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钱注杜诗》是杜诗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问世伊始,就受到士子们的重视。但由于钱谦益自身的人格污点,时人往往因人谤书,对《钱注杜诗》非议颇多;而后来的学者又往往只限于阐释《钱注杜诗》的打诗史互证”方法,不论其他。有鉴于此,对《钱注杜诗》进行全面研究、客观认识其书的价值与不足便很有意义。本文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书背景、成书资料以及后世的流传情况,从而总结其特点,分析了它的成就和贡献,力求公正评价《钱注杜诗》在杜诗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使其能为杜诗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分六章进行探讨。第一章,绪论部分,就选题的研究背景、依据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探讨了唐以后杜诗学的发展及其对《钱注杜诗》的影响。杜诗学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唐时由于对杜诗的轻视,杜诗学几近荒芜;至宋,虽有“千家注杜”之称,且在考证杜诗编年、考释典故等方面多有成就,但又真伪杂陈、多受缚于杜甫“一饭不忘君”之说,大抵芜秽舛陋,少所发明;元明之时,时人注杜多承刘辰翁批点本的方式,而且,“明人不学”,其笺注往往粗疏,故而,到了明清之际,杜诗学的发展已是桎梏重重,亟待一次彻底的拨乱反正、辨本清源。《钱注杜诗》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它自觉担起了拓往开来、促进杜诗学发展的职责。第三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书背景。明清之际,是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满清文化的介入冲击着汉人几千年的文明,促使当时的学子不得不反思以往的治学之道。钱谦益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对前人治学的反思是彻底的。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继承传统的“风、雅、颂、赋、比、兴”手法,主张“援经及史、由史及诗”,反对“枵腹为诗”。《钱注杜诗》在笺注上“宁略无烦,宁疏无陋”的严谨正是其时时代学术精神的号召和体现。第四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书及其在后世的流传情况。《钱注杜诗》的体例与以往的注杜本大不相同,它一改李善注《文选》的传统,句中有注,篇末有笺,而其笺的价值又大大超过注。这种特色与《钱注杜诗》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有关。钱谦益本是“爱官人”,但却始陷于浙闱,再扼于阁讼,于清兵叩关之际,又以南明王朝礼部尚书之高职率众屈膝迎降,从而遭世人唾弃,虽于入清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之运动,但终不为世人所解,一生坎坷,故而笺注杜诗时,就埋下了以隐语写自传的隐衷。而于此同时,钱谦益博学多才,一生以杜甫为目标,他不满于前人注杜的粗疏,想要还杜诗原貌,故而,笺注杜诗之时,精选底本,广搜群书,详于考证,又开清代版本校勘学之先。《钱注杜诗》的贡献是很大的。然而,清高宗之时,弘历因不满钱谦益之人品,继而迁怒于其书,禁书之祸,钱氏著作位列第一,《钱注杜诗》遭逢灭项之灾,幸亏当时的学者多方努力,冒死藏书,才使《钱注杜诗》得以暗中流传,为杜诗学研究保留了一座宝藏,此章最后一节,彰显后学之致力,对当时的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第五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成就。《钱注杜诗》应时应势而生,出于大家之手,其成就是卓越的。在诗歌审美批评上,它批判了前人在杜诗文艺批评上的谬误,指出杜诗具有三大审美特征,即:铺陈排比之美、飞腾绮丽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应该指出的是,与此同时,钱谦益还指出了杜诗审美观的本质及其对传统的继承和开拓。而在诗歌笺释方法上,钱谦益主张以史证诗,主张对杜甫组诗作整体认识,在还原杜诗原意的基础上,更开清代诗歌诠释学之风,可谓功劳显著。同时,《钱注杜诗》在文献学上同样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它保存佚书,详于地理官制之考释,纠正前人注杜之谬误,勘正史学文献之讹传而补其之不足,不仅促进了杜诗学的长足发展,更开清代地理学、考据学、朴学之凤,实为清初一大著作。《钱注杜诗》之功,不容抹杀。第六章,探讨了《钱注杜诗》的不足。所谓成于斯而败于斯,《钱注杜诗》的指导思想和笺注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它笺注上的不足。例如,穿凿附会、当注不注、考据不当等。这是不可讳言的。最后一部分,结语。基于前面的探讨,笔者认为,《钱注杜诗》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它在杜诗学乃至整个清代学术界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价值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