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菱鲆(ScophthaJmus maximus)于1992年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引入国内,之后在我国迅速形成工厂化大规模养殖。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2005~2007年养殖大菱鲆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大菱鲆主要感染两种主要的细菌性疾病,依照外观症状,将它们称之为源棘性白斑病和凸眼病。这两种疾病发生率高,可造成大菱鲆大量死亡。源棘性白斑病的主要症状是棘刺变浊白,棘刺周围的组织也开始被感染,形成白斑,有的白斑连成一片。病鱼个别的吻部、上下颌软组织充血红肿,也会溃烂变白。主要感染体重在O.25公斤以上的大菱鲆,4个月左右达到感染后期,数天内病症蔓延较快,此时死亡率达到100%,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鱼苗患有此病,这种疾病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未有相关报道。细菌分离得到优势菌株wF-1、WF-2,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它们是源棘性白斑病的病原菌。组织病理分析表明病原菌导致的感染是全身性的,病鱼的肝、脾、肾、脑以及心脏等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通过染色、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生理生化试验、16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证明WF-1为人葡萄球菌,wF-2为假交替单胞菌。患凸眼病的病鱼单眼或双眼凸起,其眼眶周围组织充血、浮肿呈现淡红色,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鱼眼会发生暴裂、出血;病鱼上颌部发生肿大,充血发红;鳃盖区域也往往伴有充血发红现象,严重者会出现多处出血斑;病鱼有腹水现象。病鱼表现为慢性死亡。细菌分离得到优势菌株W-3,经回归感染实验证明是凸眼病的病原菌,通过染色、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证明W-3为铅黄肠球菌。本论文是国内外对人葡萄球菌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首次报道。对上述主要致病细菌进行了20余种常见药物的抗生素敏感实验。在此基础上研制的药物已进行了中试临床试验,证明对源棘性白斑病和凸眼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