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开发和应用各类光电功能材料,实现稳定、高效和绿色地利用太阳能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也是解决各类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承担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能量来源和生命基础的光合作用因具有任何现有的人工材料或器件所无法相比的高效光电转换能力而倍受关注。近年来,针对从光合紫红细菌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作为细菌光合过程中能够产生光致电荷分离的最小结构单元的,反应中心复合体(reaction center,简称RC)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对RC原初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定点的蛋白变异和基因工程、分析探索的新方法,实现高效光敏蛋白复合光电材料的研制,以及仿生膜内蛋白激发态弛豫过程的揭示,兼具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围绕稳定、高效的新型功能化RC纳米仿生膜的开发探索,尤其在提高基体电极上蛋白的负载,促进蛋白向基体电极的光致电子注入,控制蛋白在基体电极表面的有利方位,以及揭示蛋白复杂、快速和有效的能量/电子传递过程等方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创新性工作,包括:1、利用阳极氧化水解法制备的具有多孔结构特征的纳米晶TiO2薄膜吸附光敏蛋白实现了RC仿生膜光电极的制备。RC在近红外区的高效捕光功能与TiO2良好的光致电荷分离能力相结合,明显改善了仿生膜光电极的光电转化效率。2、创新性地建立了针对RC裁剪设计的新型介孔WO3-TiO2膜修饰固定光敏蛋白制备仿生膜光电极的方法。首次采用具有开放孔道、均一孔径分布和理想亲水性的新型介孔WO3-TiO2实现了保持RC生物活性前提下对蛋白的高效捕获。利用该介孔WO3-TiO2能级的匹配性促进RC在光照后电子向纳米半导体电极的注入,有效降低了分离纯化后RC自身的电子传递及电荷重组对蛋白光电转换的负面影响。3、通过对RC内色素的特定替换改变辅助因子的电荷分离态能级,进一步削弱光敏蛋白在介孔WO3-TiO2电极上受激后自身的电子传递及电荷重组。所获得的变异RC/WO3-TiO2仿生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光电转换能力(相比于现有的其它RC光电极)。4、采用自组装技术首次在基于特定设计的功能化金胶表面实现了RC的修饰。通过控制RC在金胶表面的有利取向和方位,并利用金胶粒子对电子存储和穿梭表现出的优良特性,尝试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与开发高效的光敏蛋白纳米仿生光电材料。5、开创性地搭建了现场飞秒泵浦—探测(femtosecond pump-probe)/电化学联用技术平台,发展了探索分析光合色素—蛋白超快能量与电子传递过程的新方法。首次报道了对电化学氧化引起的紫细菌外周天线蛋白(light-harvesting complex 2,简称LH2)的快速能量陷获研究。具体地,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一、绪论围绕论文的主题,本章节首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之后,概括地阐述了有关RC结构和功能的背景信息。作为本章的核心内容,RC功能性纳米仿生膜的构建及其光致电子传递的相关研究现状被作了重点介绍,对相应的文献也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最后简要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性。二、电沉积纳米晶TiO2固定RC制备仿生膜光电极的方法与研究本章节详细介绍了采用阳极氧化水解法合成的具有多孔结构特征的纳米晶TiO2薄膜吸附RC制备功能性仿生膜光电极的相关研究工作。ITO/TiO2/RC仿生膜光电极的近红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了修饰在纳米TiO2薄膜上的光敏蛋白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生物活性。RC在仿生膜光电极内展现出特有的,可重现的近红外光电响应行为,其在长波长区的高效捕光功能起到了敏化纳米TiO2的作用,提高了纳米TiO2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光敏蛋白的结合既拓宽了TiO2对太阳光的吸收利用又促进了RC的光致电荷分离,显著改善了整个光电极的光电转化效率,为研究与开发生物光电器件提供了新的借鉴。然而,同一批八通道制备的ITO/TiO2/RC仿生膜光电极的光电流检测结果则反映出由不规则的纳米TiO2晶粒间空隙组成的孔道在对RC的高效捕获上仍存在着较大缺陷。三、剪裁设计的新型三维虫洞介孔WO3-TiO2固定RC制备仿生膜光电极的方法与研究本部分工作的侧重点在于针对光敏蛋白的高效捕获及其光致电荷分离的有效促进,建立了采用剪裁设计的新型介孔WO3-TiO2膜修饰固定RC制备仿生膜光电极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孔径、结构和组成的材料在吸附RC效果上的比较表明:根据“酸碱对”概念剪裁制备的,具有开放孔道、均一孔径分布(孔径中心尺寸~7.1 mm)和理想亲水性的三维虫洞介孔WO3-TiO2膜对于保持RC生物活性前提下的蛋白捕获最为高效(RC负载量:0.63μmol/g)。ITO/WO3-TiO2/RC仿生膜光电极的荧光和光电化学测量结果证实:WO3-TiO2复合材料高于单一组分的光致电子空穴对分离能力以及与光敏蛋白能级的匹配性能够有效促进受激后RC向纳米半导体电极的电子注入,降低分离后RC自身的电子传递及电荷重组对仿生膜光电极光电转换的负面影响。利用新型介孔半导体材料与光敏蛋白的结合实现了RC仿生膜光电极对太阳光能尽可能高效的吸收利用,为各种功能性生物光电器件的设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四、细菌脱镁叶绿素(BPhe)被植物脱镁叶绿素(Phe)替换的RC变异体/三维虫洞介孔WO3-TiO2仿生膜光电极的制备与研究承接上一章的工作,本部分主要进行了将RC的色素替换变异株(Phe-RC)应用于构建仿生膜光电极的考察和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索修饰在电极表面RC色素替换体的复杂多途径光致电子传递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开发更高效的生物光电器件。近红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测试结果表明了色素替换的成功(替换效率不低于95%)。荧光发射,飞秒泵浦—探测和电化学实验的结果揭示了电荷分离态P+Phe-相比P+BPhe-更高的自由能能级,以及由此导致的1)Phe-RC自身能量/电子传递的明显受阻;2)B*(细菌叶绿素单体激发态),P*(细菌叶绿素二聚体激发态)和P+(细菌叶绿素二聚体氧化态)相比天然RC中对应物种寿命的显著增加。光电化学的测量结果进一步显示,电子传递的受阻加之介孔WO3-TiO2与蛋白能级的匹配性使得被WO3-TiO2膜捕获的Phe-RC向半导体导带的电子注入有了进一步增强,更有效地促进了仿生膜光电极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IPCE800 nm=~23%)。五、功能化金胶控制RC在自组装仿生体系内有利方位的初步研究本章节主要开展了在功能化的金胶表面组装RC分子并控制有利蛋白方位的相关初步研究工作。通过在合成的金胶纳米粒子上引入特定的双功能试剂及组装上带有特定官能团的分子后,可以实现光敏蛋白在金胶表面采取不同的方位进行排列(原初电子给体P/电子受体泛醌(QA)朝着金胶的方向)。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立叶红外光谱,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相关结构表征结果反映了功能化金胶的成功制备;近红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的相关检测结果则进一步证实了RC在功能化金胶表面组装的有效实现;RC/金胶自组装仿生体系的荧光和飞秒泵浦—探测实验结果揭示了修饰在不同功能化金胶表面的光敏蛋白在激发能弛豫过程和方式上的大相径庭,以及RC在受激后向金胶粒子明显的电子注入现象,暗示了控制RC在金胶表面有利方位的成功实现。利用金胶纳米颗粒优良的电子存储和穿梭特性结合有利于电荷分离和电子注入的蛋白方位的控制提供了又一设计和开发高效生物光电器件的有效途径。六、电化学诱导的紫细菌天线色素复合物(LH2)的超快激子能弛豫研究本章主要报道了发展现场飞秒泵浦—探测/电化学联用技术应用于电化学氧化引起的LH2快速能量陷获的相关研究。采用近红外—可见/荧光光谱电化学方法结合超快泵浦—探测光谱电化学技术实时在线地考察了LH2内B800(细菌叶绿素单体)和B850(细菌叶绿素二聚体)不同的电化学氧化过程;色素—色素、色素—蛋白之间伴随氧化而发生的结构变化;以及电化学氧化对B800和B850参与的超快激发能弛豫的影响。结果表明:1、B800和B850环中的叶绿素分子具有几乎相同的氧化还原中点电位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电化学氧化速率(B800快于B850)。2、伴随叶绿素分子电化学氧化的进行,激发B800观察到B850自发辐射淬灭的显著增强(荧光峰下降速率明显快于吸收峰下降速率);3、B800向B850的快速能量传递过程几乎不受电化学氧化的影响,但电化学氧化引起了B850激发能的快速陷获。现场飞秒泵浦—探测/电化学联用技术的建立不仅提供了深入分析光合色素—蛋白超快能量与电子传递的新途径,更是对现有光谱电化学技术的补充和丰富,为研究和探索复杂体系内伴随电子得失而发生的各种超快动力学变化开辟了新的方向。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工大研制出新型纳米蛛网仿生膜口罩[J]. 膜科学与技术 2020(03)
- [2].框架核酸辅助的仿生膜构建[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0(07)
- [3].关于仿生膜制备的若干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28)
- [4].基于水通道蛋白的水处理仿生膜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8(03)
- [5].对苯二酚在DMPC仿生膜上的电化学行为[J]. 化工学报 2008(S1)
- [6].石质文物表面二氧化硅仿生膜的探索[J]. 腐蚀与防护 2008(09)
- [7].多彩多姿防护液[J]. 福建轻纺 2008(08)
- [8].丹麦水环境相关企业和机构[J]. 中国商贸 2013(16)
- [9].仿生膜上纳米脂筏样生物器件构建及其在细胞分子识别、定向分化中的应用[J]. 学术动态 2011(04)
- [10].名刊[J]. 科学新闻 2016(06)
- [11].孔蛋白-磷脂仿生膜的葡萄糖氧化酶电化学[J]. 电化学 2014(05)
- [12].超柔韧仿生膜材料 可用于智能织物[J]. 纺织科技进展 2018(12)
- [13].以豌豆叶片为模板的高分子膜抑菌性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9(15)
- [14].仿生膜用于回收尿液中水的研究[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3(03)
- [15].脂质体仿生膜联合LC-MS筛选板蓝根有效成分[J]. 中南药学 2015(11)
- [16].水处理仿生膜研究进展[J]. 中国工程科学 2014(07)
- [17].双功能仿生膜修饰改性Li_4Ti_5O_(12)负极材料[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