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谶言研究

两汉谶言研究

论文摘要

谶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它“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谶言发展过程中,两汉谶言的地位无疑是十分独特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一神秘文学样式的高峰,还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神秘文化思潮与现实社会较大程度的结合,对两汉历史、政治、文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它出现以来,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不绝如缕,并且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哲学和史学的层面上,对于谶言的文学意义论述者较少,而对谶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更是鲜见。在谶言的发展历程中,两汉谶言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它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所体现的时代性和文学性对汉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都有着一定的佐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对两汉谶言进行宏观考察和具体分析,从两汉谶言的文本入手,反观谶言在两汉历史、文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谶言综述。首先对谶言的历史、内涵、名称予以解说,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其次是基于两汉“谶”、“纬”合流的现象对“谶”、“纬”二者的异同和关联进行辨析,得出具体明晰的界定,明确“谶”的独特研究价值;再次,概说谶言的缘起和发展,以时代推移为序,将其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和没落期四个阶段,分别阐述谶言各个阶段的特点,并明确本文研究范围。第二章:两汉谶言的文学特征和文学意义。对于两汉谶言的文本分析,本章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从谶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对两汉史料的梳理,发现两汉谶言的保存样式以卜辞、童谣民谣、纬书及少数怪异的物象为主。第二节通过对两汉谶言言式和句式的归纳,发现其都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这与同时代诗歌的发展轨迹趋同,在一定侧面也体现了谣、谚等民间文学及诗体形成、发展的历程。第三节从两汉谶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其中体现出的直笔艺术及“赋比兴”、对偶、隐语等艺术手法与先秦两汉诗歌艺术相呼应,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从语言的角度看,两汉谶言中存在着文人的文雅庄重与民间的鄙俚质朴不同风格的语言样式,这不仅直接造成了民谣与文人作品风格的不同,也给传统的文人作品语言系统中添加了更为口头、实际应用的语汇。第四节两汉谶言对汉赋、史传文学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客观上保留了一些正史文学所未收录的神话,丰富了我国神话资料的内容。而大量谶纬化的神话故事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题材和手法借鉴。第三章:多维视角下的两汉谶言。本章从文学领域之外的角度对两汉谶言进行多元解读。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谶言于统治者是有利的舆论工具,而不同的文人于它则有着不同的见解,主体的差异性态度折射出两汉谶言蒙昧功利的本质特点。同时两汉谶言对当时政治生活也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在立嗣、政权更迭、礼乐制度及君政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最后从谶言背后的谶纬思想入手,以社会文化学大小传统的角度分析谶纬思想所体现两汉社会文化内涵中的一些变动轨迹,而谶纬思想本身也能反映出大小传统界定的某些特征。在两汉谶言中,可鲜明地看到大小传统在两汉时期的转化渗透,而它们共同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谶言概说
  • 1.1 谶言的定义
  • 1.2 "谶"与"纬"的联系与区别
  • 1.3 谶言的发展
  • 第2章 两汉谶言的文学特征和意义
  • 2.1 两汉谶言的主要保存样式
  • 2.2 两汉谶言的艺术特点
  • 2.3 两汉谶言的艺术手法
  • 2.4 两汉谶言的文学意义
  • 第3章 多维视角下的两汉谶言
  • 3.1 两汉君臣眼中的谶言
  • 3.2 两汉政治中的谶言
  • 3.3 大小传统中的两汉谶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汉时期“者”字结构的地域比较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20(04)
    • [2].两汉时期乌头与附子的认识及使用[J]. 浙江中医杂志 2020(09)
    • [3].两汉时期西域风物东传探略[J]. 新疆地方志 2017(02)
    • [4].两汉时期官府典籍搜藏事业比较研究[J]. 唐都学刊 2017(05)
    • [5].从“汉书”看两汉时期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6].两汉时期汤沐邑相关问题考略[J]. 兰台世界 2017(20)
    • [7].两汉时期的环境伦理初探[J]. 唐都学刊 2015(01)
    • [8].理性与文明为何不尽同步——论两汉时期谶纬之学的盛行[J]. 临沂大学学报 2015(02)
    • [9].汉代养老令与敬老卡[J]. 祝您健康 2017(03)
    • [10].鸿古余音,以古物重组华夏历史链条[J]. 收藏.拍卖 2017(03)
    • [11].汉代养老令与敬老卡[J]. 益寿宝典 2017(12)
    • [12].两汉时期“虎泽”地理位置探索[J].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6(00)
    • [13].隶书形式美产生的因素——两汉简牍的审美自觉[J]. 青春岁月 2017(15)
    • [14].日记里的秘密[J]. 小学生优秀作文 2017(27)
    • [15].两汉时期徐州区域治理与发展成就研究[J]. 淮海文汇 2019(01)
    • [16].文物中折射出的历史——以出土文物浅析昭通两汉时期的建制沿革[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1)
    • [17].衡水两汉时期清河国初探[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5)
    • [18].浅谈两汉时期的巫文化[J]. 青年作家 2014(14)
    • [19].试述两汉时期乡亭的职能[J]. 丝绸之路 2010(10)
    • [20].两汉时期的神童现象[J]. 兰台世界 2013(03)
    • [21].两汉时期弃婴和杀婴问题研究[J]. 新余学院学报 2013(01)
    • [22].两汉薄葬遗令的探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09)
    • [23].“动量词出现于先秦”说质疑——兼论两汉时期的动量词[J]. 长江学术 2012(02)
    • [24].浅析两汉时期羌族的内迁与管理[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5].也谈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0(02)
    • [26].论两汉时期东朝兴替与内朝荣衰[J]. 黑龙江史志 2009(09)
    • [27].书大汉雄风 写西域新篇——“两汉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概述[J]. 西域研究 2009(03)
    • [28].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的社会化[J]. 学术论坛 2009(10)
    • [29].论两汉时期的河患及其治理[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06)
    • [30].两汉时期的服装量词考据[J]. 求索 2008(02)

    标签:;  ;  ;  ;  

    两汉谶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