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实践证明,水稻矮秆资源在杂交水稻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的矮秆材料的发现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多年的育种实践,我们成功地将来源于日本粳稻KL908的显性矮秆基因转育到两系不育系原始培矮64S从而育成了一种新型的显性矮秆材料矮秆培矮64S。目前,关于该材料的矮化生理特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为了研究该材料矮秆特性表达的生理机制,本研究以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矮秆培矮64S、珍珠矮、原始培矮64S,杂交种矮两优培九(矮秆培矮64S/9311)、两优培九(原始培矮64S/9311),高秆品种9311为材料,比较了成熟期水稻的株高和节间长度的差异,鉴定了该矮秆材料的矮秆特性。探讨了在水稻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矮秆性状表达的激素作用机制;研究了在水稻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分别喷施GA3和PP333对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从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矮秆基因表达的生理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矮两优培九的株高比母本矮秆培矮64S高17.98%,是其双亲均值的86.98%,其株高显性度为-0.50,表明矮秆培矮64S携带的矮秆基因为显性。该基因的主要作用是缩短倒1、2节间的长度,并减少了1个节间,导致成熟期株高缩短。因此,该材料是一个新型的显性矮秆两用不育系。2.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矮秆培矮64S、珍珠矮和原始培矮64S在拔节期GA3的含量只有9311的65%~82%,而ABA的含量比9311高20%~40%。表明矮秆材料在拔节期GA3含量降低,而ABA含量增加,从而抑制其株高的增加。3.经50mg/L GA3处理后,矮秆培矮64S在苗期和分蘖期GA3和IAA含量增加14%~66%,ABA含量和POD活性降低11%~41%;在拔节期GA3和IAA含量分别降低29%、22%,ABA含量和POD的活性分别增加10%、91%。经50mg/LGA3处理后,珍珠矮在苗期和分蘖期GA3和IAA含量降低9%~35%,ABA含量和POD活性分别在苗期增加25.23%、37.64%;在拔节期GA3和IAA的含量分别增加23%、29%,POD活性降低33%。50mg/L GA3对矮秆培矮64S的叶绿素含量有负效应,并且苗期受到的影响最大,下降幅度达23%;对珍珠矮苗期和分蘖期的叶绿素含量有负效应,但在拔节期促进其叶绿素含量的增加。结果表明矮秆材料受GA3处理后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与矮秆材料的敏感性以及生育期有关,POD对GA3和IAA的含量具有抑制作用。4.经200mg/L PP333处理后,原始培矮64S和两优培九各生育期的GA3和IAA含量显著降低,而ABA含量、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均增加。结果表明,PP333处理能增加植株的POD活性和叶绿素的含量,并降低GA3和IAA的含量,在抑制其伸长生长的同时,促进物质的合成。原始培矮64S在苗期对PP333最敏感,两优培九在拔节期对PP333最敏感,苗期次之。5.未激素处理时,矮秆培矮64S、珍珠矮、原始培矮64S的种子在萌发期α-淀粉酶的活力没有显著差异,均比9311的α-淀粉酶活力高18%以上。矮秆培矮64S的β-淀粉酶和9311达显著差异。经20mg/L GA3处理后,矮秆培矮64S、珍珠矮、原始培矮64S和9311的α-淀粉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6.66%、9.13%、99.04%、58.39%,β-淀粉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3.42%、43.75%、88.92%、40.86%。表明GA3能诱导α-淀粉酶的合成,促进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性的增加。对GA3的敏感性为:原始培矮64S>9311>矮秆培矮64S>珍珠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转录组分析和激素应答反应[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01)
- [2].矮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效益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11(01)
- [3].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01)
- [4].矮秆小粒水稻潇湘矮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3)
- [5].水稻矮秆小粒类型的形态遗传机理和育种利用[J]. 种子 2008(09)
- [6].稻文化的再思考(9):古今科技——水稻品种:从农家种到矮秆稻、杂交稻、超级稻[J]. 中国稻米 2015(01)
- [7].糯小麦矮源新种质11-805矮秆性状遗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4)
- [8].甘蓝型矮秆直立株型油菜株高性状基因的初步定位[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1)
- [9].矮秆与高秆芝麻株高建成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比较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01)
- [10].培育矮秆小麦品种发展节水灌溉新型种植模式[J]. 现代化农业 2009(11)
- [11].外引矮秆玉米自交系性状综合评价[J]. 中国种业 2009(12)
- [12].矮秆、持绿小麦新品种——渝麦15号[J]. 麦类作物学报 2014(10)
- [13].玉米、旱稻高矮秆作物套种效益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18)
- [14].岷县矮秆黄芪育苗及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03)
- [15].发展节水灌溉培育矮秆小麦品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04)
- [16].新的玉米矮秆突变基因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8(05)
- [17].矮秆抗倒小麦新品种良星77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4)
- [18].矮秆玉米育种技术探讨[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06)
- [19].小豆矮秆窄叶突变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7(03)
- [20].甘蔗间种套种矮秆作物[J]. 吉林农业 2011(07)
- [21].多分蘖矮秆水稻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分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 [22].矮秆抗倒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湘陵628S的选育[J]. 杂交水稻 2010(S1)
- [23].抗旱矮秆小麦品种河农7106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5(09)
- [24].小麦矮秆新基因的SSR标记[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08)
- [25].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遗传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12)
- [26].高粱空间诱变矮秆突变体变异研究[J]. 作物杂志 2008(02)
- [27].条带间作下矮秆作物行间辐射差异的模拟与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S2)
- [28].外引矮秆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01)
- [29].一个水稻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J]. 植物学报 2011(06)
- [30].青贮饲料收获机矮秆割台喂入机理研究[J]. 农业机械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