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秩序 ——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1939-1956)

革命与秩序 ——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1939-1956)

论文摘要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剧烈动荡的社会。倘若考察这一阶段的革命运动和嬗变轨迹,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乡村社会在革命运动影响下的秩序整合与重塑,而且可望为考察国家政权与民众心态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民国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存在三个具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即如何消除灾荒、匪患以及社会贫富的分化,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如何处理乡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因赋税征收加重的紧张关系;如何为贫困的农民找到一条传统农业生产之外的出路。 本文以远离大城市、经济相对落后的山东省郓城县为中心,以革命政权与乡村民众的互动为考察视角,以档案资料与口述访谈资料相结合,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革命运动中对原来趋于动荡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整合与重塑,考察抗日动员、土地革命、集体化等革命性运作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1939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和伦理道德规范仍然在相当程度上维系着郓城县乡村社会的秩序运行,但灾荒、匪患及赋税等原因使传统秩序趋于动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与抗日政权举起抗日的旗帜,成为郓城县抗日的主力,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在1946-1949年的土地革命中,郓城县民主政权通过土改斗争中的敌我划分和以新换旧的基层组织变革,实现了对乡村民众心理和行动的整合。1949年后,通过集体化改造,消除了社会贫富分化。同时,国家实现了在经济、思想、人身方面对农民的重塑。 通过以上考察,本文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乡村建立稳固的基层组织,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通过进行救灾、水利建设及镇压匪乱等,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灾荒和匪患对农民的危害,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通过土地革命和“一大二公”式的集体化,消除了社会贫富分化,但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均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后果。国家对乡村物质资源汲取能力的加强,在积极推进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迟滞了乡村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乡村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僵化。 通过对1939-1956年间郓城县乡村社会秩序嬗变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要实现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就不仅要保持乡村社会的稳定,而且须使乡村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学术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
  • 第一章 1939年前的郓城乡村社会
  • 一 灾荒与匪乱
  • 二 传统书写中的官、绅、民
  • 三 民国前期华北乡村社会的土地占有状况与民心嬗变
  • 四 日军侵郓前共产党的组织活动
  • 第二章 “咱们的人”(1939—1945)
  • 一 日伪在郓城
  • 二 抗日之旗
  • 三 “咱们的人”
  • 第三章 象征符号与仪式运行(1945—1949)
  • 一 敌我之分
  • 二 林堤与艾村——一个比较分析
  • 三 旧与新
  • 第四章 乡村农民的重塑(1949—1956)
  • 一 改造懒汉
  • 二 农民人身、经济、思想的重塑
  • 结语
  • 附录
  • 一 统计表格索引
  • 二 主要受访者名单
  • 三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J]. 理论与改革 2008(04)
    • [2].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05)
    • [3].我国农村贫富差距之规制——宋代“社仓”的启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4].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辨[J]. 江海学刊 2008(06)
    • [5].文化学视野乡村武术文化建设的优劣分析[J]. 四川体育科学 2016(04)
    • [6].建国初期大理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农民生活——基于桥村16位农民的口述史调查[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1)
    • [7].近代绅权衰落的政治影响分析[J]. 学理论 2015(03)
    • [8].新时期法治乡村建设探索研究[J]. 法制博览 2015(20)
    • [9].乡村中国礼治文化与法治文化的现状考查[J]. 中华文化论坛 2015(12)
    • [10].“社会资本”与乡村法制建设问题研究[J]. 前沿 2012(01)
    • [11].从“乡绅之治”到“党委之治”看中国乡村治理之变化[J]. 文存阅刊 2018(03)
    •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乡村社会的传播媒介阻滞因素分析[J]. 乡村科技 2016(08)
    • [13].农村多元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7)
    • [14].论农村多元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5].法律如何进入乡村社会[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 [16].乡村社会的教育规范:批判与重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2)
    • [17].论乡村社会的内在秩序及其生产机制——以乡镇综治工作为例[J]. 求实 2017(08)
    • [18].写生画家眼中的1930年代河北乡村社会——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为例[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19].乡村民众日常生活内容“空心化”问题探究——基于关中西部地区的调查[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20].论乡村社会控制体系建设中基层组织的责任[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2)
    • [21].官绅民形象的传统描述及影响——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1900—1949)为中心的考察[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2].乡村学校的演进及其社会文化价值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3].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散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24].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广西农学报 2019(04)
    • [25].党组织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以东固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08)
    • [26].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的互动与互济[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1)
    • [27].乡村社会“私了”问题研究[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8(04)
    • [28].民族—国家的形成:论中国近代乡村政权建设[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9].论西南偏远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中的宗族治理——基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J村的调研分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5)
    • [30].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路径[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05)

    标签:;  ;  ;  ;  

    革命与秩序 ——以山东省郓城县乡村社会为中心(1939-195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