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性油墨生产废水具有成分复杂、色度高、有机物含量高、难生物降解等特点,本文主要以江西某水性油墨生产企业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池+BIOFOR滤池组合工艺处理该生产废水。通过小试试验、工程启动和运行,结果表明:小试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最佳条件是初始pH为10、硫酸亚铁投加量为2g/LPAM投加量为1 mL/L、搅拌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色度去除率可高达93.12%, CODcr去除率为22.11%。实际工程运行,混凝的最佳工艺为初始pH为9,硫酸亚铁的投加量为1.5g/L,PAM投加量为1 mL/L。在此条件下,CODcr去除率维持在32.1%~51.3%,色度去除率达90%以上水解酸化反应器采用厌氧消化污泥进行接种和驯化。在启动阶段,CODcr去除率在-56.9%~33.7%之间,色度去除率在45.2%~65.3%之间变化,非常不稳定;运行正常后,CODcr去除率维持在13.8%-28.4%,色度去除率维持在34.2%~63.2%,油墨废水经水解酸化后,其可生化性指标BOD5/CODcr从0.279提高到0.378,并且得出水解酸化池降解水性油墨废水的动力学方程为:V=dS/dt=0.751(QSi/V)/[3.39+(QSi/V)]。BIOFOR滤池采用自然挂膜方式启动,在启动期间,CODcr去除率小于10%,甚至出现负数;运行正常后,出水CODcr、色度、SS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油墨废水经混凝沉淀-水解酸化-BIOFOR组合工艺处理后,其CODcr去除率维持在75%以上,出水COD浓度维持在100 mg/L以下;色度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色度稳定在20-40倍之间;SS去除率高达85%以上,出水SS浓度基本保持在28-56mg/L之间;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行为研究[J]. 中国造纸 2019(12)
- [2].降低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吸附量的研究[J]. 中国造纸 2019(04)
- [3].影响水性油墨印刷质量的因素有哪些?[J]. 网印工业 2019(07)
- [4].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与分离的研究进展[J]. 中国造纸 2018(01)
- [5].废纸碎浆过程中抑制水性油墨颗粒再沉积的研究[J]. 天津造纸 2017(04)
- [6].水性油墨的设计生产思路[J]. 丝网印刷 2016(12)
- [7].环保水性油墨成为市场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江门市博慧特化工有限公司[J]. 网印工业 2017(02)
- [8].多功能水性油墨的研发[J]. 今日印刷 2017(05)
- [9].环保型水性油墨的研究[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4(10)
- [10].关注环保水性油墨技术发展[J]. 中国印刷 2015(08)
- [11].窄幅柔印中如何用好水性油墨[J]. 标签技术 2017(04)
- [12].紫外光固化水性油墨及墨膜耐磨性能[J]. 应用化学 2020(04)
- [13].论水性油墨在绿色软包装印刷中发展解析[J]. 上海包装 2017(12)
- [14].水性油墨印刷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云南化工 2018(03)
- [15].水性油墨黏度对牛皮纸印刷效果的影响[J]. 印刷技术 2018(05)
- [16].薄膜水性油墨的发展简述[J]. 上海包装 2016(12)
- [17].水性油墨的调配问题分析[J]. 网印工业 2017(09)
- [18].凹印水性油墨在挥发性物质残留方面的优势与改良[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6(06)
- [19].凹印水性油墨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 印刷技术 2015(12)
- [20].电氧化法处理水性油墨废水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15(07)
- [21].烟包凹印水性油墨应用体验[J]. 印刷技术 2014(20)
- [22].国内最大水性油墨制造商成都基地投产[J]. 当代化工 2013(08)
- [23].环保型水性油墨引领“绿色时尚”[J]. 印刷世界 2012(02)
- [24].网印水性油墨的组成及印刷适性[J]. 丝网印刷 2012(02)
- [25].浅析网印水性油墨组成及印刷适性[J]. 广东印刷 2012(03)
- [26].水性油墨原料的选择[J]. 广东印刷 2011(01)
- [27].网印水性油墨的研究开发[J]. 网印工业 2011(06)
- [28].网印水性油墨的研制[J]. 网印工业 2011(07)
- [29].浅谈水性油墨制备工艺[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 2011(09)
- [30].水性油墨在薄膜凹印中的应用探索[J]. 印刷技术 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