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团运作机制研究 ——影响变量、团队过程及其有效性

高校大学生社团运作机制研究 ——影响变量、团队过程及其有效性

论文摘要

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大学生社团建设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大学校园里的社团现象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群众性业余团体。但如果社团仅仅是由相同志趣或爱好的人组成,社团决不可能长期存在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团缘何能存在?学生参加社团、社团开展活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就是回答社团体制建设的问题。一直以来,对社团的研究是从其与高校建设的关系上着手分析的,认为社团的体制目标是为了完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建构,给高校教育改革提供背景,与高校各方面转型互为促动,产生共振效应而存在。也有学者这样阐释社团的体制目标:为了弥补高校学科教育上的不足,调剂大学生业余生活而出现的一种组织形式。这些研究都是从社团对高校教育的补充功能上进行的阐述。我们试图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社团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点,探讨社团成员之所以加入社团并为之奉献时间、精力的根本原因。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对比入手,我们对社团的组织性质进行了重新界定,发现社团并非如人们一直以为的那样,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它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边界,已经具备了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但同时,社团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它的存在还带有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如成员对组织的情感诉求、领导的正式权力限制等等,因此我们将社团界定为一种带有非正式组织特征的松散型组织,并由此分析其内部工作机制以及成员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经典输入-过程-输出(IPO)模型入手,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分析探讨社团类组织的内外特征、工作过程和成员组织承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修改,最终构建了一个单纯型模型,来代表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2. 社团类组织的性质界定
  • 2.1 管理学中对组织的不同定义
  • 2.2 管理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
  • 2.3 社团类组织性质的界定: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对比
  • 2.4 探讨该类组织的意义
  • 2.5 研究角度
  • 3. 理论模型和文献回顾
  • 3.1 模型来源
  • 3.2 对原有模型的修改形成本文模型
  • 3.3 相关文献回顾和本文假设
  • 4. 方法
  • 4.1 样本选择和问卷发放方法
  • 4.2 量表选择
  • 4.3 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5. 概念测量:因子分析(EFA& CFA)
  • 5.1 团队外部特点
  • 5.2 团队内部特点
  • 5.3 工作过程
  • 5.4 组织承诺
  • 5.5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 6. 模型检验及结果
  • 6.1 变量区分效度的验证性检验
  • 6.2 结构方程模型及对假设的检验
  • 6.3 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改
  • 7. 讨论
  • 7.1 关于工作过程的因子分析
  • 7.2 关于内部设计在模型中的作用
  • 7.3 关于外部环境在模型中的作用
  • 8. 研究缺陷及未来建议
  • 8.1 横截面的研究设计
  • 8.2 IPO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 8.3 同源方差的影响
  • 8.4 测量量表的发展
  • 8.5 从成员组成风格方面讨论社团的组织构成
  • 8.6 从领导风格方面考虑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高校大学生社团运作机制研究 ——影响变量、团队过程及其有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