化斑汤加减。本方出自《温病条辨》。方中石膏、知母、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清营凉血;粳米、甘草益胃和中。若小便黄赤者可加鲜芦根,胸痛气急者可加丹参、延胡索;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惊厥抽搐者可加钩藤、羚羊角以镇惊息风。

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证者高热,神昏。兼有高热不退,心烦不寐,入夜尤甚,甚或谵语;肌衄,鼻衄,吐血,咯血。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热入营血,邪陷心包。清营凉血,醒神开窍[2]。给予清营汤加减,本方出自《温病条辨》。方中水牛角、生地、丹参清营解毒;玄参、麦冬养阴清热;竹叶、黄连、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石菖蒲、郁金开窍醒神。全方具有清营解毒,泄热护阴之效。发斑、吐衄甚者加焦山栀、茜草根、小蓟炭以凉血止血。神昏谵语或神志昏迷,可送服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气阴两虚,瘀血内结证者低热,心悸。兼乏力汗多,失眠多梦,面色黯红,或肌肤甲错,或肢体偏瘫。舌黯红或有瘀斑[3]。脉细涩。耗气伤阴,瘀血内结。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生脉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两方分别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和《医林改错》。方中西洋参、黄芪补益心气;麦冬、龟板、生地、知母滋阴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尾活血化瘀;瓜蒌、竹茹涤痰宣痹。全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瘀涤痰之功效。

阴血亏耗,余热留恋证者低热,心悸。兼气短乏力,五心烦热,盗汗,心烦不寐,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无力。热邪留恋,阴血耗伤。养阴透热,益心宁神。青蒿鳖甲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两方分别出自《温病条辨》和《兰室秘藏》。方中生地、当归、鳖甲滋阴养血;黄连、知母清热除烦,丹皮、青蒿、白薇凉血透热;朱砂、枣仁、夜交藤养心宁神;煅牡蛎敛虚汗。全方具有滋阴养血,清泻余热,益心宁神的作用。

1.3中医证候评分与疗效判定根据中医证候变化标准评分,症状无0分,症状轻2分,症状中4分,症状重6分。苔黄燥、舌质红、脉数或细数按照轻2分,中4分进行评价。疗效治愈:心脏B超提示赘生物消失,心脏瓣膜损害明显好转,血培养阴性,发热和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心脏B超提示赘生物缩小,但未消失,心脏瓣膜损害有所好转,短期内复查血培养阴性,但半年后复查又出现阳性,发热和其他临床症状在半年后又有所反复,需要用药物控制症状者。无效:心脏B超提示赘生物及瓣膜损害无好转[4]。

2结果

30例患者经中医辩证治疗,显效16例(53.33%),有效12例(4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45.35±6.22分,治疗后13.12±3.15分,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显著。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和PCT水平比较,CRP治疗前(74.46±12.11)mg/L,治疗后(27.28±1.30)mg/L;PCT治疗前(0.92±0.05)ng/ml,治疗后(0.42±0.03)ng/ml。患者治疗后CRP和PCT水平明显下降。

3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属中医温病、心悸等范畴。临床主症为发热,心悸。可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的兼症和次症表现。因此可根据其不同的兼症或次症,结合舌脉,分析推求病因。主证伴见气促,汗大出,口干咽燥,小便黄赤,或胸痛气急面赤,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数,多为气营两燔,迫血妄行;主证伴见高热不退,甚或神昏谵语,心烦不寐,或肌衄,鼻衄,舌红绛,苔黄少而干,多为热入血分,邪陷心包;主证伴见五心烦热,盗汗,兼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形体消瘦,舌黯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无力,多为阴血耗伤,热邪留恋;主证伴见四肢乏力,失眠多梦,或面色黯红,或肌肤甲错,神疲乏力,舌质黯或有瘀点,脉细涩,多为病久耗气伤阴,瘀血内结;主证伴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舌质绛,苔薄黄少津,脉细数,多为心肾阴亏,心神失养。本病多因先天心脏禀赋不足,或六淫侵袭,病后失于调养,或劳倦思虑过度,情志不调或因手术等耗伤气血,温热之邪乘虚侵入,内舍于心,损伤心之内膜所致。病性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根据本病的演变过程,热邪在表,面色未见恶候,则病轻易愈。如热邪深入,热炽阴竭而两颧发赤,则预后不良。本病初起虽起病急骤,传变迅速,若能及时施治,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病程出现急重、险恶证候,常见动血、动风、闭窍等,如见多部位、多脏腑出血(鼻衄、咯血、便血);或热闭心包,痰蒙心窍的危候时,则预后较差,如不能及时治疗则可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潘立敏,徐贵成.中西医治疗腰痛为主诉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508-509.

[2]胡晔.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医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3(35).

[3]及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9):785-786.

[4]孙洋馨,王翔燕.归脾汤辅助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效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6,33(6):509-511.

标签:;  ;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