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周蓓蓓,闫敢,李明,李海,张智弘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周蓓蓓,闫敢,李明,李海,张智弘

导读:本文包含了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组化,诊断,鉴别诊断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周蓓蓓,闫敢,李明,李海,张智弘[1](2019)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BPDC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38岁和71岁。前者就诊时全身多发性皮肤病损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皮肤表面呈淡红色至紫红色的斑疹、斑块和皮下结节;另1例无皮肤病损,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组织形态学显示,真皮和皮下及淋巴结内可见小~中等大小幼稚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化:前者肿瘤细胞CD123、CD4、CD56、CD43和TdT(+);后者肿瘤细胞CD123、CD4和CD43(+),CD56和TdT(-)。结论 BPDCN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常见皮肤累及,其次为骨髓、外周血以及淋巴结。该病预后差,应注意与其他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相鉴别。(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程炜[2](2019)在《233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系统性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血液系统肿瘤,常以频繁的皮肤受累为首发特征,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预后不良,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目前缺乏前瞻性数据支持治疗选择及预后模型。研究目的:总结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探索年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对预测BPDCN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的作用,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加深我们对BPDCN这种罕见恶性肿瘤的了解。研究对象与方法:我们在Pubmed数据库对BPDCN病例报道进行系统性检索,最后筛选出18篇文献共报道BPDCN病例233例,其中41例未成年患者(≤18岁),192例成年患者。通过筛选已报道的BPDCN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成年组和未成年组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方案的反应,生存结果和疾病预后。结果:(1)在诊断时BPDCN患者受累器官的分布在未成年和成年患者中存在差异:皮肤病变(70.73%vs 87.50%,P=0.007)在成年患者中更常见,无皮肤表现仅累及血液器官(26.38%vs 11.46%,P=0.010)在未成年患者中比例更高。血液器官的受累提示更差的预后(P=0.032)。(2)比较不同的化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化疗方案高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方案(85.92%vs 58.06%,P=0.002)和淋巴瘤化疗方案(85.92%vs 63.93%,P=0.003)。(3)年龄是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与成年患者比较,未成年患者对治疗的完全缓解率(89.19%vs 59.76%,P<0.001)、中位总生存时间(24[2-156]月vs12[1-82]月,P<0.0001)明显优于成年患者,复发率(18.19%vs 94.90%,P<0.001)明显低于成年患者。(4)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可以增加成年患者平均总生存(OS)时间(ALL-Like vs HSCT方案OS比较:24月vs 40月,P=0.0111),但在未成年患者中未明显受益(P=0.9629)。结论:(1)对成年和未成年BPDCN患者,ALL-like方案完全缓解率高于AML和淋巴瘤化疗方案。(2)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成年患者的生存预后,优先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未成年患者初次缓解后不推荐立刻移植。(3)年龄为BPDCN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成年患者的预后远差于未成年患者。(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梦洁[3](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Toll样受体7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Toll样受体7(TLR7)的表达,探讨TLR7信号转导途径在SL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为SLE的52例住院患者作为SLE组,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正常健康人32名作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pDC、mDC的相对计数,以及pDC细胞内TLR7的表达水平,并与主要临床指标和相关实验室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SLE组外周血PBMC中pDC相对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_c=5.75,P=0.00),SLE组和正常对照组mDC相对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40);(2)感染组SLE患者外周血pDC相对计数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0),初发组SLE患者外周血mDC相对计数低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46),pDC、mDC相对计数在疾病活动组及稳定组、有蛋白尿组及无蛋白尿组、血液系统受累组与非受累组、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C相对计数与外周血CRP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r=-0.33,P=0.02);(3)SLE组外周血PBMC内pDC中TLR7~+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_c=6.90,P=0.00);(4)血液系统受累组pDC内TLR7~+细胞比例显着高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u_c=2.16,P=0.03);(5)TLR7~+pDC细胞比例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LR7~+pDC细胞比例和蛋白尿分级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r=0.34,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中pDC、mDC相对计数降低,尤以pDC更为显着,且与感染和复发以及CRP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SLE患者外周血中表达TLR7~+的pDC比例显着增高,提示TLR7信号转导通路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9-05-01)

郑善翠,王楷文,刘磊,邓志勇,陈芳[4](2019)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的检测与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唇腺组织炎性破坏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市昆山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确诊为pSS的患者唇腺组织39例作为研究组,不符合干燥综合征诊断的口干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检测2组唇腺组织中pDC及T淋巴细胞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定量法计数pDC及IFN-γ表达情况,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pDC及IFN-γ表达的差异,采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分析其与淋巴细胞灶指数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pSS患者唇腺组织中可见大量pDC细胞浸润,研究组pDC计数为103(76,203)个/高倍视野,对照组为46(39,50)个/高倍视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602,P <0.001);IFN-γ可见异常高表达,研究组IFN-γ计数为174(137,214)个/高倍视野,对照组为116(112,120)个/高倍视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783,P <0.001);pDC计数与淋巴细胞灶指数呈正相关(r=0.810,P <0.001),与IFN-γ呈正相关(r=0.894,P <0.001),与pSS疾病活动指标(免疫球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和ESSDAI评分等)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 pSS患者唇腺组织大量的pDC浸润及淋巴细胞因子的异常高表达均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且pDC可能通过激活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唇腺组织局部炎性破坏,故检测唇腺组织中pDC可能有助于pSS的临床病理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6期)

夏训明[5](2019)在《FDA批准Elzonris(tagraxofusp-erzs)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肿瘤(BPDCN)美国FDA于2018年12月21日批准Stemline治疗公司(Stemline Therapeutics)的一种新药物Elzonris(tagraxofusp-erzs)用于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适用于成人及年龄在2岁以上的儿童患者。BPDCN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侵袭性骨髓及血液疾病,可影响人(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继云,哈利,杨今言,赵旌,李文艳[6](2018)在《新疆维吾尔族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新疆维吾尔族SLE患者外周血pDC的变化,探讨其在维吾尔族SLE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C水平,ELISA检测血清IFN-α、IL-23浓度。研究发现SLE患者外周血pDC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SLE活动组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其pDC水平与SLE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呈负相关;SLE患者血清IFN-α、IL-23水平明显升高,且两者浓度与pDC水平呈正相关。上述结果提示,维吾尔族SLE患者外周血pDC水平显着降低,并且与病情活动度相关,其相应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引发机体的免疫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8年06期)

周巍,王丁丁,李旭,唐华[7](2018)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刚地弓形虫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中抑制Th1型细胞因子风暴》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因子风暴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严重危害性,但其调控机制不清楚。刚地弓形虫感染导致的组织病理损伤是由生产过剩的Th1型细胞因子介导的。pDCs可以通过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影响感染状态下的细胞因子环境,但是pDCs在弓形虫感染引起的Th1型细胞因子风暴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我们使用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感染白喉毒素诱导敲除pDCs(BDCA2-DTR)的小鼠来检测pDCs的作用,结果发现,弓形虫感染引起对照组小鼠脾脏的pDCs细胞数目显着性减少,pDCs缺失组小鼠对弓形虫的易感性显着性增加,血清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性增加,但是IL-12显着性减少。此外,pDCs的缺失增加了感染状态下CD4~+T细胞分泌IFN-γ,但是不影响CD8+T和NK细胞分泌IFN-γ。这些结果表明,在弓形虫感染引起的炎症中,pDCs对感染引起的Th1过度活化发挥负向调控作用,pDCs可以通过调控CD4+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对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组织免疫病理损伤起到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8-11-07)

刘梦洁,王涛,李柏青,谢长好,唐洁[8](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Toll样受体7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外周血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Toll样受体7(TLR7)的表达,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SLE病人52例(SLE组)和正常健康人28名(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LR7+的pDC细胞在各组中的比例。结果:SLE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pDC相对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SLE组和正常对照组髓样树突状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SLE病人外周血pDC水平显着低于非感染组(P<0.01),初发组SLE病人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水平低于复发组(P<0.05),pDC水平与外周血CRP呈负相关关系(P<0.05)。SLE病人外周血PBMC内pDC中TLR7+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系统受累组pDC内TLR7+细胞比例高于无血液系统受累组(P<0.05)。TLR7+pDC细胞比例在抗ds 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7+pDC细胞比例和蛋白尿分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SLE病人外周血TLR7+的pDC细胞比例显着升高,且与临床病情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倩倩,王蕾[9](2018)在《无皮肤表现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报告及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侵袭性恶性肿瘤,常见伴发皮肤病变及迅速进展为骨髓受累。老年患者多见。目前大多数报道的BPDCN病例有皮损,没有皮肤病变的病例仅占3%。本研究报道了一例62岁男性在明显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白细胞增多、贫血,但无皮肤病变。骨髓涂片检查发现大量细胞异常增生。骨髓病理免疫组化染色CD4、CD56和CD123均为阳性。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甲基泼尼松龙)化疗,护理要点包括:常规护理(休息、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成分输血,CHOP方案化疗的前提下,加强病情观察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指导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25期)

张克明,张蕾,蔡良奇,刘晓刚,潘炜华[10](2018)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抵御隐球菌肺部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肺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真菌病,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临床上诊断较为困难。作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肺隐球菌病的结局主要与宿主免疫力有关。目前肺隐球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主要局限在T细胞和巨噬细胞。近年研究表明,作为树突状细胞亚群之一的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由于其激活后可以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并活化相关的T细胞,所以在机体抵抗病毒和细菌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真菌病,尤其是在隐球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将介绍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T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肺隐球菌病中的免疫机制,并通过介绍肺隐球菌病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及二者之间已有报道的联系,初步阐述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在肺隐球菌病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相关作用。(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血液系统肿瘤,常以频繁的皮肤受累为首发特征,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预后不良,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目前缺乏前瞻性数据支持治疗选择及预后模型。研究目的:总结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探索年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对预测BPDCN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的作用,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加深我们对BPDCN这种罕见恶性肿瘤的了解。研究对象与方法:我们在Pubmed数据库对BPDCN病例报道进行系统性检索,最后筛选出18篇文献共报道BPDCN病例233例,其中41例未成年患者(≤18岁),192例成年患者。通过筛选已报道的BPDCN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成年组和未成年组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方案的反应,生存结果和疾病预后。结果:(1)在诊断时BPDCN患者受累器官的分布在未成年和成年患者中存在差异:皮肤病变(70.73%vs 87.50%,P=0.007)在成年患者中更常见,无皮肤表现仅累及血液器官(26.38%vs 11.46%,P=0.010)在未成年患者中比例更高。血液器官的受累提示更差的预后(P=0.032)。(2)比较不同的化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化疗方案高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方案(85.92%vs 58.06%,P=0.002)和淋巴瘤化疗方案(85.92%vs 63.93%,P=0.003)。(3)年龄是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与成年患者比较,未成年患者对治疗的完全缓解率(89.19%vs 59.76%,P<0.001)、中位总生存时间(24[2-156]月vs12[1-82]月,P<0.0001)明显优于成年患者,复发率(18.19%vs 94.90%,P<0.001)明显低于成年患者。(4)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可以增加成年患者平均总生存(OS)时间(ALL-Like vs HSCT方案OS比较:24月vs 40月,P=0.0111),但在未成年患者中未明显受益(P=0.9629)。结论:(1)对成年和未成年BPDCN患者,ALL-like方案完全缓解率高于AML和淋巴瘤化疗方案。(2)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成年患者的生存预后,优先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未成年患者初次缓解后不推荐立刻移植。(3)年龄为BPDCN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成年患者的预后远差于未成年患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周蓓蓓,闫敢,李明,李海,张智弘.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2].程炜.233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系统性回顾[D].南昌大学.2019

[3].刘梦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Toll样受体7的表达及其意义[D].蚌埠医学院.2019

[4].郑善翠,王楷文,刘磊,邓志勇,陈芳.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及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的检测与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9

[5].夏训明.FDA批准Elzonris(tagraxofusp-erzs)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6].张继云,哈利,杨今言,赵旌,李文艳.新疆维吾尔族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18

[7].周巍,王丁丁,李旭,唐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刚地弓形虫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中抑制Th1型细胞因子风暴[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

[8].刘梦洁,王涛,李柏青,谢长好,唐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中Toll样受体7的表达及其意义[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

[9].王倩倩,王蕾.无皮肤表现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报告及护理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8

[10].张克明,张蕾,蔡良奇,刘晓刚,潘炜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抵御隐球菌肺部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18

标签:;  ;  ;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论文-周蓓蓓,闫敢,李明,李海,张智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