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确定性论文-卓立

知识确定性论文-卓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确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确定信念,确定性,实存命题,生活世界

知识确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卓立[1](2019)在《确定信念与知识确定性:关于经验证实本质的历史现象学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验证实通常被视为真命题的根基,近代哲学由此开启了将文本化的普遍知识真理还原为在世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主义路线。但经验活动是在世的"活生生的当下",与文本化的知识真理是异质的。基础主义的还原路线决定了打通二者的努力最终是向当下的实存还原,从而瓦解了知识确定性。逻辑实证主义可证实原则失败的关键在于,关于实存的单称陈述不可能被证实,确定信念通往知识确定性的通道并不是归纳逻辑,而是实存命题。只有将一个主观的证实陈述整体转译形成实存命题,才可能让其超出相对化的周围世界的证实语境,成为一种作为过去现成的确定证实语句。经验证实根本上不是基于当下经验与命题的相符,而是一种历史文本校对活动。当这种历史文本校对活动面向文本世界的无限性敞开时,便指向了"真"和"命题"。这种作为过去现成的确定证实语句便是史料证据,就此而言,实证历史学可以成为人类世界信念和知识确定性的根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潘玉[2](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8)

费久浩,郑玉芳[3](2019)在《在知识与政策之间:专家政策影响力的不确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家是现代政策过程中一类常见的政策行动者,专家的政策影响力是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可以从事实-价值、委托-代理、线性-迂回和过程-阶段四个不同的视角考察这一现象;结果表明,在每一种视角下,专家的政策影响力都充满不确定性。这一结论对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则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霞[4](2019)在《面向知识不确定性的现代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知识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引起教学的波动。知识的不确定对教师的创造、课程的设计、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意义。然而传统教学过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在教学内容、方式、评价上表现出危机。因此,面向知识的不确定,现代的教学也应该在教学内容、方式、评价上显现出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王鹏,朱方伟,宋昊阳,鲍晓娜[5](2019)在《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行为:个人声誉关注与不确定性感知的联合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抑制知识隐藏是实现组织内员工间良性知识互动的前提。现有知识隐藏研究多聚焦于知识隐藏行为产生的影响,而对其前因变量的定量考察十分有限。基于资源基础观与社会交换理论会聚视角,本文剖析了组织内人际信任对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个人声誉关注与不确定性感知(环境不确定性感知、组织气氛不确定性感知、个人胜任力不确定性感知)的联合调节作用。通过对辽宁省、山东省、北京市等8个省市的267家企业45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396份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信任可以明显抑制知识隐藏行为;个人声誉关注与不确定性感知在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中皆具有显着调节作用;个人声誉关注与环境不确定性感知及组织动机气氛不确定性感知在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关系中的联合调节作用显着,但与个人胜任力不确定性感知的联合调节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雷蒙娜·福蒂亚德,张恰恰[6](2018)在《电影的世俗化启明——虚拟现实时代的知识、不确定性与信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督纪元初期直至今日,知识论、确定性、不确定性和信仰等概念一直处于科学和宗教之争的核心地位。尽管主流基督教神学试图调和希腊哲学与圣经启示,但是自亚历山大的斐洛(Philoof Alexandria,公元前25年-50年)等人以来,欧洲哲学传统却总是在两种对立的真理概念之间挣扎,一方认为真理基于实证,另一方认为真理是被启示的知识或信条,不受理性论证的限制。长久以来,艺术为(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姚静宜[7](2018)在《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观是对知识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认识,其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确定性知识观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多元性和不完备性等特征。在确定性知识观指导下的传统教学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坚持片面的知识观念,二是主要传授确定性知识,叁是教师教学创造空间小,四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确定性知识观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不确定性是知识的本质。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危机,不确定性知识观对教学有四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树立全面合理的知识观,二是增强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叁是提升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四是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24期)

赵显静[8](2018)在《面向时序数据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及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确定性知识表示模型是处理数据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是目前时序数据预测的研究热点。但是,大多数不确定性知识表示模型集中于对数据涵盖范围和界限进行不确定性表示,而缺乏对由于数据认知有限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处理。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取值不确定的时序数据的知识表示和预测仍需进一步加强;(2)目前基于知识表示的预测算法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进一步对其应用领域进行探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灰色理论对取值不确定的时序数据进行知识表示,且分别对基于灰色理论的知识表示及预测模型和预测模型应用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一种优化的基于连续灰数知识表示的预测模型。针对现有连续灰数知识表示预测模型的白化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本文利用核和信息扩散度作为序列发展因子,避免白化过程,并利用发展因子直接构建灰色多变量预测模型,从系统的角度把握数据发展趋势,反映出序列发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2.构建了一种基于元素不齐的离散灰数知识表示预测模型(MS-DGM)。传统的离散灰数知识表示预测模型,直接提取核和灰单元格面积序列作为序列发展因子。然而,当元素不齐时,传统方法无法提取出灰单元格面积序列。针对此问题,本文利用Grubbs算法对缺失值或异常值进行筛选和标记,并利用临近均值对缺失值或异常值进行填充,扩宽了模型的应用领域。3.基于MS-DGM模型的应用解决方案。本文以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入手,利用离散灰数能对传感器数据之间的时空相关性进行表示这一特性,首先引入离散灰数对多传感器的时空相关性进行表示;然后利用Grubbs对异常值或缺失值进行检测标记,减少干扰数据对预测模型的影响;接着利用临近均值对异常值或缺失值进行填充,提取序列发展因子;最后利用序列发展因子分别构建灰色离散单变量预测模型,用于对下一时刻的数据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8-05-20)

胡潇,李金梅[9](2018)在《知识不确定性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确定性问题,久为哲学家们关注。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问题90年前由海森堡在其量子力学中实证性地做出了研究和说明,形成"测不准关系"的着名命题。此后,它日益广泛地为不同学科采用并不断延伸。今天,这一问题已多维度地溢出量子力学世界,进入众多科学领域,并与上世纪后期兴起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发生对接,用以说明日益增多的社会行为不确定性现象。这使传统哲学关于必然和偶然,进而决定性与随机性、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范畴理论有了新的变革。在对实际生活的不确定性解释中,添加了一种自然与社会贯通、不确定性的认识与认识的不确定性理论彼此渗透、相互促进的思想景观,这为人们积极探索、妥善处理知识不确定性问题产生诸多助益。(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黄魏,许伟,汪善勤,袁雅萍,望陈运[10](2018)在《基于不确定性模型的土壤——环境关系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与环境关系知识的获取是精细数字土壤制图的关键,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该知识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为例,利用土壤—环境推理模型(Soil-Land Inference Model,So LIM)得到土壤类型的夸大和忽略不确定性分布图,依据不确定性分布图在可信度高的位置重新采集样点,对样点进行数据挖掘,获取环境因子组合,建立其与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结合原始规则,生成新的土壤—环境关系知识,并将其用于土壤推理制图,获得新的土壤类型分布,利用253个野外独立样点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推理土壤图显示了更加详细的空间分布信息,经野外验证点验证,总体精度为86.9%,高于原土壤图精度约13%。因此,利用不确定性模型重新获取土壤—环境关系知识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该方法不仅增加了土壤图的空间详细度,而且提高了土壤图的精确度。(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知识确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确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卓立.确定信念与知识确定性:关于经验证实本质的历史现象学建构[J].社会科学.2019

[2].潘玉.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费久浩,郑玉芳.在知识与政策之间:专家政策影响力的不确定性[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9

[4].王霞.面向知识不确定性的现代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9

[5].王鹏,朱方伟,宋昊阳,鲍晓娜.人际信任与知识隐藏行为:个人声誉关注与不确定性感知的联合调节[J].管理评论.2019

[6].雷蒙娜·福蒂亚德,张恰恰.电影的世俗化启明——虚拟现实时代的知识、不确定性与信念[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8

[7].姚静宜.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8

[8].赵显静.面向时序数据的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及预测[D].重庆邮电大学.2018

[9].胡潇,李金梅.知识不确定性寻因[J].江海学刊.2018

[10].黄魏,许伟,汪善勤,袁雅萍,望陈运.基于不确定性模型的土壤——环境关系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J].土壤学报.2018

标签:;  ;  ;  ;  

知识确定性论文-卓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