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功能评价

油茶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功能评价

论文摘要

油茶籽油是我国特有、湖南省占优势的一种高档食用油,因其脂肪酸组成与当今世界的“植物油皇后”——橄榄油相类似而被称为“东方橄榄油”。但是,我国传统的油茶籽制油工艺多为高温压榨或溶剂浸出工艺,造成原油色泽深、杂质多、后期精炼复杂、油茶籽油固有的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损失大;溶剂浸出工艺还需要使用具有一定毒性的化学试剂,对生产环境和油脂产品的食用安全性造成一定危害。因此,我国传统工艺制取的油茶籽油实际上有负于“东方橄榄油”美称。在人们崇尚天然食品和食用安全的今天,开展油茶籽油的原生态制取技术研究及其质量安全与保健功能评价,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油脂食品安全、增强我国特有茶籽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并优化了油茶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及其精炼工艺,综合评判了该工艺技术的优越性,并评价了其油茶籽油产品的降脂护肝功能,得到了以下创新性结论: (1)运用响应面优化法得到油茶籽油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在33 MPa压力和43℃温度下连续萃取时间2 h,此条件下的出油效率达95.4%;所得原油除了酸价超标外,其它质量指标均达到一级压榨成品油茶籽油(GB11765-2003)规定要求。(2)超临界CO2萃取的油茶籽原油只需经过简单的碱炼处理就可以达到一级压榨成品油茶籽油(GB11765-2003)的规定要求。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影响该碱炼工艺效果的主次因素是碱液浓度>碱炼初温>超碱量;碱炼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碱炼初温75℃、碱液浓度8%、超量碱量0.10%,此条件下的精炼率为96.4%,成品油酸值0.10 mgKOH/g、过氧化值2.48 mmol/kg。(3)与水酶法、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等三种制油方法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油茶籽有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原油色泽浅、维生素E等生物活性成分多、副产物饼粕利用便利等综合优势。但是,其弱势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设备一次性投资大等方面。(4)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油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水平(p<0.05),同时具有预防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油茶和油茶籽油概述
  • 1.2 油茶籽油的制取方法
  • 1.3 油茶籽油品质及其功能评价
  • 1.3.1 油茶籽油品质特点
  • 1.3.2 油茶籽油的功能性评价
  • 2 萃取技术'>1.4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 2 萃取技术原理'>1.4.1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原理
  • 2 的特点'>1.4.2 超临界CO2的特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5.1 油茶籽油的应用
  • 1.5.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现状
  • 1.6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萃取工艺研究'>1.7.1 油茶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研究
  • 2 萃取茶籽油的精炼工艺研究'>1.7.2 超临界CO2萃取茶籽油的精炼工艺研究
  • 1.7.3 不同方法加工油茶籽品质比较
  • 1.7.4 油茶籽油降脂护肝作用的研究
  • 2萃取工艺研究'>第二章 油茶籽油的超临界 CO2萃取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油茶籽原料的基本特征
  • 2.2.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2.3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2.2.4 油茶籽外壳对油茶籽油的影响
  • 2.2.5 茶籽仁油的品质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方法加工油茶籽的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主要测试指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方法制取油茶籽油的基本理化特性比较
  • 3.2.2 不同的制油方法对VE 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方法制油后剩余饼粕的基本组成比较
  • 3.2.4 不同制油方法的工艺比较
  • 3.3 小结
  • 2萃取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第四章 超临界 CO2萃取油茶籽油精炼工艺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1.4 方法
  • 4.1.5 几种重要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4.1.6 油茶籽油碱炼工艺研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油茶籽毛油的基本指标
  • 4.2.2 单因素实验
  • 4.2.3 正交优化试验的确定
  • 4.2.4 验证试验
  • 4.3 碱炼对油茶籽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油茶籽油对大鼠降血脂和预防脂肪肝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油茶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
  • 5.2.2 不同组别大鼠体重的变化
  • 5.2.3 油茶籽油对大鼠血脂的降低作用
  • 5.2.4 不同组别大鼠肝脏变化的比较
  • 5.2.5 不同组别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工作与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方法提取油茶籽油品质比较及电子鼻分析[J]. 精细化工 2020(02)
    • [2].加热对油茶籽油及饼粕总酚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20(02)
    • [3].美藤果油和普洱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氧化动力学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7)
    • [4].特征指标评价江西不同区域油茶籽油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20(03)
    • [5].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技 2020(05)
    • [6].油茶籽油基复合油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20(10)
    • [7].不同热处理压榨油茶籽油的风味差异研究[J]. 中国油脂 2020(11)
    • [8].医用油茶籽油的脱酸脱色新工艺研究[J]. 中国油脂 2020(11)
    • [9].精炼对油茶籽油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J]. 中国油脂 2020(11)
    • [10].不同产地油茶籽油主要特征组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20)
    • [11].茶籽油制备专利技术综述[J]. 现代食品 2019(01)
    • [12].不同加工方式茶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聚类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7)
    • [13].油茶籽油安全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J]. 粮油食品科技 2019(06)
    • [14].加热前后油茶籽油气味特征变化的规律研究[J]. 中国油脂 2018(05)
    • [15].工艺差异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6)
    • [16].油茶籽油中多环芳烃残留检测高效预处理方法的建立[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11)
    • [17].可见/近红外光谱的油茶籽油三元体系掺假检测模型优化[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12)
    • [18].抗氧化剂对茶籽油品质控制的研究[J]. 质量探索 2016(07)
    • [19].油茶籽油微乳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J]. 中国油脂 2017(03)
    • [20].微波预处理水浸取油茶籽油的中试实践[J]. 中国油脂 2017(03)
    • [21].精炼对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17(03)
    • [22].光谱法鉴别油茶籽油的真伪[J]. 广州化学 2017(03)
    • [23].不同产地不同级别山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J]. 轻工科技 2017(06)
    • [24].山茶籽油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7(08)
    • [25].响应面法优化超声乳化制备油茶籽油纳米乳液及其稳定性研究[J]. 中国油脂 2017(09)
    • [26].油茶籽油抗氧化和防紫外辐射活性分析及多酚类物质提取研究[J]. 中国油脂 2017(10)
    • [27].水酶法制取油茶籽油的研究进展[J]. 粮油加工(电子版) 2015(12)
    • [28].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及应用[J]. 中国油脂 2016(01)
    • [29].震荡观察法快速鉴别油茶籽油中掺杂菜籽油[J]. 湖南农业科学 2016(01)
    • [30].油茶籽油国家标准对油茶产业发展影响分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标签:;  ;  ;  ;  ;  ;  

    油茶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功能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