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 ——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传承

《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 ——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传承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无产阶级文学一直概念含混。人们大多强调无产阶级文学的共性特征:“阶级性”和“党性”;把它看成特定历史语境下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以至于在当代语境下,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多被纳入了“类型化”、“概念化”之列。往日振奋人心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在当下的消费主义语境中,已然变成了冷宫中尘封已久的古董,即使偶被研讨中的学者们记起,也多是被列为文学批评反讽与批评式解读的参照物而已。 近两年,人们对情感与理性价值观的回归性渴望,带动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中国等国的“革命红色文学改编热”。尘封已久的无产阶级文学,再次成为文学评论界和思想界关注的对象。也引起了本文对无产阶级文学个案研究的兴趣和思考。 将高尔基的《母亲》与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者》置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下,本文认为两者存在众多可比性因素:首先俄苏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文学思潮的大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放送”与“接受”关系;其次两位作家在各自国家无产阶级文学史上的影响相当,高尔基是俄苏无产阶级文学的旗手,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另外从作品个案比照分析看,《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在作品内容和作品结构上存有惊人的相似:都有一个儿子、一个母亲,都是描写无产阶级运动对无产者的启迪和发动,都是无产阶级“群体”利益大于个体生存利益,其主人公也都是为了党的利益牺牲了个人的情感利益等等;最后,两部作品在当代语境下的处境相似,都被广大当代受众视为“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应时之作”……但在众多可比性中,本文最为关注的是:遮蔽在两部作品共性特征下的民族文化精神差异:以及两部作品在文学表述中截然相异的民族审美话语。本文思考:如果无产阶级文学,能够更早地关注到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文化调适规律,强调文学影响与接受过程里的“同”中之“异”,是否有可能避免自己“同则不继”的不足,而最终达到世界文学对话、交流后的“和实生物”呢?! 引言部分:对无产阶级文学遭遇冷遇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比较文学视域下,重新解读两部作品共性中的民族性因素,将有益于在当代语境下客观地

论文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无产阶级文学的概念及渊源
  •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渊源
  •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学“工具论”的诞生
  • (一) 概念问题
  • (二) 文学工具论
  • (三) 内涵与定义
  •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发展及缺陷
  • (一) 俄苏无产阶级文学的传播路径
  • (二)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左倾”幼稚病倾向
  • (三)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接受中的教条主义
  • 第二章 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
  • 第一节 高尔基对俄罗斯民族文学传统的消解
  • (一) 俄罗斯文学的文化思维特点
  • (二) 高尔基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突破
  • 1、“创造”意识取代拯救意识
  • 2、无神论取代神秘论
  • 第二节 小林多喜二对日本文化思维模式的突破
  • (一) 日本民族文学传统思维模式
  • (二) 小林多喜二的文学创新
  • 第三章 《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
  • 第一节 《母亲》对俄罗斯宗教神话模式的借用
  • (一) 高尔基的宗教观
  • (二) 巴威尔:无产阶级文学的典型
  • (三) 《母亲》对《圣经》神话模式的借用
  • 第二节 《为党生活者》中的物哀情结与私小说色彩
  • (一) 接受中的本土化调适
  • (二) 《为党生活者》中的物哀情结与私小说色彩
  • 结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一) 无产阶级文学共性中的民族性差异
  • (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代表作来看小林多喜二的无产阶级意识[J]. 青春岁月 2013(24)
    • [2].小林多喜二《党生活者》的心境小说倾向及形成原因[J]. 青年文学家 2014(14)

    标签:;  ;  ;  ;  ;  

    《母亲》与《为党生活者》共性中的民族审美话语 ——无产阶级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传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