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电影论文-董广

大后方电影论文-董广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后方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后方电影,影像,性别,政治

大后方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董广[1](2019)在《影像、性别与政治的叁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像、性别与政治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叁重奏。战时体制下的大后方电影对"工具理性"进行了扬弃,被赋予了"新工具理性"的蕴涵,并通过性别与政治的关系互动,完成了民众动员的性别转向。外聚焦型叙事视点和固定内聚焦型叙事视点的使用,场面调度与画面语言造成的影像重新编码,影像建构的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时间复原与场域迁徙等使女性叙事的表现力、效果与主题得到大大拓展,女性身体的价值显现更是成为了家国同构的乌托邦想象,成为战时电影与民众动员的缩影。(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9年04期)

谭林[2](2018)在《《中国电影(重庆)》与抗战中期的大后方电影救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出版的电影刊物,《中国电影(重庆)》凭借其官方的权威性和作者的专业性,成为抗战中期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虽只出版了叁期,但《中国电影(重庆)》仍刊登了大量诸如如何利用电影进行民众动员、农村电影如何摄制、电影如何通俗化等赋予电影政治宣传属性的文章,并借鉴苏联电影的经验,将电影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工具,由此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一场关于中国电影路线之争的重要理论探讨。(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13期)

沈艾娥,黄轶斓[3](2017)在《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7年05期)

年悦[4](2017)在《从上海到大后方——战乱中电影女演员的生存困境与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内迁,更重要的是,大批文艺界人士的聚集,使得位于西南腹地的重庆迅速成为除上海之外的中国电影、戏剧文化中心。从上海来到大后方的女演员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空间地理格局,她们作为现代的启蒙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依然展现出不畏强权的勇气和惊人的生命力。一、现代"启蒙者"战争的来临以及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发生,截断了中国社会自然发展进程的链环,同时也使原(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07期)

陈山[5](2015)在《“文化大西迁”:全民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批评的新格局与新命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不光体现在军事战场上,而且体现在战时文化形态上。为了强力抵御日本侵略者战时宣传与奴化中国人民的企图,保存战后复兴的文化力量,"文化大西迁"成为了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伟大的文化创举。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作为"文化西迁"目标的大后方与革命根据地的电影理论批评的格局与命题,来论证中国电影艺术家在十二年抗战的非凡历练中不但具备充沛的创作激情和丰厚的生活素材积累,而且在战时的电影批评形态和电影理论活动中,普遍提升了自觉的电影理论修养和电影艺术理念,这就是重谈抗战电影批评形态文化价值的史学共识。(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5年12期)

虞吉[6](2011)在《大后方电影视域内孙明经教育电影活动的历史意义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后方电影是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五个"同步错位并存"①的区域电影的主流和主导。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后方电影在中国电影整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作为大后方电影不可缺少的一环,孙明经先生的教育电影活动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与作用。(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1年06期)

安燕[7](2011)在《抗战话剧对大后方故事片及“战后新电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实主义触点的丰富、细致的艺术情节和细节、心理写实和人性剖析的深度叁个方面分析抗战话剧对大后方故事片及"战后新电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1年03期)

冯清贵[8](2011)在《论大后方抗战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以陪都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在电影艺术界,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走到前线和民众中去,进行抗日新闻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拍摄。在战时体制下,大后方抗战电影呈现出鲜明的纪实美学特征。(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王媛[9](2010)在《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深度化交切》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交切是大后方时期一个醒目的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电影人进入话剧领域,从事话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并成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大后方电影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复杂的电影现象之一,研读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作为主流的大后方抗战电影,与大后方的文化现象以及与当时其他格局里的电影的关系,在历史的叙述中,基本没有关联”这种状况在现有史述中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一手文献资料的考证,来尽力还原大后方电影的真实面貌,将大后方电影纳入与相关性文化活动的动态联系之中进行考察和评价,对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交切这一文化现象的价值给予重新衡定。对于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深度交切这一文化现象的阐释,本文主要拟分四章:第一章:“绪论”。提出大后方影剧交切的存在史实,并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介绍,对论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指出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第二章:“合力并置”。通过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把握,将“电影与话剧的交切”放在社会文化和电影发展的总体架构中,考察促使大后方电影与话剧发生交切的动力学因素。本文认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交切既有两种艺术形式亲缘性关系的影响,又有战争、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力。第叁章:“具体时空现象”。对大后方电影人在话剧领域的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罗列,指出电影工作者对话剧发展的贡献,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第四章:“深度化合”。分析电影人在话剧巡演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亲身参与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活动,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作用于电影并体现的。最后是“结语”。对大后方电影与话剧交切这一电影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并提出对于中国电影今后发展路向问题的思考。在对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深度交切进行研究后,本文认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交切产生了以下叁个方面的积极影响:1、配合抗日战争形势需要,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2、影人进入话剧领域,使话剧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较大的发展提高,造成了至今令人怀想的话剧黄金时代。3、话剧活动的发散性,使电影人的思想体认得到全面提升,使电影在上世纪叁十年代已有初步发展的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更加深入,艺术技巧更成熟。研究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交切关系,可以补充现有史述的不足,并为当代电影与戏剧的互动、为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0-04-20)

虞吉[10](2010)在《国民政府时期大后方电影艺术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后方电影创作"作为一个复杂的电影历史存在,有着战时电影和官营电影基础上的特殊性。对此特殊性的把握是认识战时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史,实施历史叙述的关键性环节。(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0年02期)

大后方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出版的电影刊物,《中国电影(重庆)》凭借其官方的权威性和作者的专业性,成为抗战中期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虽只出版了叁期,但《中国电影(重庆)》仍刊登了大量诸如如何利用电影进行民众动员、农村电影如何摄制、电影如何通俗化等赋予电影政治宣传属性的文章,并借鉴苏联电影的经验,将电影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工具,由此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一场关于中国电影路线之争的重要理论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后方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董广.影像、性别与政治的叁重奏——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电影与民众动员[J].当代文坛.2019

[2].谭林.《中国电影(重庆)》与抗战中期的大后方电影救亡[J].电影文学.2018

[3].沈艾娥,黄轶斓.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J].编辑之友.2017

[4].年悦.从上海到大后方——战乱中电影女演员的生存困境与突围[J].电影评介.2017

[5].陈山.“文化大西迁”:全民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批评的新格局与新命题[J].当代电影.2015

[6].虞吉.大后方电影视域内孙明经教育电影活动的历史意义与作用[J].艺术百家.2011

[7].安燕.抗战话剧对大后方故事片及“战后新电影”的影响[J].新闻界.2011

[8].冯清贵.论大后方抗战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9].王媛.论大后方电影与话剧的深度化交切[D].西南大学.2010

[10].虞吉.国民政府时期大后方电影艺术创作研究[J].艺术百家.2010

标签:;  ;  ;  ;  

大后方电影论文-董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