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2100多万,占全球华人华侨总数的73%以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两国分布有华人华侨各约600多万,居世界各国华人人数之首;泰国约有华人华侨300多万;新加坡约有华人200多万;菲律宾、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及文莱总共约有华人华侨300多万。中国人移居东南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方殖民者主导全球贸易之前,海外华商就主导了区域性的东亚贸易圈。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并且因市场、商品、活动地域、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商务联系网络,促进了华人分布区域之间及该区域与祖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华商以中国本土和海外移民构成的东亚太华人社会为纽带,以中国商品、中国帆船和中国市场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市场为中心,遍及北起日本、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南括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络。这一商贸网络以后虽历经明清封建政府和西方殖民者的打击,仍顽强存活,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自宋元时期至19世纪初主导了东亚海上贸易。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仅缘于经济利益的寻租,而且扎根于血缘、地缘、业缘的牢靠关系的基础上。在东南亚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东南亚各国对华人华侨经济实行打压政策的背景,迫使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经济网络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华人华侨资本相继退居幕后,以与土著民合作经营、让土著民站在前台的方式生存并寻求与所在国经济共进共荣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在强制同化政策的打击下,华人网络虽然受到冲击,但这一关系网络体系仍然得以保持,并成为商务、投资活动等微观经营领域的润滑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东南亚各国纷纷走上出口导向工业化之路。开放性的发展理念使东南亚各国政府重新评价华人资本。而随着华侨大量加入所在国国籍,转化为华人社会,华侨经济也转化为其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人民对华人的忠诚度及经济实力的疑虑大为缓解。为了获取华人华侨资本的支持,东南亚国家采取了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使华人更有了用武之地。东南亚华人亲缘和地缘网络在经济生活中转化为经济上的网络联系,形成国际化经营潮流,从而在华人聚居最多、华人经济发展规模最大的东南亚地区形成了新型的现代华商网络。随着东南亚、港台华商对大陆的经济联系的加强,华人资本利用本地区与中国大陆各自的比较优势,适时、有效地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成为中国大陆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西太平洋的华商网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重构。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东南亚华人经济遭受巨大损失。金融危机后,华人企业为了解决遭到重创、资产严重缩水和面临着生存危机的问题,开始新的调整,以增强其生存和发展能力。而全球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给这一调整提供了机遇。华人企业纷纷加快对华投资步伐。华人经济网络也开始走向全球化,以东南亚-中国大陆为核心,一个世界华商经济网络和世界华人企业联盟正在酝酿之中。同时,东南亚华人经济也通过社会化进程尽量融入当地社会,对家族纽带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使华人网络顺应现代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