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凹陷姚家—嫩江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

长岭凹陷姚家—嫩江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长岭凹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对于姚家-嫩江组储层的研究较少,有很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必须对其加大研究力度,以利于该地区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本论文是以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各项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沉积相研究及沉积相带划分,确定姚家-嫩江组的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规律,建立其沉积演化模式,并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构造背景和沉积相序列的演化特征,将姚家-嫩江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1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以及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单井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应用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建立了研究区姚家-嫩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通过沉积岩石学和相标志分析,特别是结合碎屑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和重矿物分布特征等进行分析,判别出了研究区姚家-嫩江组时期的物源方向。姚家组时期,物源主要来自研究区西南部和南部;嫩江组时期,物源主要来自西南部和东北部。根据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项分析化验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姚家-嫩江组的沉积体系分布规律,识别出浅水三角洲、河口湾、三角洲与滩坝等沉积相类型,同时提出了新的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规律。姚家组沉积时期,早期湖盆整体抬升,水体变浅,氧化强烈,物源供应不足,造成沉积速率低,非补偿性的沉积特征明显,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晚期湖盆又开始扩张,处于湖盆的缓慢水进期,由于物源供给不足,以河口湾沉积体系发育为主。嫩江组沉积时期,嫩一、二段主要是湖泊沉积环境,水体规模达到最大,发育半深湖-深湖和滨湖-浅湖沉积,零星分布薄层滩坝砂体;从嫩三段开始至嫩五段时期,水体逐渐变浅,湖盆范围缩小,东北部由于物源注入,主要发育水退型正常三角洲沉积体系,并由东北部持续向盆推进,尤以嫩四段沉积期的推进最大,东南部则缺乏恒定物源注入,以泥质沉积为主。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先进的岩矿分析测试技术,对研究区姚家-嫩江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姚家-嫩江组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粒内孔、铸模孔,少见特大孔和裂隙等,以粒间孔和粒内孔最为发育;喉道类型可划分为孔隙缩小型喉道、可变断面收缩型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四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其物性特征,研究区内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范围较大,且不同层段有不同的孔渗分布特点;孔隙度与渗透率呈现一定的的正相关关系,渗透率随孔隙度以指数形式增长,相关系数较高。通过对影响储集性能的多种因素进行评价,认为沉积微相和储层成岩作用等因素对研究区储集层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主要技术路线
  • 0.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0.5 主要创新成果
  • 1 地质背景
  • 1.1 区域构造背景
  • 1.2 构造演化特征
  • 1.3 地层发育特征
  • 1.3.1 姚家组
  • 1.3.2 嫩江组
  •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 2.1 层序界面的识别
  • 2.1.1 层序界面的特征与识别标志
  • 2.1.2 姚家-嫩江组层序界面的识别
  • 2.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2.3 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
  • 2.3.1 层序地层连井对比剖面的选择
  • 2.3.2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发育特征
  • 3 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 3.1 沉积岩颜色指数与沉积环境
  • 3.2 岩石类型及特征
  • 3.3 碎屑岩成分成熟度
  • 3.4 碎屑岩结构成熟度
  • 3.5 重矿物分布特征
  • 4 沉积相研究
  • 4.1 姚家组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
  • 4.1.1 浅水三角洲沉积
  • 4.1.2 河口湾沉积
  • 4.1.3 沉积相分布特征
  • 4.1.4 沉积演化模式
  • 4.2 嫩江组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
  • 4.2.1 滩坝沉积
  • 4.2.2 三角洲沉积
  • 4.2.3 沉积相分布特征
  • 4.2.4 沉积演化模式
  • 5 储层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 5.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5.1.1 孔隙类型
  • 5.1.2 喉道类型
  • 5.1.3 孔隙结构特征
  • 5.2 储层物性特征
  • 5.2.1 孔隙度与渗透率分布特征
  • 5.2.2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 5.2.3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平面分布
  • 5.3 储层性质的影响因素
  • 5.3.1 沉积作用的影响
  • 5.3.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松辽盆地姚家车站剖面嫩江组一段下部湖相有机质组成及其沉积环境特征[J]. 地球化学 2019(02)
    • [2].长垣南部—古龙地区嫩江组二、三段等时地层格架及其与砂岩展布关系[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03)
    • [3].松嫩盆地扶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岩石地层与沉积环境[J]. 吉林地质 2008(01)
    • [4].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白垩系嫩江组一段沉积相、旋回及其与松科1井的对比[J]. 岩石学报 2010(01)
    • [5].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二、三段物源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6].松辽盆地东缘岳王城剖面嫩江组二段生物地层及其对湖侵事件的响应[J]. 地质通报 2019(07)
    • [7].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上白垩统嫩江组泥页岩段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J]. 世界地质 2016(01)
    • [8].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演化与成藏响应[J]. 地学前缘 2012(01)
    • [9].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地层层序及沉积演化[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2)
    • [10].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二、三段物源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3)
    • [11].古龙凹陷嫩江组地震前积反射特征与岩石地层厘定[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03)
    • [12].新立油田嫩江组三段沉积微相分析[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12(01)
    • [13].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嫩江组三段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J]. 中国西部科技 2012(06)
    • [14].松辽盆地西南隆起区发现晚白垩世嫩江组叶肢介化石[J]. 地质与资源 2019(03)
    • [15].长岭坳陷地区嫩江组一段页岩油资源评价[J]. 特种油气藏 2014(01)
    • [16].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泉头组四段—嫩江组三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J]. 石油实验地质 2017(05)
    • [17].松辽盆地南部泉头组-嫩江组热演化史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3)
    • [18].松辽盆地嫩江组二三段陆相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前积体形成机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01)
    • [19].松辽盆地松科1井上白垩统嫩江组一、二段沉积序列厘米级精细刻画:岩性·岩相·旋回[J]. 地学前缘 2011(06)
    • [20].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条件[J]. 中国矿业 2016(S1)
    • [21].松辽盆地嫩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模式探讨——以嫩江组一、二段油页岩为例[J]. 中国地质 2020(01)
    • [22].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嫩江组烃源岩生烃潜力分析[J]. 世界地质 2018(03)
    • [23].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J]. 沉积学报 2014(06)
    • [24].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嫩江组二段滑塌扇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地质科学 2012(01)
    • [25].松辽盆地松科1井上白垩统嫩江组三~五段沉积序列厘米级精细刻画:岩性·岩相·旋回[J]. 地学前缘 2011(06)
    • [26].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嫩江组一段S1砂组沉积体系分析[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6)
    • [27].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J]. 古生物学报 2009(03)
    • [28].低熟页岩电加热原位改质油气资源潜力数值模拟——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4)
    • [29].松辽盆地上白垩统嫩江组三四段沉积有机质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组成分布与古气候意义[J]. 地球化学 2015(06)
    • [30].松辽盆地嫩江组油页岩发育控制因素[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4(02)

    标签:;  ;  ;  ;  ;  

    长岭凹陷姚家—嫩江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